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 植物病理学简史
- 2.1.1 植物病害的概念
- 2.2.1 植物病害的类型
- 2.3.1 植物病害的症状
- 2.4.1 昆虫的口器
- 2.4.2 昆虫的眼
- 2.4.3 昆虫的触角
- 2.5.1 昆虫的腹部
- 2.6.1 昆虫的足
- 2.6.2 昆虫的翅
- 2.7.1 昆虫的发育阶段
- 2.7.2 昆虫的变态类型
- 2.7.3 昆虫的胚后发育
- 2.8.1 昆虫的体壁
- 2.9.1 昆虫的消化和排泄系统
- 2.10.1 昆虫的呼吸和循环系统
- 3.1.1 植物病原菌物概述
- 3.1.2 植物病原菌物的分类与命名
- 3.1.3 原生动物界、藻物界病原菌物
- 3.1.4 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真菌
- 3.1.5 担子菌门真菌
- 3.1.6 半知菌类1
- 3.1.7 半知菌类2
- 3.1.8 课外资源:致病疫霉的生命周期
- 3.1.9 课外资源:真菌是如何识别(以及感染)植物的?
- 3.2.1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概述
- 3.2.2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
- 3.3.1 植物病原病毒概述
- 3.3.2 植物病原病毒-主要类群
- 3.4.1 植物病原线虫概述
- 3.4.2 植物病原线虫的类群
- 3.5.1 寄生性植物
- 3.5.2 拓展:菟丝子
- 3.5.3 拓展:槲寄生
- 3.6.1 蛴螬
- 3.6.2 地老虎
- 3.6.3 金针虫
- 3.7.1 蝗虫发生危害特点
- 3.7.2 蝗虫种群调查及防治
- 4.1.1 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观察
- 4.1.2 实验二植物病原菌物形态观察及所致植物病害
- 4.1.3 实验三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等病原物形态观察及所致病害
- 4.1.4 实验四小麦、水稻病害识别与鉴定
- 4.1.5 实验五玉米、油料等作物主要病害识别与鉴定
- 4.2.1 玉米中后期主要病害识别
- 4.2.2 玉米穗期主要害虫
- 5.1.1 病原物致病性概念
- 5.1.2 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 5.1.3 寄主的抗病性及抗性反应
- 5.1.4 “基因对基因”学说
- 5.1.5 寄主的抗病机制-被动抗性
- 5.1.6 植物的抗病机制-物理主动抗性
- 5.1.7 植物的抗病机制-化学主动抗性
- 5.1.8 病原物侵染后寄主的生理生化变化
- 5.1.9 拓展:“基因对基因”学说
- 5.2.1 侵染过程
- 5.2.2 病害循环
- 5.3.1 植物病害流行
- 6.1.1 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和综合防治
- 6.2.1 植物检疫
- 6.3.1 农业防治
- 6.4.1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 6.5.1 物理防治
- 6.6.1 生物防治
- 6.7.1 化学防治
- 6.8.1 产地检疫
- 6.8.2 我们身边的植物检疫对象
- 6.8.3 植物检疫-瓜类果斑病防控
- 7.1.1 小麦病害概述
- 7.2.1 小麦赤霉病
- 7.2.2 小麦赤霉病田间症状
- 7.3.1 小麦条锈病
- 7.4.1 小麦蚜虫
- 7.5.1 小麦吸浆虫发生危害、生活史及习性
- 7.5.2 小麦吸浆虫的调查方法和防治措施
- 7.6.1 小麦纹枯病
- 8.1.1 玉米病害概述
- 8.2.1 玉米小斑病
- 8.3.1 玉米茎腐病
- 8.4.1 玉米瘤黑粉病
- 9.1.1 稻瘟病
- 9.2.1 水稻白叶枯病
- 9.3.1 水稻纹枯病
- 9.4.1 稻飞虱
- 9.4.2 稻灰飞虱
- 10.1.1 棉花枯、黄萎病
- 10.2.1 油料作物病害概述
- 10.2.2 油料作物主要病害识别
- 10.2.3 花生冠腐病
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学是研究利用有益生物防治有害生物的科学,是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包括病害生物防治、害虫生物防治两部分。病害生物防治部分主要介绍病害生物防治的基本概念、防治原理和措施、生防微生物的种类、抑病土、生防制剂的种类与加工过程,生物防治国内外研究发展历史与存在问题等基础问题。介绍了土传病害、地上部分病害及采后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等各类病害生物防治方法与技术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害虫生物防治部分主要介绍了害虫生物防治的概念、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害虫生物防治的的途径和方法,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昆虫病原体的致病机理和使用技术等。在介绍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引入生物防治近年研究应用的热点和前沿,新的生防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实践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了植物病原拮抗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及抗菌活性测定,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昆虫的识别、观察,昆虫病原微生物的显微观察等实验内容。
第一章 害虫生物防治概述(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害虫综合防治的策略与治理;
2.害虫生物防治的概念和内容;
3.害虫生物防治的发展历史;
4.害虫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
1.掌握害虫综合防治的概念、策略;
2.掌握害虫生物防治的概念和内容;
3.了解害虫生物防治的发展历史;
4.理解性掌握害虫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害虫生物防治的概念和内容。
难点:害虫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利用(讲课3学时;实验2学时)
教学内容:
1.寄生性天敌昆虫概述;
2.寄生性膜翅目昆虫的识别与利用;
3.寄生性双翅目昆虫的识别与利用;
4.其他寄生性昆虫。
教学要求:
本章着重对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进行介绍,使学生掌握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定义、特点,以及重要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识别。
本章重点、难点:寄生性天敌昆虫的识别。
第三章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利用(讲课3学时;实验2学时)
教学内容:
1.捕食性天敌昆虫的概念及主要习性;
2.捕食性天敌昆虫类群的识别与利用;
3.其它捕食性动物的识别与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捕食性天敌昆虫的概念,能够识别捕食性天敌昆虫和寄生性天敌;
2.掌握常见的几种捕食性天敌昆虫的识别特征,能够识别常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类别;
3.了解捕食性动物在生物防治中的地位,了解常见的几种捕食性动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章重点、难点:捕食性天敌昆虫的识别。
第四章 天敌昆虫的保护、引进与繁殖(讲课1 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天敌昆虫的保护;
2.天敌昆虫的引进与繁殖。
教学要求:
1.掌握天敌昆虫保护的措施;
2.理解天敌昆虫引进的原则,掌握几种常见天敌昆虫的繁殖方法和田间应用。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天敌昆虫的保护措施。
难点:天敌昆虫的引进原则。
第五章 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与应用(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植物源农药的概念、特点及作用原理;
2.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与应用。
教学要求:
1.了解植物源农药的概念、特点,理解植物源农药的作用原理;
2.了解植物源农药的历史及开发应用。
本章重点、难点:植物源农药的作用原理。
第六章 昆虫病原微生物的利用(讲课3学时;实验2学时)
教学内容:
1.昆虫疾病的流行概念;
2.昆虫病原细菌的利用;
3.昆虫病原真菌的利用;
4.昆虫病毒的利用;
5.昆虫病原线虫及原生动物的利用。
教学要求:
1.掌握昆虫疾病流行的概念,掌握几种常见的病原细菌、真菌、病毒的类型及应用;
2.了解昆虫病原线虫的利用原理。
本章重点、难点:了解几种常见的病原细菌、真菌、病毒的类型。
第七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绪论(讲课1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概念;
2.生防制剂的概念;
3.国内外生物防治的发展历史及面临的问题。
教学要求:
1.理解生物防治在植物病害综合防治中的重要性;
2.掌握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概念;
3.掌握生防制剂的概念及种类;
4.了解病害生物防治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章重点、难点:生物防治的概念;生物防治的优缺点;生防制剂的概念、种类划分。
第八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原理(讲课3学时;实验4学时)
教学内容:
1.抗生作用概念及机制;
2.重寄生作用概念及防治原理;
3.竞争作用,营养竞争和位点竞争;
4.捕食作用;
5.交互保护;
6.诱导抗病性;
7.其他机制。
教学要求:掌握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基本原理;理解抗生作用、重寄生作用、竞争作用、捕食作用、交互保护、诱导抗病性的概念及含义。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抗生作用及测定指标;重寄生作用及原理;竞争作用及实例;交互保护作用及抗病机制;诱导抗病性及机制。
难点:抗生作用的测定;交互保护和诱导抗病性的区别;生物诱导因子在生防中风险性。
第九章 生防微生物(讲课2学时;实验4学时)
教学内容:
1.生防微生物的种类及关系;
2.生防细菌及应用;
3.生防放线菌及应用;
4.生防真菌及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生防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分布;
2.掌握重要生防细菌的种属;主要生防作用机制;在防治植物病害中应用实例;
3.掌握重要生防放线菌的种属;主要生防作用机制;在防治植物病害中应用实例;
4.掌握重要生防菌的种属;主要生防作用机制;在防治植物病害中应用实例。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根际微生物、叶(气)围微生物、内生微生物年的概念及其生态分布;假单胞杆菌属、芽孢杆菌属等重要生防细菌的特点、生防机制;链霉菌属等重要生防放线菌的特点、生防机制;木霉属、寡雄腐霉等重要生防真菌的特点、生防机制的概念及其生防机制。
难点:根际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生防机制;芽孢杆菌在病害生防中的优势;植物内生菌分离;木霉在病害生防中的优势。
第十章 抑病土(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抑病土、导病土的定义及特性;
2.抑病土的作用机制;
3.抑病土的利用。
教学要求:
1.掌握抑病土、导病土的特性;
2.理解抑病土的抑病机制;
3.了解在生产实践中利用抑病土防治植物病害的实例。
本章重点、难点:抑病土的判别;抑病土的筛选;抑病土作用机制的复杂性。
第十一章 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土传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
2.土传细菌病害的生物防治;
3.土传病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植物土传病害的特征;土传病害防治的复杂性及生物防治的优势;
2.掌握土传真菌病害的潜在生防菌、生防机制及应用实例;
3.掌握土传细菌病害的潜在生防菌、生防机制及应用实例;
4.了解土传病害生物防治存在主要的问题及改进途径。
本章重点、难点:几种重要的植物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提高土传病害生防效果的有效措施。
第十二章 地上部病害及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安排学生自学,提交课程论文)
教学内容:
1.地上部病害的生物防治;
2.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
3.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地上部病害的的发生特点、潜在生防菌、生防机制及应用实例;
2.果蔬采后病害发生特征、潜在生防菌、生防机制及应用实例。
本章重点、难点:几种重要的植物地上部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及应用进展;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及应用进展。
第十三章 植物线虫病害的生物防治(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食线虫真菌;
2.食线虫细菌;
3.其他线虫病害的生防因子;
4.防治线虫病害的微生物农药。
教学要求:
1.掌握线虫病害生防的重要真菌生防因子;
2.掌握线虫病害生防的重要细菌生防因子;
3.掌握线虫病害生防的捕食性线虫、土壤动物、植物、病毒等生防因子;
4.防治线虫病害的微生物农药的应用实例。
本章重点、难点:
捕食性真菌、兼性寄生真菌、产毒真菌等主要食线虫真菌的种类;巴氏杆菌、芽孢杆菌等等主要食线虫细菌的种类;线虫病害生防因子的生防机制;线虫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及应用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