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就是在这样“礼坏乐崩”的乱世,空气中弥漫着价值和存在上的虚无主义。为应对这一深刻的时代危机,儒家和道家各自提出了解决方案,“儒家属于心软的,针对的是价值上的虚无主义”,“道家属于心硬的,针对的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

 

因此,傅佩荣对儒、道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从今日研究哲学的角度看来,只有儒家与道家具备成为普世哲学及永恒哲学的条件”,而且,从世界哲学的水平判断,这两家哲学“绝不逊于那些诞生于西方与印度的伟大哲学”。

 

如书名所示,本书重点讨论儒家哲学。作者于2014年在台大哲学系讲述“先秦儒家哲学”的课程,之后修订成书,依序评介《论语》《孟子》《易经》《大学》《中庸》,并指出《荀子》的歧出之处。从大的方面说,本书提出了三个颇值玩味的观点:

 

一是儒家人性向善论。作者认为,孔子以“承礼启仁”为志业,去化解价值上的虚无主义。儒家之“仁”包含三层意义:(一)“人之性”向善,源于《孟子》“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二)“人之道”择善,源于《中庸》“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者也”;(三)“人之成”至善,源于《论语》“杀身以成仁”和《大学》“止于至善”。也就是说,“仁”的三个层次都与“善”有关,而人们“向善”的力量源自内心的真诚。由此,作者认为,“仁”的主要内涵就是“真诚”。所谓“仁”,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在这里,作者对“人性本善论”极其不满,认为从朱子到牟宗三都没读懂孔孟“性善”的意义。

 

二是荀子并非儒家论。在作者看来,孔子、孟子两点一线,构成了“真正的儒家思想”。《论语》发其端,《孟子》再详加叙述。孟子的人性理论与浩然之气跟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在天论上也跟孔子若合符节。相比之下,荀子只是在外观上呈现了儒家的特点(尊重传统、关怀社会、重视教育),而在人性论和天论这两个关键指标上与孔孟分道扬镳,所以“荀子不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他只是表面上的儒家”。而且,荀子昧着“学术良心”把孟子的“性善”曲解为“性本善”,这个误读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至今尚未消歇。不仅如此,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公开批评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张、子夏为“贱儒”,还教出了李斯、韩非这样的法家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如此“大逆不道”的荀子,还有什么理由被视为“儒家”呢?

 

三是帝制中国无儒家论。“从秦始皇开始,便有了帝王专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这让真正的儒家不复存在。儒家思想与帝王专制在本质上不能相合。”一方面,如谭嗣同所说,“二千年之政,皆秦政也;二千年之学,皆荀学也”,受此影响,荀子被作者逐出儒家之列。另一方面,在“帝王专制”的巨大阴影下,“古人没有自由思考的机会与能力”,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也都把握不住儒家思想的重点,所以“宋明学者的注解,可谓是学习孔孟思想的阻碍,弊多于利”,只有“减一分程朱”,方能“多一分孔孟”。

 單元 2.《論語》解讀:宰我問三年之喪 

 單元 3.《論語》解讀:吾道一以貫之 

 單元 4.《論語》解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單元 5.《論語》解讀:宗教信仰 

 單元 6.《孟子》解讀:浩然之氣 

 單元 7.《孟子》解讀:人性理論 

 單元 8.《孟子.盡心上》解讀:盡心知性知天 

 單元 9.《孟子.盡心上》解讀:善,信,美,大,聖,神 

 單元 10.《荀子‧性惡》解讀:人性理論 

 單元 11.《荀子‧天論》解讀:天行有常 

 單元 12.《易經》概念簡釋及其由來 

 單元 13.《周易‧文言》解讀:以誠修身 

 單元 14.《大學》解讀:格物致知 

 單元 15.《中庸》解讀:天命之謂性 

 單元 16.綜合討論 

 單元 17.學術演講:儒家的人性論


邮箱
huangbenjincv@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