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录

【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简介

《伤寒论》课程在中医教育体系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与丰富的实践指导价值。该课程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为蓝本,深入探究外感热病及多种杂病的诊治规律,对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起着关键作用。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通向临床实践的关键桥梁,又是传承中医经典理论、弘扬中医特色优势的核心载体。其内容紧密融合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与方剂学知识,通过对《伤寒论》的研习,帮助学生将前期所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中医辨证论治思维体系,为临床各科学习与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需系统掌握《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精准理解各经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熟练背诵并深刻理解重点条文,明晰经典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及方解,熟悉《伤寒论》中常用药物的性味、归经与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六经辨证方法分析、诊断疾病的能力,使其能够依据临床症状与体征准确辨证,并合理选用经方进行治疗。提升学生对中医经典理论的临床转化应用能力,学会在临床实践中灵活化裁经方,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中医文献研读与学术探究能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经典奠定基础。

素质目标: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以及对中医经典的敬畏之心。增强学生对中医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激发学生传承与创新中医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课程内容

(一)《伤寒论》源流与学术价值

介绍《伤寒论》的成书背景、作者张仲景的生平事迹,梳理其流传与发展脉络,阐述该著作在中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伤寒论》作为中医临床学经典的价值所在。

(二)六经辨证体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详细讲解太阳病的病位、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分类提纲及治疗原则。重点剖析太阳中风证(以桂枝汤证为核心,涵盖桂枝汤的适应证、禁忌证、加减应用)、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及相关应用),以及表郁轻证等。深入探究太阳病变证,如蓄水证、蓄血证、热证、心阳虚证、脾虚证、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痞证、结胸证等的因机证治,培养学生对复杂病情的辨证分析能力。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阐释阳明病的辨证纲要,分析阳明病本证(包括阳明病热证、三承气汤证等)的病因、病机与治疗方法,同时介绍阳明病变证的临床表现与处理策略,让学生掌握阳明病不同阶段的辨治要点。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解读少阳病的辨证纲要,着重讲解小柴胡汤证的证治规律,以及少阳病兼变证的辨证论治,引导学生把握少阳病的特点与辨治思路。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讲解太阴病的辨证纲要、本证的证治,以及太阴病兼变证的相关内容,使学生理解太阴病的虚寒本质与治疗原则。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剖析少阴病的辨证纲要,分别阐述少阴病寒化证、热化证及变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提升学生对少阴病复杂病情的辨治能力。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介绍厥阴病的提纲、寒热错杂证、厥阴寒证、厥阴热证等的辨证论治,帮助学生认识厥阴病阴阳转化、寒热错杂的特点。

(三)霍乱病与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讲解霍乱病的病因、病机、脉证特点及治疗方法,以及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的相关证治,拓宽学生对特殊病症的辨治视野。

(四)经典方剂与临床应用

深入分析《伤寒论》中 112 首经典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特点、主治病症及临床应用经验。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准确选用经方并进行灵活化裁,提升临床疗效。例如,详细讲解桂枝汤调和营卫的作用机制,在治疗外感表虚证的基础上,如何拓展应用于营卫不和所致的自汗、发热等杂病;探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的功效在治疗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状时的具体应用,以及在调理肝脾不和、气机不畅等内科杂病方面的经验。

三、教学方法

(一)课堂讲授

由资深教师系统讲解《伤寒论》的理论知识、条文内涵、辨证论治方法等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分析,使抽象的经典理论变得生动易懂。例如,在讲解麻黄汤证时,通过列举典型的风寒表实证患者案例,详细描述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等症状,以及脉象特点,让学生深刻理解麻黄汤的应用指征。

(二)案例教学

引入大量临床真实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六经辨证知识,对案例中的患者进行辨证论治,制定治疗方案。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辨证思路与治疗方法,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比如,给出一位长期低热、伴有心烦、胸胁胀满、食欲不振的患者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属于何种六经病证,应选用何种方剂进行治疗,并阐述辨证依据和用药思路。

(三)小组讨论

安排学生分组对《伤寒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如六经辨证的实质、经方的方证对应关系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就 “少阴病热化证与阳明病热证的鉴别要点” 展开小组讨论,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条文、结合临床经验等方式进行深入探讨,然后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四)背诵与默写

强调经典条文的背诵与默写,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检查和默写考核。通过强化记忆,让学生深刻理解经典条文的内涵,为临床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每周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条文背诵抽查,每月进行一次默写测试,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实践教学

安排学生到医院临床科室进行见习,观察医生如何运用《伤寒论》的理论和经方进行临床诊疗。同时,组织学生参与临床病例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到中医内科病房见习,跟随带教老师查房,观察老师对患者的问诊、体格检查、辨证分析及处方用药过程,然后由带教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病例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和讨论。

四、课程特色

(一)名师引领

北京中医药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伤寒论》教学团队,汇聚了众多国医大师、知名专家学者。如王庆国国医大师,深耕《伤寒论》研究与教学多年,临床经验极为丰富,其对六经辨证体系的独特见解和对经方应用的精妙阐释,为学生提供了高水准的学术引领。团队中的陈明教授、郭华教授、郑丰杰教授、刘敏教授等,也都在《伤寒论》教学与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他们以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助力学生深入理解经典内涵。

(二)教材创新

学校编写的《伤寒论》教材独具特色。在编写体例上,新增 “辨治要点”“明经指要” 等板块,高度凝练《伤寒论》112 方证的理法方药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方解部分着重突出方药配伍与病机的对应联系。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深入领会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鉴别诊断方法以及灵活运用经方的思路,切实实现 “提升理论知识与临床基本技能” 的教学目标。

(三)课程思政融入

将课程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教学全过程。在讲解《伤寒论》的学术传承时,弘扬张仲景等古代医家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的治学精神,以及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 的大医情怀,培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通过对经方临床应用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注重人文关怀,提升学生的医德修养。

(四)多元化教学资源

学校构建了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体系。除传统的教材、教案、课件外,还开发了线上课程平台,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与复习。平台上配备了大量的教学视频,涵盖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临床见习等内容;设置了在线讨论区,方便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互动;提供了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供学生深入拓展学习。此外,还编写了《伤寒论》学习指导、习题集等辅助教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五、课程评价

(一)多元化考核方式

课程评价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与积极性等)、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理论作业、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记录等)、背诵与默写成绩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对《伤寒论》的基本理论、条文理解、辨证论治方法以及经典方剂应用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此外,还可通过临床见习考核、课程论文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术探究能力。

(二)学生反馈与教学改进

重视学生的学习反馈,通过课堂反馈、课后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团队定期对学生反馈进行分析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根据学生反馈在案例教学中增加案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在课堂讲授中进一步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伤寒论》课程凭借其卓越的教学团队、丰富且系统的教学内容、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鲜明的课程特色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学生打开了中医经典的大门,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敏锐临床思维和深厚人文素养的优秀中医人才,在传承与弘扬中医经典文化、推动中医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邮箱
huangbenjincv@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