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微观粒子运动特征(1)
- [1.1.2]--微观粒子运动特征(2)
- [1.2.1]--量子力学基本假设(1)
- [1.2.2]--量子力学基本假设(2)
- [1.3.1]--箱中粒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解(1)
- [1.3.2]--箱中粒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解(2)
- [2.1.1]--2-1单电子原子的Schr&246;dinger方程
- [2.2.1]--2-2变数分离法解单电子原子的Schr&246;dinger方程
- [2.3.1]--2-3单电子原子的波函数
- [2.4.1]--2-4量子数及其物理意义(I)
- [2.5.1]--2-5量子数及其物理意义(II)
- [2.6.1]--2-6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形
- [3.1.1]--3-1多电子原子的结构
- [3.2.1]--3-2原子轨道能和电子结合能
- [3.3.1]--3-3多电子原子的全波函数
- [3.4.1]--原子光谱(I)
- [3.4.2]--原子光谱(II)
- [3.4.3]--原子光谱(III)
- [4.1.1]--4-1氢分子离子的结构和共价键的本质
- [4.2.1]--4-2氢分子离子的结构和共价键的本质(II)
- [4.3.1]--4-3分子轨道理论和双原子分子的结构(I)
- [4.4.1]--4-4分子轨道理论和双原子分子的结构(II)
- [4.5.1]--4-5双原子分子的结构
- [5.1.1]--分子光谱(I)
- [5.1.2]--分子光谱(II)
- [5.1.3]--分子光谱(III)
- [5.2.1]--光电子能谱(I)
- [5.2.2]--光电子能谱(II)
- [6.1.1]--对称性概念
- [6.2.1]--旋转轴
- [6.3.1]--对称中心和镜面
- [6.4.1]--反轴和映轴
- [6.5.1]--对称元素的组合和对称操作群
- [6.6.1]--分子的点群-单轴群
- [6.7.1]--分子的点群-双面群
- [6.8.1]--分子的点群-高级群
- [6.9.1]--分子点群的判别
- [6.10.1]--分子的对称性和分子的性质
- [7.1.1]--杂化轨道理论(I)
- [7.2.1]--杂化轨道理论(II)
- [7.3.1]--离域分子轨道理论
- [7.4.1]--离域键和共轭体系的性质
- [7.5.1]--共轭体系与HMO法(I)
- [7.6.1]--共轭体系与HMO法(II)
- [7.7.1]--分子轨道的对称性和反应机理
- [8.1.1]--配位化合物及配位场理论
- [8.2.1]--配位场理论(II)
- [8.3.1]--配位化合物的性质
- [8.4.1]--电子授受键与羰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 [8.5.1]--其它小分子配体及金属-金属多重键
- [9.1.1]--7-4离域键和共轭体系的性质
(一)总体目标:
《结构化学》是化学、应用化学、材料科学、高分子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大类基础课程。本课程旨在介绍“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研究方法,探讨原子、分子和晶体的微观结构和性质,并建立结构和性能之间关系的规律性认知,较系统地阐明元素周期律的本质,较深入地、定性地阐明化学键的本质。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1)量子力学基础以及对简单体系的应用,(2)原子结构(含单电子原子和多电子原子)、分子结构(含双原子分子、简单共轭分子、配位化合物等)和晶体结构,(3)分子轨道理论、杂化轨道理论、配位场理论等内容。通过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用微观结构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物质结构,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了解本学科的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使得学生具备与化学相关专业从业者所需要的结构化学知识结构,并能够熟练使用英语作为学习语言和工具学习本课程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在专业英语听说读写和国际视野等方面的优势。
(二)课程目标:
《结构化学》旨在介绍“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研究方法,探讨原子、分子和晶体的微观结构和性质,并建立结构和性能之间关系的规律性认知,较系统地阐明元素周期律的本质,较深入地、定性地阐明化学键的本质。具体课程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1:
1.1 掌握量子力学基础及其在简单化学体系中的应用
1.2 掌握原子结构(含单电子原子和多电子原子)、分子结构(含双原子分子、简单共轭分子、配位化合物等)和晶体结构。
1.3 掌握电子自旋、分子轨道理论、杂化轨道理论、配位场理论等知识点,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释具体分子结构。
课程目标2:
2.1 能够综合、灵活地将本课程所学知识和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相结合,并能熟练地将所学知识用于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建立结构和性能之间关系的规律性认知。
2.2 了解相关科学发展史以及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能够认识到科学体系以及我们的科学认知层次是一个永恒发展的课题,并能借助文献调研,追踪学科发展的最新、最前沿的热点和创新点。
2.3 具有科学思维和严密逻辑推理的能力,有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能力。
课程目标3:具有爱国敬业精神和科学使命感,具备正确的个人价值取向和职业道德,有安全、生态和环保等职业素养。
课程目标4:能够熟练使用英语作为学习语言和工具学习本课程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在专业英语听说读写和国际视野等方面具有较突出的优势。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