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蛋白质 专题一】考点1 氨基酸-蛋白质的单体亚基
- 【带读总结】考点1 氨基酸-蛋白质的单体亚基
- 26新版-专题二:考点2 氨基酸的分类
- 【带读总结】考点2 氨基酸的分类
- 26新版-专题二:考点3 氨基酸的酸碱性质-1
- 【带读总结】考点3 氨基酸的酸碱性质-1
- 【带读总结】考点3 氨基酸的酸碱性质-2
- 26新版-专题二:考点4 氨基酸的化学性质
- 【带读总结】考点4 氨基酸的化学性质
- 26新版-专题二:考点5 氨基酸的光学性质
- 【带读总结】考点5 氨基酸的光学性质
- 26新版-专题二:考点6 氨基酸的分离
- 【带读总结】考点6 氨基酸的分离-1
- 【带读总结】考点6 氨基酸的分离-2
- 26新版-专题二:考点7 肽
- 【带读总结】考点7 肽
- 26新版-专题二:考点8 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分子大小和结构层次
- 【带读总结】考点8 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分子大小和结构层次
- 26新版-专题二:考点9: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 【带读总结】考点9: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 26新版-专题二:考点10: 蛋白质测序的常用方法
- 【带读总结】考点10: 蛋白质测序的常用方法
- 26新版-专题二:考点11、12:蛋白质的进化与合成
- 【带读总结】考点11:蛋白质的进化
- 【带读总结】考点12:氨基酸的化学合成
- 26新版-专题三 考点01~02:蛋白质的三维结构概述及测定方法
- 说明:移步新课
- 【带读总结】考点1:蛋白质的三维结构概述
- 【带读总结】考点2:蛋白质的三维结构测定
- 26新版-专题三 考点03:蛋白质二级结构
- 【带读总结】考点3: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 专题三 考点04:纤维状蛋白
- 专题三:考点四 纤维状蛋白
- 专题三:考点五 蛋白质的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
- 专题三:考点六 球状蛋白与三维结构
- 专题三:考点七 膜蛋白的结构
- 专题三:考点八 四级结构和亚基缔合
- 专题三:考点九 蛋白质的变性、折叠
- 专题四:考点一 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 专题四:肌红蛋白:贮存氧
- 专题四:血红蛋白:转运氧
- 专题四:考点四 血红蛋白分子病
- 专题四:考点五 免疫系统与免疫球蛋白
- 专题四:考点六 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
- 专题五:考点一 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 专题五:考点二 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一般程序
- 专题五:考点三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
- 专题五:考点四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 专题五:考点五 蛋白质的含量测定和纯度鉴定
- 专题六:考点一 酶研究的简史
- 专题六:考点二 酶是生物催化剂
- 专题六:考点三 酶的化学本质及组成
- 专题六:考点四 酶的命名和分类
- 专题六:考点五 酶的专一性
- 专题六:考点六 酶活力的测定和分离纯化
- 专题六:考点七 核酶
- 专题六:考点八 抗体酶和酶工程
- 专题七:考点1:酶化学动力学基础
- 专题七:考点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 专题七:考点3:酶的抑制作用-1
- 专题七:考点3:酶的抑制作用-2
- 专题七:考点4:温度、ph和抑制剂激活剂对酶的影响
- 第8章考点1 酶的活性部位
- 第8章考点2 酶催化反应的独特性质
- 第8章考点3 酶促反应机制
- 第8章考点4 酶催化反应机制的实例
- 第8章考点5 酶的别构调节 保留
- 第8章考点6 别构酶的调节与实例
- 第8章考点7 酶的共价调节
- 第8章考点8 同工酶
- 9-1 引言~1
- 9-2 单糖的结构
- 9-3 单糖的性质~1
- 9-4 重要的单糖和单糖衍生物~1
- 9-5 寡糖~1
- 9-6 多糖~1
- 9-7 糖缀合物~1
- 9-8 糖密码~1
- 10-1 脂类概述
- 10-2 贮存脂质–三酰甘油和蜡
- 10-3 膜结构脂质–磷脂、糖脂和固醇
- 10-4 活性脂质
- 10-5 血浆脂蛋白
- 10-6 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
- 11-1 核酸的发现和研究简史
- 11-2 核酸的种类和分布
- 11-3 核酸的化学组成
- 11-4 DNA的结构和功能
- 11-5 RNA的结构和功能
- 12-1 核酸的水解
- 12-2 核酸的酸碱性质
- 12-3 核酸的紫外吸收
- 12-4 核酸的变性,复性和杂交
- 12-5 核酸的分离和纯化
- 12-6 核酸序列的测定
- 12-7 DNA微阵技术和DNA的化学合成
- 12-8 核酸的含量测定
- 13-1 维生素概论
- 13-2 脂溶性维生素
- 13-3 水溶性维生素
- 14-1 激素通论
- 14-2 人重要激素
- 14-3 信号转导
- 15-1 新陈代谢的概念和原理
- 15-2 新陈代谢的主要机制和研究方法
- 16-1 化学反应中自由能的变化和意义
- 16-2 ATP与磷酰基
- 糖代谢说明
- 【糖代谢之一】糖酵解1
- 【糖代谢之一】糖酵解2
- 【糖代谢之一】糖酵解的调节
- 【糖代谢之二】三羧酸循环_1
- 【糖代谢之二】三羧酸循环_2
- 【糖代谢之二】三羧酸循环_3
- 【糖代谢之二】有氧氧化的调节
- 【糖代谢之三】磷酸戊糖途径_1
- 【糖代谢之三】磷酸戊糖途径_2
- 【糖代谢之四】糖原和糖原合成
- 【糖代谢之五】糖原分解
- 【糖代谢之五】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
- 【糖代谢之六】糖异生的过程1
- 【糖代谢之七】糖异生的调节、意义和乳酸循环
- 第19章 氧化磷酸化-氧化还原电势
- 第19章 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和氧化呼吸链
- 第19章 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作用
- 第19章 氧化磷酸化-细胞溶胶中NADH的再氧化
- 24-1 三酰甘油的消化,吸收和转运
- 24-2 脂肪酸的氧化
- 24-3 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
- 24-4 酮体
- 24-5 脂肪酸代谢的调节
- 24-6 脂肪酸的合成
- 24-7 磷脂和糖脂的合成
- 24-8 胆固醇的合成
- 25-1 蛋白质的降解
- 25-2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 25-3 尿素循环
- 25-4 氨基酸碳骨架的代谢
- 25-5 生糖生酮氨基酸以及氨基酸衍生物
- 26-1 生物固氮
- 26-2 氨的同化作用
- 26-3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 26-4 氨基酸合成的抑制
- 26-5 氨基酸合成其他氨基酸和衍生物
- 27-1 核酸与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 27-2 嘌呤的合成
- 27-3 嘧啶的合成
- 27-4 核苷酸合成的调节
- 27-5 核糖核苷酸的还原
- 27-6 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 28新陈代谢的调节控制
- 29-1 基因概念的演变
- 29-2 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
- 29-3 染色体的结构
- 29-4 染色体重塑
- 30-1 DNA的复制
- 30-2 DNA的损伤修复
- 30-3 DNA的突变
- 更新计划
- 31-1 DNA的重组
- 31-2 特异位点重组
- 31-3 转座重组
- 32-1 DNA指导下的RNA合成
- 32-2 RNA的转录后加工
- 32-3 RNA指导下的RNA和DNA的合成
- 33-1 遗传密码
- 33-2 蛋白质合成有关RNA和装置
- 33-3 蛋白质合成的步骤
- 33-4 蛋白质合成的忠实性
- 33-5 蛋白质的定位
- 34-1 基因表达调节的基本原理
- 34-2 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节
- 34-3 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节
- 35-1 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的概述
- 35-2 DNA克隆的基本原理
- 35-3 基因的分离、合成和测序
- 35-4 克隆基因的表达
- 生化完结撒花
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中的化学进程的基础生命学科,以下是其简介:
研究对象与内容
主要研究生物体内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功能,像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都是其重点研究内容.
关注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过程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细胞代谢过程中的物质转化与能量变化,以及生物分子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等.
发展历史
静态生物化学时期(18 世纪 70 年代 - 1903 年):科学家开始用化学观点研究生物生理问题,如 1770-1774 年普利斯特里发现 O₂,1828 年维勒合成尿素,1868 年米歇尔发现核素等,这个时期主要是分析和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理化性质,为生物化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动态生物化学时期(1903 年 - 1953 年):随着分析鉴定技术的进步,维生素、激素、酶等相继被发现,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其调控等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如 1932 年克雷伯提出尿素循环,1937 年提出三羧酸循环等,现代生物化学的框架基本确立.
机能生物化学时期(1953 年至今):1953 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此后,RNA 的结构、蛋白质的合成机制等重要信息也被相继揭示,推动了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
主要分支
普通生物化学:研究动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生化现象.
植物生物化学:主要聚焦于自养生物和其他植物的特定生化过程.
人类或医药生物化学:着重关注人类和人类疾病相关的生化性质.
研究技术与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化学运用了一系列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如电泳、质谱、核磁共振等,这些技术有助于对生物大分子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揭示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更多特性.
应用领域
医学领域:对于理解疾病机制、开发新药和创新疗法至关重要,如利用生物工程生产胰岛素、生长激素等基因工程药物.
生物技术行业:在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可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改良农作物基因等.
环境与能源领域:在开发可持续能源和环境修复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研究微生物代谢途径以开发新的生物燃料生产技术,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技术净化水体和土壤等.
食品与农业领域:可用于食品中的酶类反应研究、食品安全检测、农作物的生长调控等,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更具抗虫性的农作物.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氨基酸的特性与分类:除了常见的 20 种氨基酸的基本结构、三字符缩写和分类外,还需掌握特殊氨基酸的性质,如甘氨酸是唯一不含手性碳原子的氨基酸;脯氨酸是亚氨基酸,会中断 α- 螺旋;半胱氨酸可形成二硫键;组氨酸的 R 基 pKa 值在 7 附近,有缓冲作用等.
蛋白质的结构层次:包括一级结构(氨基酸排列顺序,维系键为肽键)、二级结构(α- 螺旋、β- 折叠、β- 转角、无规卷曲,维系键为氢键)、三级结构(主链和侧链的整体构象,靠疏水键、盐键、氢键、范德华力等维持,二硫键也起重要稳定作用)和四级结构(多个亚基通过非共价键聚集,疏水键最重要).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电离与等电点、胶体性质、紫外吸收特性、变性与复性等。例如,蛋白质变性后其空间结构破坏,生物活性丧失,但一级结构不变,在适当条件下可复性.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核酸的化学组成:核苷酸由碱基、戊糖和磷酸组成,DNA 中的碱基为 A、T、C、G,戊糖是脱氧核糖;RNA 中的碱基为 A、U、C、G,戊糖是核糖.
核酸的结构:DNA 的一级结构是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二级结构是双螺旋结构,其特点包括反向平行、右手螺旋、碱基互补配对等。RNA 的种类较多,如 mRNA、tRNA、rRNA,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如 tRNA 的三叶草二级结构及倒 L 型三级结构.
核酸的性质:变性、复性及杂交的概念与应用。DNA 变性后增色效应明显,复性是变性 DNA 恢复双链的过程,杂交可用于基因检测等领域.
酶
酶的本质与特性:酶的化学本质大部分是蛋白质,少数是 RNA。酶具有高效性、特异性、可调节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其活性中心由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组成.
酶促反应动力学:米氏方程及米氏常数的意义,米氏常数可反映酶与底物的亲和力大小。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包括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抑制剂和激活剂等.
酶的调节:酶原与酶原的激活,变构酶的调节机制,共价修饰调节等,如胰蛋白酶原的激活过程以及磷酸化对糖原合成酶和糖原磷酸化酶的调节.
糖类代谢
糖的分类与结构:单糖的结构与性质,如葡萄糖的开链结构和环状结构、旋光异构等;寡糖的组成与性质,常见二糖如麦芽糖、蔗糖、乳糖的结构特点;多糖的结构与功能,如淀粉、糖原、纤维素的结构差异及生理意义.
糖酵解:糖酵解的反应过程、关键酶、能量变化及生理意义。例如,1 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可生成 2 分子丙酮酸、2 分子 ATP 和 2 分子 NADH.
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的反应步骤、关键酶、能量产生以及其在物质代谢中的枢纽作用,1 分子乙酰 CoA 经三羧酸循环可产生 12 分子 ATP.
磷酸戊糖途径:该途径的反应过程、关键酶及生物学意义,如产生 NADPH 和磷酸戊糖,为生物合成提供还原力和原料.
脂类代谢
脂类的分类与结构:脂肪、磷脂、糖脂、脂蛋白等的结构特点与分类。例如,甘油三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磷脂的基本结构包括磷酸、甘油、脂肪酸和含氮碱等.
脂肪酸的氧化: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 β- 氧化过程、能量计算以及酮体的生成与利用.
脂肪酸的合成:脂肪酸合成的原料、关键酶及反应过程,脂肪酸合成主要在胞质中进行,原料为乙酰 CoA 等.
氨基酸代谢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转氨基、氧化脱氨基、联合脱氨基等)、脱羧基作用以及相应的酶和产物.
尿素循环:尿素循环的反应过程、关键酶及生理意义,尿素循环是将氨转化为尿素排出体外的重要途径.
一碳单位代谢:一碳单位的概念、来源、载体及生理功能,一碳单位参与嘌呤、嘧啶的合成等.
核苷酸代谢
核苷酸的合成: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与补救合成途径的原料、关键酶及反应过程.
核苷酸的分解代谢:嘌呤碱和嘧啶碱的分解产物及代谢异常导致的疾病,如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异常,尿酸生成过多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