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1.1.1]--1.1.1认识作物栽培学
- [1.1.2]--1.1.2农业生产目标与作物栽培学
- [1.2.1]--1.2.1作物的概念和起源
- [1.2.2]--1.2.2作物的分类
- [1.3.1]--1.3.1作物的产量
- [1.3.2]--1.3.2作物的品质和生产效益
- [1.4.1]--1.4.1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
- [1.4.2]--1.4.2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 【小麦】[2.1.1]--2.1.1小麦的起源、分类及种植区划
- [2.2.1]--2.2.1小麦的一生
- [2.2.2]--2.2.2小麦种子构造与萌发出苗
- [2.2.3]--2.2.3小麦根、茎、叶的生长
- [2.2.4]--2.2.4小麦分蘖规律与成穗
- [2.2.5]--2.2.5小麦子粒形成与灌浆
- [2.3.1]--2.3.1小麦的产量形成
- [2.3.2]--2.3.2小麦的品质
- [2.4.1]--2.4.1小麦栽培技术要点
- 【水稻】[3.1.1]--3.1.1水稻生产的意义及类型
- [3.1.2]--3.1.2水稻生产概况及种植区划
- [3.2.1]--3.2.1水稻种子发育与幼苗生长
- [3.2.2]--3.2.2水稻根、茎的生长
- [3.2.3]--3.2.3水稻叶及分蘖的生长
- [3.2.4]--3.2.4水稻开花结实及其生育时期
- [3.3.1]--3.3.1水稻的产量形成与品质
- [3.4.1]--3.4.1水稻育秧和移栽
- [3.4.2]--3.4.2水稻田间的管理措施
- 【玉米】[4.1.1]--4.1.1玉米生产为何如此重要?
- [4.1.2]--4.1.2五彩斑斓的玉米类型
- [4.2.1]--4.2.1精彩纷呈的玉米一生
- [4.2.2]--4.2.2玉米根的形态特征与功能
- [4.2.3]--4.2.3玉米茎的形态特征与功能
- [4.2.4]--4.2.4玉米叶的形态特征与功能
- [4.2.5]--4.2.5玉米雌、雄花序的形态特征
- [4.2.6]--4.2.6玉米种子的构造及其形成
- [4.3.1]--4.3.1旱作玉米栽培技术
- 【马铃薯】[5.1.1]--5.1.1世界和我国马铃薯生产概况
- [5.2.1]--5.2.1马铃薯的形态特征及生长阶段
- [5.2.2]--5.2.2马铃薯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5.3.1]--5.3.1马铃薯产量形成过程与品质特性
- [5.4.1]--5.4.1马铃薯栽培技术有哪些要点?
- [5.4.2]--4.4.2马铃薯的田间管理、收获与储藏
- [5.5.1]--5.5.1关于马铃薯病毒病及其防治途径
- 【棉花】[6.1.1]--6.1.1棉花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与栽培现状
- [6.2.1]--6.2.1棉花的栽培种与主要生育习性
- [6.2.2]--6.2.2棉花的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
- [6.2.3]--6.2.3棉花的蕾铃脱落
- [6.3.1]--6.3.1棉花的产量形成
- [6.3.2]--6.3.2棉花的品质
- [6.4.1]--6.4.1播种、施肥与灌溉技术
- [6.4.2]--6.4.2株型调控与收获技术
- 【油菜】[7.1.1]--7.1.1认识油菜
- [7.2.1]--7.2.1油菜的形态特征
- [7.2.2]--7.2.2油菜的生长发育
- [7.3.1]--7.3.1油菜的产量形成过程和品质特性
- [7.4.1]--7.4.1怎样进行油菜的栽培和种植
- 【大豆】[8.1.1]--8.1.1大豆生产意义及分布
- [8.2.1]--8.2.1大豆的形态特征
- [8.2.2]--8.2.2大豆的生长发育
- [8.3.1]--8.3.1大豆的产量形成
- [8.4.1]--8.4.1大豆的栽培要点
- 【杂粮:谷子、高粱】[9.1.1]--9.1.1谷子生产概况及对环境的要求
- [9.2.1]--9.2.1谷子的生育进程及生长发育
- [9.3.1]--9.3.1谷子的产量形成、品质以及栽培技术
- [9.4.1]--10.1.1高粱及生产概况
- [9.5.1]--10.2.1了解高粱的生长发育和器官建成
- [9.6.1]--10.3.1高粱的产量、品质及栽培技术
课程简介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人为调控技术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性科学。
作物的生长发育包括个体发育、群体建成和产量、品质的形成等许多规律性的过程,这些规律只有在一定的环境条件或生态条件下才能表达出来,这就是作物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作物与环境因素有各种规律性的联系,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品形成的数量和质量。研究作物的这些机理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利用和创造各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因素,提出最佳栽培调控措施,使作物生产向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作物生长发育特点
一、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
二、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第二节 作物生长的相关关系
一、作物生育的一般进程
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
三、地上部生长和地下部生长的关系
四、作物器官同伸关系
五、个体和群体的关系
第三节 作物群体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一、作物群体
二、作物群体的结构
三、作物群体结构及物质生产的影响因素
教学要求:
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群体发展动态、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群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难点:作物生育的一般进程和器官同伸关系;作物群体的层次结构特征。
第三章 作物产量、品质形成(讲课4学时;实验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作物的产量形成
一、作物产量
二、产量构成因素
三、作物产量形成特点
四、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及其应用
五、作物的产量潜力
第二节 作物的品质和效益
一、作物品质的概念
二、影响作物产品品质的因素
三、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
四、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
教学要求:
认识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机理、作物的产量潜力、障碍产量的品质提高的因素及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途径。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规律及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途径。
难点:产量形成的生理机理。
第四章 小 麦(讲课6学时;实验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起源
二、进化
三、小麦的分布情况
四、栽培区划
第二节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小麦的一生
二、小麦的感温性和感光性
三、种子构成及萌发出苗
四、小麦的根系
五、分蘖与成穗
六、小麦的茎
七、小麦的叶
八、结实器官的形成
第三节 冬小麦栽培技术
一、播前准备
二、播种
三、冬前及冬季田间管理
四、早春田间管理
五、中期田间管理
六、后期田间管理
七、收获
第四节 春小麦栽培技术
一、春小麦生长发育特点
二、春小麦栽培技术特点
第五节 小麦滴灌栽培
教学要求:
要学生掌握春小麦的植物解剖学基础,对于小麦的各个器官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动态有所掌握,为以后学习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春小麦的生长发育特性和栽培技术的生理学基础较好的掌握,只有对生长的原理精通的掌握才可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栽培组件的设计和生长的人工调控;最后介绍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各个组件以及生长生产因素的分析方法和基本的调控手段。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
1.小麦的植物解剖学基础。
2.小麦生长的生物学规律和栽培的生理学基础。
3.春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主要组件。
难点:掌握小麦分蘖的规律;各项栽培技术的综合应用。
第五章 棉 花(讲课6学时;实验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棉花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意义
二、棉花的分类
三、棉花生产情况
第二节 棉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棉花的主要生育特性
二、棉花的生育期
三、棉花的生长发育及器官建成
第三节 棉花栽培技术
一、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
二、合理密植,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
三、播前准备
四、苗期管理
五、花铃期管理
六、吐絮期管理
第四节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
一、棉花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效果
二、棉花地膜覆盖的增产机理
三、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四、苗期管理
五、花铃期管理
六、吐絮期管理
教学要求:
了解棉花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掌握棉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棉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
难点:棉花栽培技术的综合应用。
第六章 玉 米(讲课6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玉米生产的基本情况
二、玉米在国民经济重点地位
三、玉米的分布与区划
第二节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玉米的一生
二、玉米的器官建成
三、玉米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第三节 玉米栽培技术
一、玉米的播种
二、田间管理
三、收获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玉米的栽培生理基础,因地制宜地指定玉米栽培的生产措施。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是掌握玉米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性、对环境条件的基本要求以及为满足其基本要求而采取的栽培措施。
难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
第七章 大 豆(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大豆生产的基本情况
二、大豆在国民经济重点地位
第二节 大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大豆的形态解剖特征及类型
二、大豆的生长发育
三、大豆的产量品质形成
第三节 玉米栽培技术
一、春大豆栽培技术
二、夏播大豆的栽培技术
三、大豆滴灌节水栽培技术要点
教学要求:
了解大豆产量形成机理,辨证对待不同形式的高产栽培技术。理解大豆产量的限制因素,掌握适用与不同地区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为现实生产服务。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大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大豆栽培技术。
难点:大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大豆群体生物产量的积累过程。
第八章 油 菜(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油菜生产的基本情况
二、油菜在国民经济重点地位
第二节 油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油菜的类型和起源
二、油菜的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
三、油菜的产量构成和形成过程
第三节 油菜栽培技术
一、油菜育苗技术与直播栽培
二、油菜的需肥特性和施肥技术
三、油菜田间管理技术
四、油菜收获与贮藏
教学要求:
了解什么是双低油菜,掌握油菜的需水需肥特性。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油菜的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品种形成规律及栽培措施。
难点:油菜的生物学特性和需水需肥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