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走近马克思-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
- 1.2 走近马克思-马克思是有血有肉的常人
- 1.3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 1.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 1.5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 2.1 什么是物质观
- 2.2 物质的存在形态
- 2.3 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 2.4 哲学的基本问题
- 3.1 辩证法的秘密
- 3.2 中西方不同的辩证智慧
- 3.3 辩证法的科学形态:唯物主义辩证法
- 3.4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 4.1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 4.2 规律之一:对立统一
- 4.3 规律之二:质量互变
- 4.4 规律之三:否定之否定
- 5.1 唯物辩证法是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
- 5.2 开启智慧的辩证思维能力
- 5.3 通达情势的历史思维能力
- 5.4 提升格局的战略思维能力
- 5.5 知晓分寸的底线思维能力
- 5.6 追求变革的创新思维能力
- 6.1 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是什么?
- 6.2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7.1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 7.2 人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
- 7.3 怎样把握认识运动的过程及趋势?
- 8.1 什么是真理?
- 8.2 什么是价值?
- 8.3 怎样把握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 9.1 什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9.2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遵循是什么?
- 9.3 何以推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发展?
- 9.4 青年大学生如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实现自我?
- 10.1 哲学视界里的历史观
- 10.2 马克思破解“历史之谜”的过程
- 10.3 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 10.4 唯物史观创立的重要意义
- 11.1 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 11.2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11.3 改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12.1 社会形态的内涵及其类型
- 12.2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 12.3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13.1 唯物史观产生前的不同历史观及其缺陷
- 13.2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13.3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有何作用,如何评价?
- 13.4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 14.1 商品和商品的二因素
- 14.2 劳动的二重性
- 14.3 私有制条件下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14.4 商品的价值量
- 15.1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 15.2 货币形式的发展
- 15.3 货币有哪些职能?
- 15.4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 16.1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 16.2 劳动力商品
- 16.3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16.4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16.5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办法
- 16.6 资本的有机构成
- 17.1 产业资本的循环
- 17.2 产业资本的周转
- 17.3 社会资本再生产
- 17.4 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
- 18.1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18.2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18.3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19.1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 19.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20.1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 20.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20.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 20.4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合作共赢方向发展
- 21.1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 21.2 零八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 22.1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22.2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 23.1 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变成科学的?
- 23.2 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理想变成现实的?
- 23.3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 23.4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 24.1 如何看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 24.2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 24.3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的?
- 25.1 什么是共产主义?
- 25.2 为什么说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25.3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门重要课程,以下是关于该课程的一些主要信息:
课程目标:
知识层面: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能力层面: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并能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价值层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为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介绍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当代性等方面。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讲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等,帮助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以及物质的存在形态和运动规律,认识到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探讨认识的本质、真理和价值、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等问题,使学生明白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过程,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规律:分析社会有机体及其结构,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等,阐述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以及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规律。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和发展进程:介绍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生产关系的本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以及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历史地位、发展趋势等,帮助学生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方向。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展望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分析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学生认识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