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桓《机械原理》第九版课后习题详解(核心模块梳理)

本详解紧扣孙桓《机械原理》第九版教材脉络,以 “知识点关联 - 习题类型分类 - 解题模板提炼 - 易错点警示” 为核心逻辑,覆盖教材 14 章核心习题。通过解析典型习题,串联机构分析、运动设计、动力性能等核心考点,适配本科课程学习、期末复习及考研基础巩固需求,帮助快速掌握习题解法与知识应用规律。

一、基础理论与机构结构分析模块(第 1-2 章)

核心习题类型与详解要点

1. 基本概念辨析题

  • 典型习题:习题 2-1(构件、运动副相关概念)、习题 2-2(机构运动简图作用)

  • 解题逻辑:立足教材定义,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与边界。例如 “构件” 是独立运动单元体(与零件的区别:零件是制造单元),“运动副” 需满足 “直接接触 + 可动连接” 两个条件。

  • 答题模板:先给出定义,再补充分类或特性(如运动副按接触形式分为高副、低副),最后结合实例说明(如齿轮啮合为高副,铰链连接为低副)。

2. 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题

  • 典型习题:习题 2-5(自由度计算注意事项)、习题 2-12(含局部自由度的自由度计算)、习题 2-13(简单机构自由度求解)

  • 核心公式:平面机构自由度 \( F = 3n - (2p_l + p_h) - F' - F'' \)

(\( n \):活动构件数;\( p_l \):低副数;\( p_h \):高副数;\( F' \):局部自由度数;\( F'' \):虚约束数)
  • 解题步骤(适配所有自由度习题):

① 数活动构件 \( n \):排除机架,固结构件算 1 个(如习题 2-12 中齿轮 1 与偏心轮 1′为 1 个构件);
② 辨运动副类型:复合铰链(\( m \)个构件共轴为\( m-1 \)个转动副)、高副(接触点公法线重合算 1 个);
③ 除特殊约束:局部自由度(如滚子转动,习题 2-12 中滚子 6 需减 1 个自由度)、虚约束(轨迹重合的重复约束,习题 2-6 中仅算 1 个虚约束);
④ 代公式计算:习题 2-12 中 \( n=8 \),\( p_l=10 \),\( p_h=2 \),\( F'=1 \),得 \( F=3×8-(2×10+2)-1=1 \),与原动件数匹配,运动确定。
  • 易错点:漏数复合铰链、未剔除局部自由度,导致结果偏差。

3. 机构组成原理与高副低代题

  • 典型习题:习题 2-7(基本杆组定义)、习题 2-8(高副低代条件)

  • 解题关键:基本杆组需满足 “自由度 = 0 + 不可再拆”,级别由含最多运动副的构件决定;高副低代必须保证 “自由度不变 + 瞬时运动等效”,通常用两个低副(转动副 + 移动副)替代一个高副。

二、机构运动与动力分析模块(第 3-5 章)

核心习题类型与详解要点

1. 平面机构运动分析题

  • 典型习题:习题 3-3(速度瞬心法求速度)、习题 3-8(加速度多边形法)

  • 解题方法

    • 速度瞬心法:适用于求两构件瞬时速度,找瞬心时利用 “三心定理”(三个构件的三个瞬心共线),直接用几何关系算速度(\( v = ω×l \));

    • 矢量方程图解法:按 “已知量→未知量” 列方程(如 \( \vec{v}_B = \vec{v}_A + \vec{v}_{B/A} \)),选比例尺画速度 / 加速度多边形,量取结果。

  • 技巧:复杂机构优先用瞬心法求速度,加速度需用图解法,比例尺误差控制在 5% 内。

2. 平面机构静力分析题

  • 典型习题:习题 4-2(构件受力分析)、习题 4-6(考虑摩擦的受力计算)

  • 解题逻辑:先确定驱动力与阻抗力,再按 “力平衡条件”(平面力系\( \sum F=0 \),\( \sum M=0 \))列方程,含摩擦时需计入摩擦力(\( F_f = fN \),方向与运动趋势相反)。

  • 核心提醒:二力构件仅受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共线),可简化受力分析。

3. 机械动力分析题

  • 典型习题:习题 5-4(等效转动惯量计算)、习题 5-7(飞轮矩求解)

  • 解题公式:等效转动惯量 \( J_e = \sum J_i (ω_i/ω_e)^2 + \sum m_i (v_i/ω_e)^2 \),飞轮矩 \( Gd^2 = 4gJ_e \)。

  • 解题思路:将多构件系统的质量 / 转动惯量等效到原动件上,通过能量守恒建立等效模型,为后续速度波动调节奠定基础。

三、机械平衡与运转调节模块(第 6-7 章)

核心习题类型与详解要点

1. 刚性转子平衡题

  • 典型习题:习题 6-2(静平衡计算)、习题 6-5(动平衡设计)

  • 解题规则

    • 静平衡:质径积矢量和为零(\( \sum m_i r_i = 0 \)),画矢量图求平衡质量的质径积;

    • 动平衡:惯性力与惯性力偶均平衡,需在两个平衡平面内分别计算平衡质量。

  • 技巧:用图解法画矢量多边形,闭合矢量即为平衡质径积的大小与方向。

2. 速度波动调节题

  • 典型习题:习题 7-3(飞轮转动惯量计算)、习题 7-6(周期性速度波动分析)

  • 核心公式:最大盈亏功 \( \Delta W_{max} = J_f ω_m^2 δ \)(\( δ \)为速度不均匀系数)。

  • 解题步骤

① 算盈亏功:用能量指示图找最大差值(盈功区与亏功区的峰值差);
② 定设计参数:\( ω_m \)取平均角速度,\( δ \)按机械类型选(如发电机\( δ≤0.003 \));
③ 求飞轮惯量:代入公式计算,飞轮惯量越大,速度波动越小。

四、常用机构设计模块(第 8-12 章)

核心习题类型与详解要点

1. 连杆机构设计题

  • 典型习题:习题 8-4(按行程速比系数设计曲柄摇杆机构)、习题 8-9(用图解法求连杆位置)

  • 解题方法

    • 行程速比系数法:先算极位夹角 \( θ = 180°(K-1)/(K+1) \),再用几何作图法确定铰链位置(以摇杆两极限位置端点为圆心画弧,找曲柄固定铰链);

    • 图解法:按给定连杆长度或摆角,用圆规直尺直接确定各构件尺寸,满足运动要求。

2. 凸轮机构设计题

  • 典型习题:习题 9-3(凸轮轮廓绘制)、习题 9-7(压力角校核)

  • 解题核心

① 选运动规律:推程按需求选(等速运动有刚性冲击,余弦加速度运动无冲击);
② 画理论廓线:以凸轮转动中心为原点,按位移线图逐点确定从动件端点位置,连线得理论廓线,再偏置画实际廓线;
③ 校压力角:凸轮轮廓上任意点的压力角\( α \)需≤许用值(移动从动件\( α≤30° \)),超限时增大基圆半径。

3. 齿轮机构设计题

  • 典型习题:习题 10-5(渐开线齿轮几何参数计算)、习题 10-10(根切校验与变位系数选择)

  • 解题公式

    • 基本参数:模数\( m = p/Ï€ \),压力角\( α=20° \),齿数\( z \),齿顶高系数\( h_a^*=1 \);

    • 几何尺寸:齿顶圆\( d_a = m(z+2h_a^*) \),齿根圆\( d_f = m(z-2h_a^*-2c^*) \);

    • 根切避免:标准齿轮不根切的最小齿数\( z_{min}=17 \),少于 17 时需用正变位(变位系数\( x>0 \))。

  • 技巧:所有尺寸均与模数成正比,先确定模数再算其他参数,变位齿轮需修正齿顶高与齿根高。

4. 齿轮系传动比计算题

  • 典型习题:习题 11-2(定轴轮系传动比)、习题 11-7(周转轮系传动比)

  • 解题公式

    • 定轴轮系:\( i_{1k} = (-1)^m \prod (z_j/z_i) \)(\( m \)为外啮合次数,负号表转向相反);

    • 周转轮系:先找系杆\( H \),用相对运动法(\( i_{1k}^H = i_{1H}/i_{kH} = (-1)^m \prod (z_j/z_i) \)),联立绝对传动比求解。

  • 易错点:周转轮系漏算系杆、定轴轮系错数外啮合次数,导致转向判断错误。

五、机械系统设计与拓展模块(第 13-14 章)

核心习题类型与详解要点

1. 机械系统方案设计题

  • 典型习题:习题 13-3(执行机构选型)、习题 13-6(方案评价指标)

  • 解题思路:按 “功能需求→工作原理→机构选型→方案整合” 流程,优先选结构简单、效率高的机构(如连续转动用齿轮系,往复运动用连杆 / 凸轮机构),评价时兼顾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性。

2. 机器人机构分析题

  • 典型习题:习题 14-2(开链机构自由度计算)、习题 14-5(机器人工作空间分析)

  • 解题关键:开链机构自由度计算直接用公式(如习题 2-15 中 7 个构件的开链机构,\( F=3×7-(2×10+0)=1 \)),工作空间需结合机构尺寸画几何包络线。

习题使用与复习建议

  1. 优先级排序:第 2 章(自由度计算)、第 10 章(齿轮参数)、第 11 章(轮系传动比)为高频考点,习题需全做;第 6 章(平衡)、第 9 章(凸轮)侧重设计,重点做典型例题。

  1. 技巧融合:每道习题标注核心方法(如 “三心定理”“相对运动法”),建立 “习题 - 方法 - 考点” 对应表,如所有轮系题均用 “定轴 / 周转分类法” 求解。

  1. 错题复盘:针对自由度计算、传动比转向等易错点,总结 “避错口诀”(如 “复合铰链数减一,滚子转动减自由”),结合教材原文强化理解。

  1. 拓展衔接:学有余力可做各章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将本科习题与考研难度衔接,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邮箱
huangbenjincv@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