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集】1.1 狂人
- 【第2集】1.2 狂言
- 【第3集】2.1 方内
- 【第4集】2.2 方外
- 【第5集】3.1 逍遥游 之一
- 【第6集】3.2 逍遥游 之二
- 【第7集】4.3 逍遥游 之三
- 【第8集】4.4 逍遥游 之四
- 【第9集】4.5 逍遥游 之五
- 【第10集】5.1 齐物论 之一
- 【第11集】5.2 齐物论 之二
- 【第12集】5.3 齐物论 之三
- 【第13集】6.1 齐物论 之四
- 【第14集】6.2 齐物论 之五
- 【第15集】6.3 齐物论 之六
- 【第16集】6.4 齐物论 之七
- 【第17集】7.1 人间世 之一
- 【第18集】7.2 人间世 之二
- 【第19集】7.3 人间世 之三
- 【第20集】8.1 人间世 之四
- 【第21集】8.2 人间世 之五
- 【第22集】8.3 人间世 之六
- 【第23集】9.1 大宗师 之一
- 【第24集】9.2 大宗师 之二
- 【第25集】9.3 大宗师 之三
- 【第26集】10.1 大宗师 之四
- 【第27集】10.2 大宗师 之五
- 【第28集】10.3 大宗师 之六
- 【第29集】10.4 大宗师 之七
- 【第30集】11.1 应帝王 之一
- 【第31集】11.2 应帝王 之二
- 【第32集】11.3 应帝王 之三
一、庄子人生哲学与道
道是庄子哲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他的人生哲学理论体系奠基在道这个哲学范畴之上。
他对老子既有继承也有改造,对道进行重新阐发,赋予了新意。
《庄子》中所阐述的“道”的内涵: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由此可知他的“道”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1)道是宇宙万物总体实在。
(2)道是一种自然无为境界。
前者是从本体论角度讲,其主要含义是:“道”是世界的总根源,无条件、无目的、超时空、超现实;后者是从人生论理想人格境界观上讲的。
两者是统一的,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基础,后者是前者在人生论上的实践,是目的归宿所在,从《庄子》全书来看,庄子并不特别关心宇宙万物生成问题,引入道主要是为建构人生哲学体系打基础。
本体之道是既超越又内在,表现了永恒性、整体性、无目的性和不可言说性等特点,而无目的性是道的根本特点。
道作为表征与儒家有为原则相对立的价值原则出现,在庄子那里开出了一个与儒家仁道有为境界既相对立又相补充的自然无为境界。
填补了儒家哲学留下的精神空间。
他对这个内在超越的本体之道的追求体现着一种价值理想:自然主义无为境界。
作为本体论意义的道,他将个体存在和永恒的宇宙自然实在联结在一起,互相交流,人在自然中被赋予超越和永恒的意义,使人从精神上得到了一种本原性的依托、慰藉和保证,因此,道的本体论意义正是为人的个体存在提供了一个终极性的价值目标,是一个终极性的存在,它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可见,他的本体论为人生论提供了前提基础,本体论最终走向人生论。
二、庄子人生哲学的人生理想
1.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终极目标是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在,而人往往为各种物欲所支配,就会终身“役役”。
要达到完全自由的境界,就要像至人、神人、圣人那样“无己、无功、无名”。
庄子真正摆脱了功、名、利、禄对自己的奴役。
他的朋友请他去作官,他拿庙堂上的神龟做比喻,他说神龟在庙堂上高高在上,受人敬拜、但却失去了性命,还不如在泥塘中自由自在来的痛快。
这正说明了他所追求的是物中蕴涵的本质道,只有这样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道是藏于万物与自然的,道虽不可知、不可言、不可行,但他认为这是对那些仍“物于物”的人而言的,对那些能够达到“无己”境界的人、道是可知、可言、可行的。
2.超越生死的豁达人生态度
在庄子看来,道是无始无终的,“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作为“杀生者”,道不死,作为“生生者”,道不死。
可见,道是超越生死的。
倘若人们真正认识了道,对生死也就超然度外了。
他认为生死是不可避免的自然之变,他向死而生,通过对死的理解来体悟生的意义。
在他妻子死后,竟能鼓盆而歌在他自己将要离开人世时,面对厚葬自己的弟子说:“吾以天地为棺,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如此对待生死,多么豁达!
3.超然的处世哲学
庄子的处世哲学是超然的,他能让心——那个非感性的抽象自我在内心自由中逍遥游,却不能让身——那个感性的现实中的自我在“吾何有之乡”中逍遥游,因为身只能游于尘垢俗世。
显然,在现实的人生与世俗的矛盾冲突之中,逍遥游的超世自由是无法解决的。
如何才能使得心与身达到完美齐一,他有着自己特色的处事之道——顺势安命:(1)让自己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于累,这样免于为尘世所累。
(2)力求做到外化而内不化。
乘道德而浮游,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即对于赞誉和指责都无所谓,顺着时事的变化,时显时隐,与物俱化,不固执于一种行为,时进时退,这样自由游于世,但是始终做到乘道德而游。
他认为以此处世,方能主宰外物而不为外物所主宰,这才是最符合道的处世方法。
4.本真无为的人格境界
当庄子把天人作为对立概念使用时,天指自然即无为,人指人为即有为,自然是指法天贵真的本然状态,人为是指一切有害人生命主体的文化行为与经验活动。
他主张顺乎自然,反对人为。
《秋水》篇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道在这里被释为“真”,即自然,体现了一种追求生命本真,反对人为矫饰的价值理想。
“真”与“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