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考点及试题

感染与免疫、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专染病的特征、诊断和预防房毒性肝炎充行性感冒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专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考点精讲!

充行性出血热考点精讲!

王犬病考点精讲!充行性乙型脑炎

充行性脑脊髓膜炎

伤寒

传染病学

一、总论 一、感染过程 隐性感染 :感染病原体后 不出现临床表现 ,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 。―― 最常见 显性感染――最易识别 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 二、 流行过程三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 三、传染病的特征 1、 基本特征:暴发:某种传染病发病时间集中在某一时间段 (时间); 大流行:某传染病流行范围广 (空间) 四、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分类:甲类 2 种,乙类 25 种,丙类 10 种( 乙类按甲类管理的: 非典型肺炎、肺炭疽、禽流感、脊髓灰质炎) 甲类 城市 2h 农村 6h 乙类 城市 6h 农 村 12h 病原体的直接检出或分离培养是 金标准 二、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1、甲肝( HAV)属小 RNA 病毒秤嗜肝病毒 2、乙肝( HBV )属嗜肝 DNA 病毒 3、丙肝( HCV )单链 RNA 病毒 4、丁肝( HDV )缺陷的单链 RNA 病毒 5、戊肝( HEV )属杯状病毒 二、流行性 1、甲、戊型 传播途径 :粪-口 传染源 :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 2、乙、丙、丁型: 传播途径 :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 传染源 :急、慢性患者 及病毒携带者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1、病理 (1)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胆酶分离 -----提示肝衰竭 四、病原学检查 1、HBV 感染者 传染性强复制活跃 的指标: HBeAg 提示 病毒感染 标志: HBsAg ; 抗-HB e 复制减少,传染性低 IgM 提示近期感染 IgG 提示既往感染 2、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最有意义的依据是:肝穿刺活检 3、诊断重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意义指标:凝血酶原活时间延长, PTA<=40% 

三流行性感冒 一、病原学:流感病毒 正黏病毒科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 发病 3 日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呼吸道 --空气飞沫,多发于冬季 2、临床表现:单纯型流感 ---最常见(发热 头痛 全身酸痛等全身症状明显;呼吸道、消化 道轻) 3、治疗:金刚烷胺和甲基刚烷胺抑制病毒复制;奥司他韦能抑制甲乙型流感病毒的神经氨 酸酶, 75mg 一次 bid 持续 5 日 4 预防、隔离时间为 1 周

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一、病原学:禽流感病毒 正黏病毒科 最严重为 H5N1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禽健康带毒的禽 传播途径:呼吸道,多发于冬季 春季 2、临床表现:早期类似流感,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 3、治疗: 48h 内试用金刚烷胺和甲基刚烷胺、奥司他韦 150mg 一次 bid 持续 5 日

四、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一、病原学 SARS 冠状病毒 (SARS-CoV),为有包膜的 RNA 病毒 室温:尿中存活 10 天, 痰及粪便 5 天,血液 15 天,物体表面 2-3 天 二、流行病学 1、传染原: SARS 患者 2、传播途径:呼吸道和消化道 3、易感人群青壮年为主,儿童发病率低于成人。 三、病理:主要累及肺和免疫器官(如脾和淋巴结) 肺:不同程度的肺实变和肺泡损伤。 主要病理特点:透明膜形成,肺间质淋巴细胞浸润,肺泡腔中肺细胞脱屑性改变。 四、临床表现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或主要症状, 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 分期:早期,进展期,恢复期。潜伏期一般为 2—10 天 五、检查: 血象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减少< 0.9 CD3、CD4、CD8 明显降低

四、艾滋病( AIDS ) 一、病原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为 RNA 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艾滋病患者和无症状 HIV 感染者 2、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母婴 三、病理: 1、淋巴、造血组织和神经系统原发病变,是病毒直接引起的 2、免疫功能障碍引起的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卡波济肉瘤 机会感 染――卡氏肺囊虫肺炎多见 四、分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期 五、检查:抗- HIV 阳性, CD4 总数< 0.2 或(0.2-0.5) 六、治疗: 主要是抗病毒

六、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 一、病原学:病毒感染(布尼亚病毒) ,为 RNA 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是城市型或家鼠型出血热的 传染源 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呼吸道,消化道,虫媒,垂直 3、流行性: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以青壮年为主。 基本病理改变: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坏死 三、临床表现 特征: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 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 1---2 周 1、发热期 :弛张热及稽留热。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红征(颜面、颈、上胸潮

红) 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及小血管中毒性损害的表现。 2、低血压休克期:热痛病情反而加重 主要为中毒性内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现 3、少尿期:常有低血压。伴高血容量综合征。出血倾向加重 4、多尿期:日尿量> 2000ml 可发生电解紊乱(低钾低钠)及继发感染、休克 5、恢复期:尿量降至 2000ml,血尿素氮、肝酐降至正常 四、检查:血清特异性抗体 IgM 阳性 可诊断 五、治疗 三早已少(早发现、早治疗、早休息、少搬动)

七、狂犬病(恐水病) 一、病原学 :狂犬病毒 弹状病毒科拉沙病毒属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带狂犬病毒的动物(猫 狼 狐狸 蝙蝠 臭鼬 浣熊) 2、传播途径:患病动物咬伤(接触传播) 三、临床表现 1. 前驱期 发热 头痛 乏力 对痛 风 水开始敏感 持续 2-4 日 2. 兴奋期 最特殊症状 --恐水 持续 1-3 日 3. 麻痹期 最典型肢体瘫痪 持续 6-18h 总过程不超过 6 日 4. 伤口处有虫爬感 发痒(病毒刺激周围神经元) 四、四预防接种 暴露后预防 :共 5 次 每次 2ml 肌注 0、3、7、14、30 日各注射一次 暴露前预防:共 3 次 每次 2ml 肌注 0、7、21 日注射

八、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病原学:虫媒病毒乙组的黄病毒科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猪 2、传播途径:蚊虫叮咬 三、临床表现 1、初期 --头痛是乙脑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 2、极期 --高热 昏迷 惊厥 呼吸衰竭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也是最严重的死亡原因 3、恢复期 4、后遗症期 四、治疗 脑水肿时需用 20%甘露醇快速静滴 中枢性呼吸衰竭科首选山梗菜碱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病原学 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革兰染色阴性。 病菌在体外能形成自溶酶 我国以 A 群为流行菌株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带菌者和患者 2、传播途径:飞沫 3、流行特征:冬春季多。发生于 15 岁以下的儿童。 三、病机和病理 1、病机: 抗荚膜多糖抗体是主要的杀菌抗体,有群特异性。 引起脑膜炎和暴发性脑膜炎 的物质主要是:内毒素 皮肤粘膜瘀点瘀斑:是细菌系列和裂解后释放内毒素引起 2、病理:血管内皮损害,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坏死和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有 的血管内血栓形成。 病变以软脑膜为主。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 1—10 天,一般为 2—3天 (一)普通型 1、上呼吸道感染期; 2、败血症期:皮肢粘膜瘀点瘀斑,早现于眼结膜和口腔粘膜。 3、脑膜炎期: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 (二)暴发型――多见于儿童 高热、瘀斑、休克、呼衰 1、败血症休克型:高热,瘀点瘀斑,脑脊液清亮,细胞数正常或增加。血培养( +) 2、脑膜脑炎型:中毒症状 +精神症状 +昏迷 3、混合型 五、诊断: 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脑膜刺激征( +)血 WBC 升 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特异性荚膜抗原 + 脑脊液涂片镜检 六、治疗: 1、普通型:首选 ----青霉素 2、暴发型:大剂量青霉素钠盐。不宜应用磺胺 预 防――可用磺胺类

二、伤寒 一、病原学:伤寒杆菌,属 沙门菌 ,革兰阴性,有鞭毛,能活动。含有菌体( O)抗原、鞭 毛( H)抗原和体表( Vi )抗原。 二、流行病学 1、传染原: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三、病机及病理 1、病机: 伤寒杆菌的 Vi 抗原是决定伤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 伤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 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 2、病理: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增生反应。 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 胞浸润。 特征性病变――伤寒细胞 病变部位——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 泡。 慢性带菌者常见的带菌部位:胆囊 四、临床表现 (一)临床分期 潜伏期 3-42 天,平均 12-14 天 1、初期(侵袭期) :第 1 周,起病缓慢 2、极期: 2-3 周。高热,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右下腹压痛,便秘 或腹泻。易并发肠出血及肠穿孔。 3、缓解期:第 4 周。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警惕肠穿孔肠出血 4、恢复期:第 5 周后。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第后第 2-4 周。

(二)类型 1、普通型 2、轻型 3、暴发型 4、迁延型:病程 5 周以上。可伴有慢性血吸虫病 5、逍遥型:起病轻,突然性肠出血或肠穿孔。 6、顿挫型:起病急,症状典型,但病程极短。 7、复发与再燃 (三)并发症: 肠出血; 肠穿孔;中毒性肝炎 伤寒的第一次菌血症相当于临床上的潜伏期。 五、检查 。 1、病原学: 细菌培养 是确诊伤寒的主要手段。 血培养:病程第 1 周阳性率最高。 骨髓 培养,阳性率最高。受病程及合用抗菌药物的影响小。 粪便培养:第 3-4 周阳性率高 尿培养:第 2 周后阳性 2、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是病后第 4 周。 六、诊断 原因不明的发热持续 1-2 周不退,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 肿大,血白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消失。细菌培养阳性。 七、治疗 抗菌 首选——氟喹诺酮类 头孢菌素――常用于耐药菌株的治疗及老年儿童 氯 霉素――用于非耐药菌株伤寒 氨苄西林――慢性带菌者

三、细菌性痢疾 一、病原学: 痢疾杆菌(肠杆菌科志贺菌属) ,属革兰阴性杆菌。我国以福氏痢疾杆菌最常 见 产生外毒素能力最强的是:志贺痢疾杆菌 在外环境中自下而上能力最强的是:宋内 痢疾杆菌 感染后易转为慢性的是:福氏痢疾杆菌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 3、易感人群:儿童,次之为青壮年。 三、病机及病理 1、病机:痢疾杆菌可产生内外两种毒素。微循环障碍和脑水肿是中毒型菌痢的主要病理基 础 。 2、病变部位:乙状结肠和直肠为主。 四、表现 潜伏期为数小时至 7 天,多为 1-2 天 (一)急性菌痢 1、急性典型(普通型) :急性发作的腹泻,伴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粘液便,左 下腹压痛;粪便镜检 WBC >15 个/HP;粪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2、急性非典型(轻型) 3、中毒型菌痢:多见于 2-7 岁。高热,全身中毒为主;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呼衰。 分型:休克型,脑型,混合型。 (二)慢性菌痢:病程超过 2 个月 五、检查 粪便细菌培养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六、治疗 病原治疗首选:氟喹诺酮类 中毒型:山莨菪碱→改善微循环障碍

四、霍乱 一、病原学: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革兰染色阴性。 菌体有鞭毛,活动极活泼。

二、流行病学 1、传染原: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水污染→暴发流行)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三、病机和病理: 1、病机:侵袭力和内毒素是决定其致病的主要因素。 霍乱弧菌可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 外 毒素(霍乱肠毒素)――重要的病因物质 2、病理:大量水分及电解质丧失。 四、表现 (一)分期 潜伏期数小时至 5天 1、泻吐期:先剧烈腹泻,后吐,无腹痛及里急后重,水样便。 2、脱水虚脱期 3、恢复期(反应期) (二)分型:轻型,中型,重型 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轻型 五、检查 悬滴检查――初步诊断。 细菌培养 抗体滴度呈 4 倍以上升高即有诊断意义。 六、治疗 1、补液――治疗的关键 2、抗菌――减少其腹泻量及缩短排菌时间 首选氟喹诺酮类


邮箱
huangbenjincv@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