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课程简介
- 02. Ⅰ:1.1.逻辑:道理、原理、logos
- 03. Ⅰ:1.2.逻辑的目标
- 04. Ⅰ:1.3.说话与推理
- 05. Ⅰ:1.4.推理的有效性
- 06. Ⅱ:2.1.论证结构
- 07. Ⅱ:2.2.论证的两个重要观念
- 08. Ⅱ:2.3.语词与命题
- 09. Ⅱ:2.4.命题的标准
- 10. Ⅱ:2.5.论证形式
- 11. Ⅱ:2.6.实例说明
- 12. Ⅱ:2.7.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 13. Ⅱ:2.8.有效论证的定义
- 14. Ⅲ:3.1.日常语言的复杂性
- 15. Ⅲ:3.2.歧义
- 16. Ⅲ:3.3.含混性
- 17. Ⅲ:3.4.开放性
- 18. Ⅲ:3.5.形式语言的必要性
- 19. Ⅲ:3.6.命题逻辑语言
- 20. Ⅲ:3.7.句式结构树
- 21. Ⅲ:3.8.关于句式的重要概念
- 22. Ⅳ:4.1.语意学
- 23. Ⅳ:4.2.古典逻辑语意学预设
- 24. Ⅳ:4.3.连接词的语意
- 25. Ⅳ:4.4.恒真句
- 26. Ⅳ:4.5.矛盾句
- 27. Ⅳ:4.6.偶真句
- 28. Ⅳ:4.7.句式之间的关系
- 29. Ⅳ:4.8.一群句式之间的关系
- 30. Ⅴ:5.1.真值表法的结构、模型
- 31. Ⅴ:5.2.真值表法演算步骤
- 32. Ⅴ:5.3.无效论证和反例结构
- 33. Ⅴ:5.4.无前提或无结论的论证
- 34. Ⅴ:5.5.可决定性
- 35. Ⅴ:5.6.简易真值表法
- 36. Ⅵ:6.1.函映完备性
- 37. Ⅵ:6.2.具备函映完备性的连接词集合
- 38. Ⅵ:6.3.谢菲尔线
- 39. Ⅵ:6.4.选言标准式(DNF)
- 40. Ⅵ:6.5.连言标准式(CNF)
- 41. Ⅵ:6.6.极端范例
- 42. Ⅵ:6.7.等值句式的DNF与CNF
- 43. Ⅵ:6.8.函映完备性的定理
- 44. Ⅶ:7.1.语法蕴含关系
- 45. Ⅶ:7.2.两种证明策略
- 46. Ⅶ:7.3.真值树的结构
- 47. Ⅶ:7.4.真值树的规则
- 48. Ⅶ:7.5.真值树系统规则
- 49. Ⅶ:7.6.有效论证实例
- 50. Ⅶ:7.7.无效论证实例
- 51. Ⅶ:7.8.一致性的证明
- 52. Ⅷ:8.1.公理系统的结构
- 53. Ⅷ:8.2.公理的取代句式
- 54. Ⅷ:8.3.定理
- 55. Ⅷ:8.4.论证的有效性
- 56. Ⅸ:9.1.自然演绎法的特性与分类
- 57. Ⅸ:9.2.树状自然演绎法规则
- 58. Ⅸ:9.3.树状自然演绎法范例
- 59. Ⅸ:9.4.线性自然演绎法等值规则
- 60. Ⅸ:9.5.线性自然演绎法蕴含规则
- 61. Ⅸ:9.6.线性自然演绎法范例
- 62. Ⅹ:10.1.语词逻辑的起源
- 63. Ⅹ:10.2.句型结构解析
- 64. Ⅹ:10.3.三段论的论证结构
- 65. Ⅹ:10.4.三段论的样态
- 66. Ⅹ:10.5.三段论的有效性
- 67. Ⅹ:10.6.三段论范例
- 68. Ⅹ:10.7.文式图
- 69. Ⅹ:10.8.文式图范例
- 70. Ⅹ:10.9.作业讲解
- 71. Ⅺ:11.1.述词逻辑的必要性
- 72. Ⅺ:11.2.述词逻辑的新元素
- 73. Ⅺ:11.3.述词逻辑语言
- 74. Ⅺ:11.4.述词逻辑句式说明
- 75. Ⅺ:11.5.一元述词的翻译
- 76. Ⅺ:11.6.二元关系述词的重要性质
- 77. Ⅻ:12.1.量词的翻译原则
- 78. Ⅻ:12.2.二元述词的翻译
- 79. Ⅻ:12.3.常用语词翻译
- 80. Ⅻ:12.4.论域
- 81. Ⅻ:12.5.量词与连接词
- 82. Ⅻ:12.6.确定描述词
- 83. XⅢ:13.1.推论规则
- 84. XⅢ:13.2.推论规则说明
- 85. XⅢ:13.3.有效论证实例说明
- 86. XⅢ:13.4.无效论证实例说明
- 87. XⅢ:13.5.不可决定性
- 88. XⅢ:13.6.有效论证实例
- 89. XⅢ:13.7.无效论证实例
- 90. XIV:14.1.推论规则
- 91. XIV:14.2.否定规则与个例规则
- 92. XIV:14.3.通称规则
- 93. XIV:14.4.存在预设
- 94. XIV:14.5.自然演绎法实例(一)
- 95. XIV:14.6.自然演绎法实例(二)
- 96. XV:15.1.谬误的分类
- 97. XV:15.2.形式谬误
- 98. XV:15.3.不相干的谬误
- 99. XV:15.4.误导的谬误
- 100. XV:15.5.假定的谬误
《逻辑学课程简介》
一、课程概述
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它是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法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的基础,也是人们日常思维和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逻辑学课程旨在系统地传授逻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包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命题的逻辑形式、推理的规则和方法等。
让学生了解逻辑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以及逻辑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逻辑学术语和文献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逻辑学打下基础。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的能力,能够准确地判断命题的真假、推理的有效性和论证的可靠性。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识别和纠正逻辑错误,对各种观点和论证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三、课程内容
逻辑基础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逻辑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种类和关系,概念的定义和划分。
命题的逻辑形式,命题的种类和关系,命题的真假判断。
推理的规则和方法,推理的种类和关系,推理的有效性判断。
演绎逻辑
直言命题及其推理,包括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直言命题的变形推理、直言三段论等。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包括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及其推理等。
模态命题及其推理,包括模态命题的对当关系、模态命题的推理等。
归纳逻辑
归纳推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归纳推理的种类和方法,包括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求因果五法等。
类比推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类比推理的种类和方法,包括正类比、反类比、合类比等。
科学归纳法和假说演绎法,包括科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模式等。
逻辑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包括分析的基本步骤、综合的基本方法等。
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包括抽象的基本过程、概括的基本方法等。
比较与分类的方法,包括比较的基本步骤、分类的基本原则等。
逻辑谬误
逻辑谬误的基本概念和种类,包括形式逻辑谬误和非形式逻辑谬误。
常见的形式逻辑谬误,如违反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的谬误。
常见的非形式逻辑谬误,如诉诸权威、诉诸情感、诉诸无知等的谬误。
逻辑应用
逻辑学在数学、计算机科学、法学、语言学等领域的应用。
逻辑思维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如决策、沟通、辩论等。
逻辑考试和逻辑竞赛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包括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逻辑部分。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实例和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定期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教学
开设逻辑实验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加深对逻辑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内容包括逻辑推理实验、逻辑思维训练实验、逻辑谬误分析实验等。
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教材、参考书籍、学术期刊、网络课程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布置课后作业和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和深入思考。
定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在分享中提高学习效果。
课程简介
01. 课程简介
02. Ⅰ:1.1.逻辑:道理、原理、logos
03. Ⅰ:1.2.逻辑的目标
04. Ⅰ:1.3.说话与推理
05. Ⅰ:1.4.推理的有效性
06. Ⅱ:2.1.论证结构
07. Ⅱ:2.2.论证的两个重要观念
08. Ⅱ:2.3.语词与命题
09. Ⅱ:2.4.命题的标准
10. Ⅱ:2.5.论证形式
11. Ⅱ:2.6.实例说明
12. Ⅱ:2.7.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13. Ⅱ:2.8.有效论证的定义
14. Ⅲ:3.1.日常语言的复杂性
15. Ⅲ:3.2.歧义
16. Ⅲ:3.3.含混性
17. Ⅲ:3.4.开放性
18. Ⅲ:3.5.形式语言的必要性
19. Ⅲ:3.6.命题逻辑语言
20. Ⅲ:3.7.句式结构树
21. Ⅲ:3.8.关于句式的重要概念
22. Ⅳ:4.1.语意学
23. Ⅳ:4.2.古典逻辑语意学预设
24. Ⅳ:4.3.连接词的语意
25. Ⅳ:4.4.恒真句
26. Ⅳ:4.5.矛盾句
27. Ⅳ:4.6.偶真句
28. Ⅳ:4.7.句式之间的关系
29. Ⅳ:4.8.一群句式之间的关系
30. Ⅴ:5.1.真值表法的结构、模型
31. Ⅴ:5.2.真值表法演算步骤
32. Ⅴ:5.3.无效论证和反例结构
33. Ⅴ:5.4.无前提或无结论的论证
34. Ⅴ:5.5.可决定性
35. Ⅴ:5.6.简易真值表法
36. Ⅵ:6.1.函映完备性
37. Ⅵ:6.2.具备函映完备性的连接词集合
38. Ⅵ:6.3.谢菲尔线
39. Ⅵ:6.4.选言标准式(DNF)
40. Ⅵ:6.5.连言标准式(CNF)
41. Ⅵ:6.6.极端范例
42. Ⅵ:6.7.等值句式的DNF与CNF
43. Ⅵ:6.8.函映完备性的定理
44. Ⅶ:7.1.语法蕴含关系
45. Ⅶ:7.2.两种证明策略
46. Ⅶ:7.3.真值树的结构
47. Ⅶ:7.4.真值树的规则
48. Ⅶ:7.5.真值树系统规则
49. Ⅶ:7.6.有效论证实例
50. Ⅶ:7.7.无效论证实例
51. Ⅶ:7.8.一致性的证明
52. Ⅷ:8.1.公理系统的结构
53. Ⅷ:8.2.公理的取代句式
54. Ⅷ:8.3.定理
55. Ⅷ:8.4.论证的有效性
56. Ⅸ:9.1.自然演绎法的特性与分类
57. Ⅸ:9.2.树状自然演绎法规则
58. Ⅸ:9.3.树状自然演绎法范例
59. Ⅸ:9.4.线性自然演绎法等值规则
60. Ⅸ:9.5.线性自然演绎法蕴含规则
61. Ⅸ:9.6.线性自然演绎法范例
62. Ⅹ:10.1.语词逻辑的起源
63. Ⅹ:10.2.句型结构解析
64. Ⅹ:10.3.三段论的论证结构
65. Ⅹ:10.4.三段论的样态
66. Ⅹ:10.5.三段论的有效性
67. Ⅹ:10.6.三段论范例
68. Ⅹ:10.7.文式图
69. Ⅹ:10.8.文式图范例
70. Ⅹ:10.9.作业讲解
71. Ⅺ:11.1.述词逻辑的必要性
72. Ⅺ:11.2.述词逻辑的新元素
73. Ⅺ:11.3.述词逻辑语言
74. Ⅺ:11.4.述词逻辑句式说明
75. Ⅺ:11.5.一元述词的翻译
76. Ⅺ:11.6.二元关系述词的重要性质
77. Ⅻ:12.1.量词的翻译原则
78. Ⅻ:12.2.二元述词的翻译
79. Ⅻ:12.3.常用语词翻译
80. Ⅻ:12.4.论域
81. Ⅻ:12.5.量词与连接词
82. Ⅻ:12.6.确定描述词
83. XⅢ:13.1.推论规则
84. XⅢ:13.2.推论规则说明
85. XⅢ:13.3.有效论证实例说明
86. XⅢ:13.4.无效论证实例说明
87. XⅢ:13.5.不可决定性
88. XⅢ:13.6.有效论证实例
89. XⅢ:13.7.无效论证实例
90. XIV:14.1.推论规则
91. XIV:14.2.否定规则与个例规则
92. XIV:14.3.通称规则
93. XIV:14.4.存在预设
94. XIV:14.5.自然演绎法实例(一)
95. XIV:14.6.自然演绎法实例(二)
96. XV:15.1.谬误的分类
97. XV:15.2.形式谬误
98. XV:15.3.不相干的谬误
99. XV:15.4.误导的谬误
100. XV:15.5.假定的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