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人。


明万历十四年(1586),徐霞客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祖上是宋代官吏(开封尹徐锢),北宋末年因避战乱南迁。他的曾祖和祖父都曾仕于明朝。徐霞客从小就“特好奇书,侈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每私覆经书下潜玩,神栩栩动。”但是,徐霞客毕竟生活在皓首穷经,以科举仕第为荣的封建社会中,尽管他的志趣不在这里,也不能摆脱时代的羁绊,年轻时曾一度应过科举,然而在应举失败后,就下定决心挣脱科举的枷锁,埋头于真正感兴趣的古今史籍、舆地图经之中,走上了他“问奇山于名山大川”的科学旅行生涯。


1

徐霞客的“旅行”


徐霞客外出旅行是从22岁时开始的,前后历时三十余载。他东渡普陀,北历燕冀,南涉闽粤,西北至太华之巅,西南达云贵边陲,足迹遍及当时的十四个省,即现今的江苏、浙江、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16个省和北京、天津、上海等3市所辖地区。在外出旅行时,他得到了母亲的热情鼓励和支持,徐老夫人说“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岂令儿以藩中雉、辕下驹坐困么?”并亲自为徐霞客制备行装(远游冠)以壮行色。每当徐霞客出游归来,言及“各方风土之异,灵怪窟宅之渺,崖壑梯蹬之所见闻,有令人舌桥汗骇者,母反大惬。”为了打消徐霞客的顾虑,徐老夫人在70多岁的高龄时,游兴顿起,毅然伴同徐霞客一游荊溪、勾曲。


在母亲的支持和鼓励下,徐霞客虽至晚年,仍壮心不止。51岁时,在母亲死后不久,他即重整行装,开始了不计里程、不计时日的西南之行。他从自己的家乡出发,行经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 广西、贵州,最后到达西南边陲云南,历时四个春秋,这次旅行是他 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为期最长、旅程最远的一次。直到55岁身患重病,由云南丽江守护送返里,次年即去世。


徐霞客旅行路线图(资料图)


2

《徐霞客游记》的成书与评价


徐霞客在游历祖国各地的同时,根椐“行覆所至,观察所得”, 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日记,翔实地记录和描述了各地的山脉河流、地质地貌、动物植物、风俗民情以及边陲防务等,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稀有资料。徐霞客死后,他的遗稿由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即《徐霞客游记》,现存的世传本有十卷本、十二卷本、二十卷本等多种。《游记》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堪称为千古奇书,至今仍闪烁着光辉。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木史》一书中曾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


他的游记(指《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象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象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日记。


3

徐霞客在地理上的贡献


徐霞客在地理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首先,他通过自己长期、广泛、深入的实地考察,辨伪存真, 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结论。例如关于我国第一条大河长江的源地问题厂,古籍名著《禹贡》一书中有“岷山导江”之说。古代一些读书人不作实地调查,奉《禹贡》为经典,以讹传讹,长期把岷江作为长江的上源。徐霞客“欲讨江源,崇祯丙子夏,辞家出流沙外,至庚辰秋归,计程十万,计日四年”,他爬山涉水,进行了实地调查,有《朔江记源》中,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论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以正视听。他还考察过元江、澜沧江和潞江三大水系,指出元江、澜沧江、潞江各自独流人海,互不相关,从而纠正了《一统志》关于元江、澜沧江、潞江水系记载中的混乱和错误。


其次,徐霞客不仅善于观察,而且善于从各种自然现象的相互联系中认识自然和把握自然规律。他在浙江天台山考察时,“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他认为这种“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的景象,“盖为高寒所勒耳。” 从而揭示了气候与植物的始花期随地形高度而变化的规律。这在当时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此外,徐霞客对火山遗迹、河流侵蚀等自然现象的观察也极为精细,分析透彻入理。如在闽西考察吋,他沿建溪、宁洋溪而行,身历浅滩急流,通过比较,发现“宁洋之溪,悬溜迅急,十倍建溪”,是由于建溪自“浦城至闽安入海,八百余里;宁洋溪至海澄入海,止三百余里”,由此得出山地河流“程愈迫,则流愈急”的结论,这与现代科学理论是一致的。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徐霞客对岩溶地貌的记述和研究更是登上了时代颠峰,先于西方学者一百多年。我国西南, 特別是广西、贵州、云南三省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徐霞客通过连续四年的考察,对石灰岩地貌的类型、分布和成因均作了详尽的描述和科学分析。《游记》中记述的千姿百态的石灰岩地貌有“铮铮骨立”的石山,“攒作碧莲玉笋世界”的峰林,“坠壑成井,小者为眢井,大者为盘洼”的溶蚀洼地,“旋涡成潭,如釜之仰”的落水洞以及“伏流潜通”、“水皆从地中透去”的地下河等。他还通过对桂、黔、滇三省地貌特征的比较,对石灰岩地貌的区域分布作了明确 的划分,指出:


粤西之山,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滇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黔南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从逼耸见奇。


徐霞客在地理考察中,还十分注意科学方法的应用。他善于使用地理学中常用的比较方法,几达炉火纯青、运用自如的程度。我国西南地区的岩洞地貌分市广泛,类型复杂,如果不深入地进行分类比较,就难以把握其全貌和了解其发育规律。崇祯十年,徐霞客在广西考察时,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柳州和桂林、阳朔地区的地貌形态进行了比较,从而得出:


自柳州府而北两岸土石间出,土山逶迤间,忽石峰数十,挺立成队,峭削森罗,或隐或现,所异于阳朔、桂林者,彼则四顾石峰,无土山相杂,此则如锥处囊中,尤觉有脱颖之异耳。


指出这两个地区的岩溶地貌处于两个不同的发育阶段。


4

徐霞客的精神


徐霞客生性淡泊,不慕名利,在艰苦卓绝的困难条件下,热情追求科学真理,甚至准备以死殉之, 他说:


吾荷一锸来,何处不可埋吾骨耶!


他以大半生时间游历了袓国各地,足迹所至,直达险山恶水, 穷乡僻壤,为祖国的地理学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资枓,开了我国地理学中实地考察的风气,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学人钦敬和学习。


图:晏明《徐霞客游记》


邮箱
huangbenjincv@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