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作物栽培学课程

  • 名称:【扬州大学】作物栽培学课程
  • 分类:农业课程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24/7/14 15:54:43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农学及相关专业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作物栽培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掌握作物生长

发育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作物生产与环境调控关系、作物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能基本应用这些基础理论分析作物生产管理中的问题。本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为农学及相关专业学生在充分

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各个作物的栽培原理与技术奠定基础。 

第一章 作物起源、分布与利用(2学时) 

第一节 作物的起源 

1.作物的起源 

2.作物的传播 

习题要点: 

1.栽培作物的概念 

2.主要作物的起源中心 

第二节 作物的分布 

1.世界栽培作物的分布 

2.中国栽培作物的分布 

习题要点: 

1.主要栽培作物的起源 

2.主要栽培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第三节 作物的分类与利用 

1.作物的分类 

2.作物的利用 

习题要点: 

1.作物的主要分类方法 

36 

120 

2.大田作物的主要类型 

本章重点、难点:中国栽培作物的分布特征,大田作物的分类。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主要作物的起源地,理解主要作物的传播及空间分布特征,掌握作物的分类方法。 

第二章 作物栽培学及形成与发展(2学时)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内涵与特征 

1.作物栽培学的概念 

2.作物栽培学的特征 

习题要点: 

1.作物栽培学的定义 

2.作物栽培学的特点 

第二节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与作用 

1.作物栽培学的任务 

2.作物栽培学的作用 

习题要点: 

理解作物栽培学在作物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发展 

1.作物栽培学发展历程 

2.作物栽培学发展前景 

习题要点: 

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史 

本章重点、难点:作物栽培学的内涵与特点,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的形成。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作物栽培学发展历史,理解作物栽培学在作物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掌握作物栽培学的

基本概念、内涵和特点。 

第三章 作物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6学时) 

第一节 作物生育时期与生育期 

1.作物温光反应特性 

2.作物生育时期与生育期 

习题要点: 

1.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应用 

2.作物生育时期与生育期的概念 

第二节 作物器官建成 

1.作物种子发芽与出苗 

2.作物器官发育与建成 

3.作物器官生长相关性 

习题要点: 

1.作物种子发芽与出苗过程与环境条件 

2.作物的根、茎、叶、花、果及分枝分蘖生长发育过程 

3.作物器官生长的同伸关系 

本章重点、难点: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作物器官生长发育规律及同伸关系。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作物的生育过程和主要生育时期,理解主要作物温光反应特性,掌握作物器官建成规律及其

器官间的同伸关系。 

第四章 作物群体发展与产量品质形成(9学时) 

第一节 作物群体动态 

1.作物群体结构及动态变化 

2.作物群体与个体关系 

3.作物群体生产力 

习题要点: 

1.作物群体的概念及指标体系 

2.主要群体结构指标的动态变化特征 

121 

3.作物群体与个体关系的协调机制 

第二节 作物源-库-流 

1.作物源-库-流的内涵 

2.强源、扩库、畅流的途径 

习题要点: 

1.作物源-库-流的概念 

2.作物源-库-流的关系 

第三节 作物产量的形成 

1.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 

2.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 

3.作物产量提高的途径 

习题要点: 

1.生物产量、经济产量、收获指数的概念 

2.主要作物的产量构成要素 

3.作物的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第四节 作物品质的形成 

1.作物产品品质指标 

2.主要品质指标的形成 

3.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 

习题要点: 

1.主要作物的品质指标体系 

2.主要品质指标形成的生理机制 

本章重点、难点:作物群体的概念与动态变化特征,群体发展与个体生长发育的关系,作物的源库流与产量品质

形成的关系,作物的产量品质形成过程及结构指标体系。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作物群体、源库流、产量、品质的基本概念,理解作物群体发展、产量品质形成的特征及其

与源库流的关系,掌握作物群体动态发展、产量品质形成的规律,结构指标体系,及提高产量品质的原理与途径。 

第五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9学时) 

第一节 作物生长发育与光温 

1.作物生长发育的光、温指标 

2.光温资源与作物分布 

3.光温与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关系 

习题要点: 

1.作物的光、温指标体系 

2.光温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临界指标 

第二节 作物生长发育与水气 

1.作物生长发育的水、气指标 

2.水资源与作物分布 

3.土壤水分与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关系 

4.大气气体浓度与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关系 

习题要点: 

1.作物的水、气指标体系 

2.水气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临界指标 

第三节 作物生长发育与土壤和矿质元素 

1.土壤理化特性指标 

2.作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利用 

3.土壤理化特性与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关系 

4.作物对矿质元素缺乏的响应及缺素诊断 

习题要点: 

1.土壤障碍和污染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122 

2.作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利用规律及临界指标 

3.作物缺素诊断技术 

本章重点、难点:光、温、水、气、土壤和矿质元素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作物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与作用方式,主要生态因子的分布规律以及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理解作物对主要生态因子温、光、水、肥、气、土壤等的需求规律,掌握生态因子对作物调控的过程,作物对关

键生态因子响应的关键时期及临界指标。 

第六章 作物生产技术(8学时) 

第一节 作物区划与种植制度 

1.作物区划与布局 

2.农作方式与作物品种搭配 

3.农作制 

习题要点: 

1.农作方式及农作制度的内涵 

2.作物间混套种的技术原理 

第二节 土壤耕作与培肥技术 

1.土壤基本耕作 

2.土壤保护性耕作 

3.土壤培肥 

习题要点: 

1.土壤耕作及少免耕的技术原理 

2.保护性耕作的生态效应 

第三节 作物播种移栽技术 

1.种子处理与播种 

2.作物育苗移栽与保护性栽培 

3.作物合理密植 

习题要点: 

1.种子处理的基本方法 

2.作物播种、育苗移栽和保护性栽培技术及增产原理 

3.作物合理密植的原则与方法 

第四节 作物施肥技术 

1.作物需肥规律与精确施肥技术 

2.作物施肥量的定量技术 

3.作物肥料的运筹技术 

习题要点: 

1.作物需肥特性与阶段吸收利用规律 

2.目标产量施肥法的技术原理 

第五节 作物水分管理 

1.作物需水规律与灌溉指标 

2.作物灌溉方式方法 

3.作物节水灌溉技术 

习题要点: 

1.作物需水规律与灌溉临界指标 

2.作物节水灌溉的技术原理 

第六节 作物化学调控 

1.作物化学调控物质 

2.作物化学调控技术的应用 

习题要点: 

1.作物化学调控物质的种类与作用特点 

2.作物化学调控技术的应用条件 

123 

本章重点、难点:主要农艺技术措施对作物和环境的调控效应、增产提质的技术原理,密、肥、水的精确定量技

术。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作物生产中土壤耕作技术、播种技术、育苗移栽技术、施肥技术、水分管理技术、化学调控

技术等的内涵,理解作物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精确施肥与水分管理技术确定的原则,掌握并应用作物栽培技术

形成的原理,因地制宜构建栽培技术体系,实现对作物的精确调控与栽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