一、课程概述
课程性质与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也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它在中医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通过经络腧穴理论和针刺艾灸等技术来防治疾病。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使考生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循行规律,熟悉腧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方法,理解针灸治疗的原则、选穴规律和各种针法灸法的特点。
技能目标:培养考生熟练准确地定位腧穴,能够根据临床病症合理选穴和运用针灸技术进行治疗的能力。
应试目标:帮助考生通过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的针灸学部分,提高考试通过率。
二、课程内容
经络总论
经络系统的组成:详细讲解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以及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的概念、分布和功能。例如,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它们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
经络的循行规律:以十二经脉为例,介绍其走向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和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同时,还会涉及经络的气血流注顺序等内容。
腧穴总论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腧穴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讲解腧穴命名的依据,如根据所在部位命名(如腕骨穴位于手腕部)、根据治疗作用命名(如睛明穴主治目疾)等多种命名方式。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特点包括近治作用(如眼周的穴位能治疗眼部疾病)、远治作用(如合谷穴可治疗头面部疾病)和特殊作用(如天枢穴双向调节胃肠功能)。其主治规律是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通过归纳总结,方便考生记忆和临床应用。
经络腧穴各论
十二经脉及腧穴:
手太阴肺经:详细介绍该经脉的循行路线,从中焦出发,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等。重点讲解其主要腧穴,如尺泽(合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侧凹陷处,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系疾病,以及急性吐泻、中暑等急症,其操作方法是直刺 0.8 - 1.2 寸,或点刺出血。
手阳明大肠经:讲解其循行从食指末端起始,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过肩、颈等部位,进入下齿中,还出口角等。对于该经的重要腧穴,如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 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是常用的保健和治疗穴位,可用于治疗头痛、牙痛、发热等多种病症,操作时直刺 0.5 - 1 寸。
(依次按照十二经脉的顺序,详细讲解每条经脉的循行和重点腧穴)
奇经八脉及腧穴:
督脉:被称为 “阳脉之海”,其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等。重要腧穴如百会,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可治疗头晕、头痛、脱肛等多种病症,操作时平刺 0.5 - 0.8 寸。
任脉:为 “阴脉之海”,其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前上行于阴毛部,沿腹、胸正中线直上,咽喉,环绕口唇等。其中的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4 寸,是治疗脾胃疾病的重要穴位,操作直刺 1 - 1.5 寸。
(对其他奇经八脉及其重点腧穴进行讲解)
刺灸法总论
针刺前的准备:包括针具的选择(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和穴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针具,如毫针的粗细、长短)、消毒(针具消毒、穴位消毒和施术者手指消毒)等内容。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讲解针刺的直刺、斜刺和平刺三种角度的适用情况,以及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穴位等因素确定针刺深度的原则。例如,对于体质瘦弱、年老体弱的患者,针刺宜浅;对于肌肉丰厚的部位和实证患者,针刺可适当加深。
行针与得气:行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得气是指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并且医者手下有沉紧的感觉。介绍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基本的行针手法和得气的判断方法。
灸法的种类和操作:灸法主要分为艾灸和非艾灸。艾灸包括艾炷灸(直接灸和间接灸)、艾条灸(悬起灸和实按灸)等。例如,艾炷直接灸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瘢痕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燃烧,灸后局部会留下瘢痕,适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等慢性顽疾;无瘢痕灸则在艾炷燃剩 2/5 左右时,患者感觉灼痛时将艾炷移去,灸后不遗留瘢痕,用于虚寒性疾病。
针灸治疗总论
针灸治疗原则:包括补虚泻实(如对于虚证采用补法,实证采用泻法)、清热温寒(热证用清法,寒证用温法)、治病求本(分清疾病的标本主次,如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等原则。
针灸治疗作用:详细讲解针灸的疏通经络(通过针刺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如治疗经络阻滞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病症)、调和阴阳(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如对于阴虚阳亢的高血压患者,通过针刺滋阴降火穴位来平衡阴阳)、扶正祛邪(扶助正气,祛除邪气,对于正气虚弱的患者,通过补法增强正气,对于邪气盛的患者,通过泻法祛除邪气)三大治疗作用。
针灸处方:讲解针灸处方的组成(包括腧穴、刺灸法等)和选穴原则(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辩证选穴和对症选穴)。例如,对于头痛患者,近部选穴可以选择头维、印堂等穴位,远部选穴可以根据经络循行选取合谷、太冲等穴位。
针灸治疗各论
内科病症:
头痛:根据头痛的部位(如前额痛、侧头痛、后头痛、巅顶痛)和性质(如胀痛、刺痛、隐痛等)进行辩证论治。例如,对于阳明头痛(前额痛),可以选取头维、印堂、阳白、合谷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面瘫:介绍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主要选取面部的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等穴位,以及合谷等远端穴位,早期采用浅刺、轻刺,后期适当增加刺激量,同时配合艾灸等方法,以促进面部经络气血的通畅和肌肉功能的恢复。
(对其他内科常见病症,如感冒、咳嗽、哮喘、胃痛、泄泻等的针灸治疗进行详细讲解)
外科病症:
颈椎病:根据颈椎病的不同类型(如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等)进行选穴治疗。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常选取风池、天柱、颈夹脊、肩井、外关等穴位,采用针刺结合推拿、拔罐等综合治疗方法,以缓解颈部疼痛和上肢麻木等症状。
乳痈:在乳痈初期,选取膻中、乳根、期门、肩井等穴位,采用泻法,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同时,讲解针刺配合中药外敷等综合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对外科其他病症,如扭伤、疔疮等的针灸治疗进行讲解)
妇科病症:
痛经:根据痛经的虚实进行辩证选穴。对于实证痛经,选取中极、次髎、地机等穴位,采用泻法,以通调气血、化瘀止痛;对于虚证痛经,选取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采用补法,以调补气血、温养冲任。
崩漏: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对于血热型崩漏,选取关元、三阴交、血海等穴位,采用泻法,以清热凉血、止血调经;对于脾虚型崩漏,选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采用补法,以健脾益气、固摄冲任。
(对其他妇科病症,如月经不调、带下病等的针灸治疗进行讲解)
儿科病症:
小儿惊风:急惊风选取水沟、印堂、合谷、太冲等穴位,以醒脑开窍、息风止痉;慢惊风选取脾俞、胃俞、中脘、章门等穴位,以温中健脾、柔肝息风。同时,讲解小儿惊风的针灸治疗注意事项,如针刺手法宜轻、刺激量不宜过大等。
小儿遗尿:选取关元、中极、三阴交、膀胱俞等穴位,对于肾气不足型采用补法,对于肺脾气虚型采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以温补肾阳、固摄膀胱。
(对其他儿科病症,如小儿泄泻、小儿疳积等的针灸治疗进行讲解)
五官科病症:
目赤肿痛:选取睛明、太阳、合谷、太冲等穴位,采用泻法,以疏风清热、消肿止痛。同时,讲解眼部穴位的针刺操作注意事项,如睛明穴针刺时要注意消毒,避免感染,进针角度要准确等。
耳鸣、耳聋:根据耳鸣、耳聋的虚实进行辩证选穴。实证选取听会、翳风、中渚、侠溪等穴位,采用泻法,以清肝泻火、疏通耳窍;虚证选取听宫、翳风、太溪、肾俞等穴位,采用补法,以补肾养窍。
(对其他五官科病症,如牙痛、咽喉肿痛等的针灸治疗进行讲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