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伟大的十大王朝解说视频

  • 名称:中国最伟大的十大王朝解说视
  • 分类:历史地理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14/6/8 21:40:22

⒈大秦王朝    
阿房宫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极尽民力,大修宫室。最著名的就是横跨渭河南北两岸的朝宫,而朝宫的前殿,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阿房宫,是秦都诸宫中修建较晚的宫殿。地处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与咸阳隔河相望。秦始皇觉得咸阳人多原有宫殿小,便在周朝都城丰京和镐(hào)京之间营建朝宫,因选址在咸阳近旁,故称阿房,意思是在咸阳的旁边。阿房宫遗址范围南起巨家庄的纪阳村,北至今天的西兰公路。在纵深3公里的范围内,建筑物十分密集,这从今天的柱础遗迹可以看出。据《史记》载:阿房宫的主体建筑“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为了防止天下人民造反,秦始皇下令收缴天下所有兵器,铸成十二个铜人,立在阿房宫前,这位千古一帝的专制与手笔,由此,可见一斑。
阿房宫逶迤三百多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其磅礴气势,万千威仪,表现了秦帝国不可一世的雄伟气魄。站在阿房宫遗址前,唐代大诗人杜牧留下了浪漫的描述,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阿房宫,曾赢得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歌吟诗颂,在文学的幻化中,阿房宫惊艳绝美,任何复原图都无法再现它的英姿,难怪北宋艺术家董卣(yǒu)面对唐人《阿房宫图》时叹息道;此图虽极工力,终不能备写其制。以唐人的博大,虽极其力而不能备写阿房宫神采,秦人风概何等浩荡。在阿房宫遗址后围寨一处夯土台基上,出土了龙纹空心砖,龙的形象威风凛凛原始民族崇拜的图腾,从此转化为帝王的象征。
蜀山兀,阿房出。大规模的宫殿建筑,必然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秦朝国力也在民众的怨声中悄然削弱。就在秦始皇陵园附近,项羽为刘邦摆下了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刘邦大难不死,侥幸逃得一命,项羽兵入咸阳,点起一把复仇的大火,整个秦都咸阳和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园,都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大火连烧三月不绝。唐代诗人杜牧在名篇《阿房宫赋》中吟咏道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气势磅礴的阿房宫从此消失,仅留下一堆残砖断瓦,提示今人它曾有过的辉煌日子。
(备忘:阿房宫遗址,南起巨家庄的纪阳村,北至西兰公路,纵深3公里)


⒉大唐  开元王朝 
安史之乱
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唐帝国相继征服了,中国北部的许多游牧部落和民族,因此,北方边区的诸胡,随时都在图谋反抗,乘机进行掠夺侵扰,唐王朝为了保卫疆土和通往西藏的商路,先后在边要之地设置节度使。最初,节度使只掌军权,但随着朝廷对边防守军的依靠,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除拥有军权外,节度使逐渐拥有了自己的财权和政权,形成了独立割据的局面,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就是深得唐玄宗信任和重用的大节度使安禄山。
安禄山是混血胡人,生父是康姓粟特族人,生母是突厥族巫师阿史德,他最初在幽州节度使手下任职,以骁勇善战著称,他虽出生行伍,又是胡人,却精通升官诀窍,贿赂和取媚。为了获得唐玄宗的宠信,安禄山在杨贵妃身上下功夫,最突出的一例就是四十五岁的他,竟成为二十九岁的杨贵妃的义子。当时东北边疆的奚、契丹,常常侵扰边疆,唐玄宗束手无策,安禄山要求出兵征讨,玄宗喜出望外,多次嘉奖,还称赞他是‘万里长城,镇清边裔’。由于这个缘故,安禄山于天宝元年任平卢节度使,两年后兼任范阳节度使,七年后又兼任河东节度使,占全国节度使的三分之一。此外,他又兼任尚书左仆射,升骠(piào)骑大将军,管辖今河北、山西及其附近的广大地区,号称雄兵天下。
安禄山被玄宗如此重用,日益骄恣,他见唐王朝武备废弛,便生窥取中原之意。他私纳契丹、奚、同罗壮士八千人为心腹,诱降与合并突厥族阿布思的部众。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并蓄养战马数万匹,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叛乱武装。在安禄山起兵叛乱前,宰相杨国忠曾告诫唐玄宗,说安禄山必会造反,唐玄宗根本不信。天宝十四年七月,他还派中使带玺书给安禄山,邀请他来华清宫同洗温泉浴。(陕西•华清宫)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11月初9,安禄山率领十五万大军,在蓟城举起叛旗,特凿汤池要为安禄山洗尘的唐玄宗,得到安禄山反叛的消息,既震惊又愤怒,立即命人率师东征。然而,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到攻陷洛阳,只花了三十四天,唐军兵败如山倒,安禄山如秋风扫落叶般节节胜利。公元756年,安禄山攻入长安,唐玄宗被迫离京逃往四川,途中在马嵬坡,皇帝的扈从部队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迫使唐玄宗下令缢死杨贵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嵬坡兵变。杨贵妃成了安史之乱的牺牲品,马嵬坡兵变后,唐玄宗一人流离到巴山蜀水,只有少量扈从跟随。此后,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将玄宗尊为太上皇。长安收复后,玄宗回到京师,因烦闷生了重病,于宝应元年,即公元762年4月初5崩于神龙殿,那一年,他78岁。

(备忘:天宝十四年 即公元755年11月初9  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


⒊大汉 王朝
吕后时期
汉高祖生前,向大臣们立下誓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刘邦死后,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由于惠帝生性懦弱,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其母吕后手中。吕厉,名雉,郡单父人,是高祖还没有显贵的时候娶的结发妻子,她为人性格刚毅,权力欲很强,她在永固刘氏政权,清除异性立下很大功劳。诛杀韩信、彭越等诸侯,她都是主谋。但这些并不是吕后遭到世人诟骂的原因。至少,她有两件事使自己声名扫地,一是对戚夫人惨无人道的行为,二是分封吕姓诸王。戚夫人有沉鱼落雁之貌,刘邦对她非常宠爱,刘邦从征战各地到初入关中,入蜀汉、定三秦、灭项羽,一直都是戚夫人陪在身边,甚至在吕后立为皇后以后,戚夫人伴宿刘邦的次数也最多。因此,吕后非常嫉恨她。当然,更主要的问题是她们二人都想争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惠帝元年四月,高祖驾崩,吕后立即着手残害戚夫人,她首先毒死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然后,她命人砍去戚夫人手足,灼烂耳朵,挖掉眼珠,又给她灌了哑药,再将其丢进厕所里,称之为“人彘”。数天之后,戚夫人惨死于这种极度暴虐的摧残中。软弱无能但颇为善良的惠帝在位七年就驾崩了。事实上,权力一直掌握在吕后手上,惠帝死后的第二年,吕后称制,称高后元年。元年,朝廷所有的号令一概出自吕太后。至此,吕太后开始分制,吕姓家族的成员为侯、为王,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以至于最后酿成了一场刘氏皇族集团,同外戚集团之间的流血斗争。但客观地讲,吕太后执掌国政期间,基本上执行了刘邦生前制定的路线和政策,使西汉皇朝在稳定中继续前进,社会经济也维持了持续向上发展的势头,奠定了汉代和平发展的基础,成为西汉初年一个继往开来的年头。
汉惠帝二年,丞相萧何病卒,吕后按刘邦生前遗嘱遣使召曹参继位。曹参采用,“治理国家,安抚百姓,贵在清静无为”的方针。给充分的时候让老百姓喘息,这对汉初因常年战乱,人口锐减,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状态有了极大的改变。在世风民俗方面,惠帝、吕后都没有过分铺张的豪华之举,形成节俭的风气。吕后时期,废除了许多严苛的律法,这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惠帝四年,吕后宣布废除《挟书律》,接着又废除了《妖言令》,这使思想学术争鸣又活跃了起来。此后,她又相继废除了,‘一人犯罪,族人连坐’的刑律,及歧视商人的《贱伤令》等。从而为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后八年,即公元前180年7月,吕后逝世,九月,大臣周勃、陈平等诛杀诸吕,后九月,大臣迎立代王刘恒为皇帝。

(备忘:惠帝死后的第二年 吕后称制  称高后元年)


⒋大秦 王朝
《吕氏春秋》
公元前239年,秦相吕不韦要他的门客收集各自的著作,汇集编排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多万字。认为包罗了天地万物和古今的事情,书名为《吕氏春秋》。这部书被刊布在咸阳都城的城门上,并在上面悬赏万金,说若有人能曾删一字,就奖励千金。由于吕氏门课来源繁杂,因此《吕氏春秋》一书,和先秦诸子的著作相比明显不同,它融合了各家各派的观点,辑百家之说,内容庞杂,兼容并蓄,却又有所侧重,吕不韦认为,偏视使人目盲,偏听使人耳聋,偏虑使人狂妄,三处皆偏者,待人处事必然不能够做到公正。就会福去祸来,因此《吕氏春秋》一书,汇集了当时流行的墨家、法家、儒家、道家等主要学派的观点。但道家思想色彩特别浓厚,可见,吕不韦门下道家势力的强大。
吕不韦组织编写《吕氏春秋》的主要目的是借各家各派之口,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此书为媒介,对秦王政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不知不觉中接受书中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法家学说流传很广,军权专制强大,随着秦王政年龄的增长,日益暴露出他独断、专制、暴虐、刚愎自用的性格。吕不韦崇尚道家学说,手中也握有重权,希望秦王政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君主,但事实却恰好相反,于是君相两权发生严重冲突,而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吕氏春秋》中用道家观点,解释了万物的产生。道就是一,一就是准则和法令。倘若能用一来处理国家政事,就会国泰民安,倘若能用一来治理国家,贤人就会辈出,国家就会得到更好的治理,因此懂得道就聪明,否则就愚蠢。吕不韦如此提倡到家的主张和统治思想,表明了他对法家所热衷的君主专制主张,怀有强烈的不满,他希望秦王政能接受道家,实行无为而治的策略,以便自己继承独揽大权。吕不韦吸收了儒家的部分主张,认为君主应该把民事作为重要的事情,他希望秦王不要一味以严刑酷法维护统治,应该以德治民,这是孟轲一派的以民为本思想,在《吕氏春秋》一书中的直接体现。
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含沙射影地讽刺秦王政不知贤,不礼贤,骄妄,刚愎自用,这样吕不韦与秦王之间的矛盾就充分暴露出来了。《骄恣》中开门见山地指出,亡国之君,一定是自己骄傲,自以为很聪明,轻视别人,专制独裁就导致灭亡,不亲近贤士就会被蒙蔽,人君必须礼贤下士,顺应人心,才能享有天下,吕不韦试图以此来劝说秦王,不要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吕不韦还通过《吕氏春秋》,抨击秦王以天下为己有,逞一己之威,可以看出,君相二人争权夺利,已经公开化了。吕不韦反对秦王的家天下,这是吕不韦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秦王的家天下作出的抗争,反映了秦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

(备忘:公元前2339年
秦相吕不韦编成《吕氏春秋》
共八览   六论   十二纪
20多万字                   )


⒌大宋  王朝
大足石窟
大足石窟始建于唐永徽元年,即公元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宋代是大足石刻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赵萌教授
最能代表宋代的这种审美风格,审美精神的作品,应该首推北山佛湾的转轮经藏窟,这个窟里面主要有数珠观音、文殊、普贤、玉音观音等8位。这些雕像非常精美,从它的衣着,华丽的纹饰,从雕刻的技法来讲非常精妙,但主要是她的精神气质,更符合宋代的美学精神,因为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这么一个时代特点,汉唐文化具有一个比较开阔,一种外张的气势,那么到宋代以后,开始有理学精神出现了,开始向内收,它整个的造像,虽然从形式上保留了,唐代的一个形式上都有相同之处,但给人感觉的精神气质方面完全不一样。)
该窟的造像,以恬静的面部刻划,反映其内心的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示其身份的高贵,以线造型,线面并用,富有中国民族特色,这组雕塑就如润泽清丽的宋词,被公认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距大足县城5公里的宝顶山大佛湾,是大足石窟又一个精华荟萃之地。于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即公元1174-1252年,历时70多年开凿而成。宝顶山摩崖造像,注重阐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兼采博收,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色。
(赵萌 教授:比如说,大佛湾卧佛像。卧佛像总长30多米,脸长6米,光耳朵据说就可以躺下3个人,这个佛在艺术处理方面,有自己独到的处理方法,到膝盖以下就没有了,虚到大山里面去了,所以在民间有这么一个说法,说这个大佛是脚踏泸州,手摸巴县,身在大足,所以从这个传说之中,我们就可以想见到,这个大佛是多么的巨大。)
中国的石窟造像风格,从唐代开始逐步向世俗化、本土化方向发展,这在大足石窟得到充分体现,大足石窟,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它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淳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
大足石窟的宋代造像,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金刚,以及各种侍者像,都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宝顶山摩崖造像,反映的社会生活情景,几乎应有尽有,就像一座宋代民间风俗画廊,无论王公大臣、官绅士庶、渔樵耕读,各类人物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可以说是一副生动的历史生活画卷,它从各个侧面浓缩地反映了,晚唐至宋时期的中国社会生活,使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此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大足宝顶山石窟中,保留了一些没有完成的王明的造像。宋代晚期,四川被元军占领,这些尚未完成的雕塑,直到今天仍未能最后完成。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赵萌教授
大足石刻到此就走向它的尾声,虽然到了明、清还有若干小窟,但已经不成气候,总体到了南宋以后,大足石刻基本就走向衰落,大足石刻的衰落也意味着,整个中国石窟艺术到此走向它的尾声。)

(备忘:    大足石窟始建于唐永徽元年
历经五代  盛于两宋  余绪延至明清
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                )


⒍大秦  王朝
天下一统
公元前221年,秦国扫六合,并天下,统一全国,秦王政自认为英名盖世,为天下之主,如果仍称自己为王,不能充分体现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他采纳了丞相王绾等人的联名上书,改称自己为秦始皇,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封建专制君主。秦灭六国后,为了强化统治,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如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等,这些措施的施行,不仅巩固了秦王朝的中央集权专制,而且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各地区的度量衡差异较大,导致物资商品的交流交换都不方便,也影响到了文化上的联系,秦国在商鞅变法时,已初步统一本国的度量衡,后来一直沿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立即颁布法令,基本按照商鞅变法时的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
(陕西历史博物馆  周天游 馆长
在天下统一以后百姓非常安定了,但是呢,度量衡不一致,所以命令丞相王棺组织有关的人,明确作出规定,使度量衡得以统一,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为了便于秦朝征收赋税,监督官吏,客观上却对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两千多年来,我国度量衡的数值虽然变化不少,但基本还是沿用秦制。如秦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到了唐代,改五尺为步,而亩的步数则沿用至今。
秦灭六国后,各地原来流通的不同形制的货币,已经不能与统一的形势相适应,所以在统一度量衡的同时,秦始皇又下令在全国统一货币。统一后的货币为方孔圆钱,规定货币分为两等,上币为黄金所铸,单位为镒,一镒相当于二十两,半两钱为下币,单位为半两,是圆形方孔铜钱。
秦代的圆钱,作为中国古代的货币形态,一直沿用了两千年,直到清朝灭亡才被废除。中国古代的文字有着长期演变、发展的历史,直到战国末期,战国七雄,各国之间,文字形体上差异是很大的,即所谓文字异性。如“马”字在当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写法,达十几种之多。
(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袁忡一 馆长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的同时来统一文字。)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便下令李斯等人以小篆作为统一书体,整理各国原来使用的文字,在整理的基础上,李斯、赵高和胡毋敬分别用小篆体书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三篇共五十五章,每章六十字,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在全国颁行。
(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袁忡一 馆长
这是《琅琊刻石》的摹本,摹的是秦二世的诏书,你看:这个字体已经比较规范化了,字首偏旁已经固定,字首偏旁笔划多少也固定了,不像过去,字的笔划可多可少,另外这个字非常有力量,非常秀美.    )
在小篆盛行的同时,秦还使用一种更加简便的书体:隶书。汉字的不断简化进步,是任何封建帝王的个人意志所不能阻挡的。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简,是私人用隶书写成的,墓主人死于公元前217年,是秦统一六国后的第四年,秦灭亡不久,小篆就已有遭废弃的态势,到汉宣帝时,隶书就逐渐取代了小篆。
(备忘: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
秦始皇下令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  统一文字        )


⒎大秦  王朝
秦雍城                         (秦 长城图片)
大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其短命的王朝,仅仅十五年,大秦王朝帝国大厦就轰然崩溃,灰飞烟灭。然而,正是这昙花一现的短命王朝,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却占据了极为显赫的一页,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中,五霸争锋,七雄并峙,而后起的秦国则奇迹般地崛起。(秦  铜剑  图)秦人的先祖是一个善于养马的民族,在夏、商、周三代,秦人为王室养马有功的记载常见于史书。到了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在骊山烽火戏诸侯败国,周平王被迫将国都向东迁到洛阳,秦襄公因护驾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周王将岐山以西的土地封给秦人,秦国由此正式有了分封的疆土,1978年,在山西宝鸡山出土的国宝级文物秦公钟上(秦公钟  图),有135字铭文,记载了秦国分封立国和早期发展的历史。
在春秋战国是时期的诸侯混战中,刚刚建立的秦国与西戎进行了百年征战撕杀,逐渐统一了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富庶的关中平原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期的秦国迅速崛起,到了秦穆公时,已称霸关中(秦穆公  像),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军事强国。(秦穆公墓 图)秦穆公为了纪念称霸西戎的辉煌战绩,把当时名叫淄的河流改称为灞水,这就是流淌至今的西安市东的灞河,秦国早期经过几次迁都,雍城,是秦国建立后的最重要的都城之一(秦雍城遗址  图)。秦国从秦德公元年,即公元前677年到秦献公三年,即公元前383年间,以雍城为都达294年之久。20世纪30年代,(秦雍城遗址 图)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苏秉琦、石璋如等,曾在陕西凤翔进行过考古调查。20世纪50年代以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秦雍城进行了多次勘察和发掘,推断出当时秦雍城四周有巨大的方形城垣,城内有宏伟壮观的宫殿和宗庙建筑,是当时全国发达的大都市之一。
秦雍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方形,东西长3300米,南北宽3200米,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暴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城墙,现高1至8米,宽3至9米,城内的姚家岗、马家庄、铁沟三处,发现了大型密集的宫殿遗址,与《史记》所载的雍高寝、雍太寝、雍受寝相近,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秦雍城遗址时,还发现各类祭祀坑181座,有人坑、牛坑、羊坑和车坑,有的车辆上还镶嵌有黄金饰件。
(秦雍城模型  图)史籍记载,秦穆公曾让西戎的尤余参观他的都城,尤余感叹的说:修建这样壮丽的都城,让鬼来修也太劳神,让人来修,使人太劳苦了。除了大型密集宫殿建筑遗址外,考古人员还在雍城发现了大型陵墓。

(备忘:从秦德公元年到秦献公三年
秦国以雍城为都达194年之久       )


8、大清  雍正王朝
吕留良案
吕留良案是雍正统治时期影响很大的案子,受牵连的人相当多,这还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狱,更重要的是雍正借这一案件,在思想上、舆论上巩固了满清统治。
吕留良,字用晦,号晚村,浙江崇德人,生于明崇祯二年即公元1629年,清入关后家庭开始败落,顺治十年参加科举考试,很快以博学赢得声誉,结识黄宗羲、黄宗炎、张履祥等人,思想发生变化,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致力于研究学术,收授门徒,产生很大影响,被人们尊称为“东海夫子”。
吕留良生前大讲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义,教导汉人站稳华夏民族立场,反对效忠于异族政权,在清初一些具有反满思想的汉族士大夫中,产生很大影响,由于吕留良的观点大都写在他的日记、诗词、文集中,并没有公开流传,也没有被清朝统治者发现,直到曾静案发才被牵连。
曾静为湖南永兴人,屡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中年时接受吕留良‘华夷之别’,在门徒中散布反清思想,雍正即位后,曾静认为雍正犯下了阴谋害死父亲,杀害兄弟等十六大罪状,大肆攻击雍正,雍正六年即公元1728年秋,派弟子张熙送信给川陕总督岳钟琪,鼓励他率领起义反抗清朝,这就是“曾静投书案”。谁知权高位重的岳钟琪却对满清朝廷忠心耿耿,他利用阴谋诱使张熙说出秘密,本来这只是几个穷苦失意的汉族书生,头脑的一时冲动,是没有任何力量支持的反叛企图,可是事情很快被复杂化了,并衍化成一个,轰天大案,在雍正手里,得到了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处理方式。在抓捕曾静及其学生、好友的同时,雍正还派浙江总督查抄已死近半个世纪的吕留良家,将吕留良子孙及一些学生抓获,反复刑讯拷问后,证实这不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谋反集团。然而,雍正帝却利用这件事情大做起文章来,针对曾静所投书中列举的雍正的罪状,雍正及其大臣想尽一切办法查找传言的根源,并逐条进行批驳澄清,发布了许多上谕。雍正七年七月,清政府对曾静投书案作出最终裁决,已忏悔的曾静、张熙免罪释放,九月,雍正下令将这个案子的上谕编辑在一起,上面还附上曾静的口供和忏悔书籍《归仁录》。雍正把矛盾重点指向了吕留良及其门徒弟子,因为他深知,要清除反满情绪和批驳华夷之辨,就要找准头号靶子,雍正帝掀起了对吕留良声势浩大的批驳讨伐,在对吕留良的批判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驳倒华夷之辨,雍正针对汉人反对少数民族做皇帝的观点,提出不应以民族地域的差别,作为区别君主好坏的标准,只要有德之人即可,为此列举了许多满洲统治给中国带来的好处。
雍正对曾静师徒展示了令人不可思议的仁慈,对吕留良一派却采取了极其残酷的处理方式。雍正九年,吕留良、严鸿逵等三个已死的人被掘墓、劈棺戮尸。尽管吕案牵涉到许多无辜受害者,体现了以雍正为代表的封建文化专制统治的残暴,也反映了满清统治者对汉人的残酷民族压迫,此案也给具有华夷之别思想的士绅敲响警钟,掩盖了雍正在嗣位问题上所处的被动地位。

(备忘:吕留良案  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狱
在思想上巩固了满清统治              )
   
   
9、大唐  贞观王朝 
唐代雕塑
(隋•云冈石窟  图)短暂的隋代,是一个举国崇佛的时代,但是,佛并没有给隋王朝带来好运,相反,末代皇帝的好大喜功,与奢侈浪费使整个国家内忧外患,在某种意义上,对于佛的信仰,只是他们自己罪孽深重而导致的结果。公元618年,隋炀帝的亲信宇文化及,在浴室中结束了主子的生命,这一年,在大兴拥立隋朝傀儡幼帝的李渊,自己当了皇帝,并将大兴改名为长安。到了唐代,儒家思想得到振兴,佛教因为唐代的开明政策,得以继续发展,道教因为李耳的缘故,和皇室攀上了亲,受到尊重,社会意识形态转向,影响了唐代的审美风尚,中国的雕塑历史,在这一时期呈现出胸怀博大,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唐代的雕塑,受墓葬习俗与佛教的影响很大,唐太宗政治开明,享国日长,宗教政策也比较开放,对外交流多,此间最具代表性的雕塑作品是昭陵六骏,李世民的昭陵开了凿山为陵的风气,到了无能的高宗,这种方法逐渐完善,乾陵的地表建筑与雕饰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成为后来帝陵的典范,其中的雕刻艺术也属于杰作。在唐代,名器造型艺术,在厚葬的风气下也很发达,写实水平,制作水平有所提高,以丰肥为造像的基本特征,题材丰富多样,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唐王朝对佛教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所以在这一时期,儒道释能够比较平等地相处,佛教本身已具有较深厚的造像传统,这一时期,这些传统又得到继续发展,显然,整个社会的文化趣味,对于佛教造像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佛教造像在这时进一步走向世俗化,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以及长安诸寺院都有丰富的造像。
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虽然良莠不齐,但其中的佳作,则几乎可以成为唐代雕塑的代表作品。唐代首都长安,成了当时文艺中心,雕塑和美术创作极为繁荣,唐开元十八年,在四川嘉陵江畔,(唐•乐山大佛  图)凿造了高360尺的乐山大佛,这一时期出现了像杨惠之这样的雕塑家,另外,道教由于与皇室的关系,通过皇权而拔高自身的地位,统治者在建造寺观的同时,也建造道教造像,而道教造像是在佛教造像传入中原之后产生的。
在唐代,由于个体独立意识的增强,有些人显然自建生祠,这和帝陵仪卫性的雕刻本质上是相同的,肖像制作技术在唐代基本上已经成熟,从石窟造像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唐代动物的雕塑也很繁荣,以马的造型为例,(秦•兵马俑  图)秦代的马基本上是完全写实的,(汉•马踏飞燕  图)在汉代,马的造型则显得灵动,富于动感,强调威猛与灵敏的结合,而造型基本上是严谨而又有夸张,(唐•乾陵石刻  图)唐代的马则头部明显被缩小,神兽依然出现在陵墓雕塑中,帝王陵中出现了虎、犀牛这样的雕刻,(唐•石犀  图)

(备忘:唐开元十八年
在四川嘉陵江畔
凿造了高360尺的乐山大佛     )


10、大唐  开元王朝
唐玄宗与杨贵妃
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昌盛,开元天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诗人、画家、音乐家和书法家,这是一个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时代,(唐•李白   图)我们所熟知的李白、杜甫、贺知章(唐•杜甫  图)、王之涣、孟浩然、王维、颜真卿(唐•贺知章  图)、吴道子、怀素等等,都生活在这个时代(唐•王之涣  图),(唐•孟浩然  图)文化艺术的这番兴旺景象,(唐•王维  图)与李隆基这位多才多艺的皇帝,有直接关系。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闫守诚 教授
按史书记载,唐玄宗,性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善八分书,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写了很多诗,现在《唐诗三百首》里,唯一保存的一首唐代帝王的诗,就有唐玄宗的《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
唐玄宗另一个突出的才能便是音乐,他不但能演奏各种乐器,还能作曲,并且创立了梨园,与能歌善舞的杨玉环相遇,顿有相见恨晚之感。
【历史研究编辑部  高士瑜  副主任
在开元天宝盛世延续了三、四十年之后,天下太平无事,非常富足,唐玄宗对自己的功业也非常志得意满,(唐•张果见明皇  图)那么,他自己年龄也开始大了,所以呢,他就是改变了前期的那种,非常勤政的作风,(仇英•贵妃晓妆图)逐渐地开始追求安逸,追求享乐,在这个时候,杨贵妃进入了他的生活。】
杨贵妃叫杨玉环,当时是唐玄宗儿子寿王的妃子,她聪明美丽,能歌善舞,善解人意,(唐•贵妃出浴图)唐玄宗与杨贵妃是一见钟情,玄宗将她纳为贵妃后,宠幸有加,从此,承欢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56岁的唐玄宗和22岁的杨贵妃,演绎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历史研究编辑部  高士瑜  副主任
唐玄宗呢,他在历史上对兄弟之间的友爱,是在历史上非常著名,就是很少有的,他对杨贵妃,我觉得并不是完全当玩物,比如说历来妃嫔们如果和皇帝发生了争吵,或者说是有一些不合乎礼法的行动,一般都是在后宫处置,只有杨贵妃,大概历史上也只有杨贵妃,她和唐玄宗发生争吵,唐玄宗两次把她送回娘家去,过些日子两个人又和好,又接回来,所以我觉得他们之间应该说是有感情的。)
正当唐玄宗和杨贵妃沉溺在爱情中时,一场大祸从天而降,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令唐太宗措不及防,公元756年,长安失陷,这时唐玄宗也别无选择,带着杨贵妃匆匆逃奔四川。这场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葬送了唐玄宗的政治生命,也葬送了他的浪漫爱情,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公元758年,唐玄宗回到收复后的长安,这时候的唐玄宗已没有了往日的风光,陪伴他的只有一幅贵妃的画像(唐•贵妃像),(唐•杨贵妃墓  图)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玄宗在宫中的最后一段时光,是在对杨贵妃深深的思念和痛息中度过,公元762年,78岁的唐玄宗告别了人世,这个曾经统治天下40多年,威武显赫的皇帝,死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亲近的人。(唐•泰陵  图)唐玄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代明君,长期以来备受人们关注,这不仅是对他所创造的开元盛世的怀恋,他和杨贵妃之间海誓山盟的爱情故事,在诗人白居易《长恨歌》的渲染咏叹之下,成为后人的向往与追求。
(备忘:公元762年
唐玄宗李隆基去世
终年78岁        )

11、大唐  开元王朝
唐玄宗李隆基
唐朝除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外,还有一个盛世,就是开元盛世。他既是唐代兴盛的顶点,又是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个时代的统治者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闫守诚 教授
唐玄宗李隆基的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白居易的《长恨歌》这首诗的广泛流传,使他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实际上唐玄宗应该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在他统治下,出现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最鼎盛的黄金时代。)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他出生于公元685年,公元712—756年在位,在李隆基继位的8年时间里,唐朝的政局极为动荡不安,前后共发生了7次政变,换了四个皇帝,知道公元713年,李隆基成功地镇压了太平公主集团之后,才结束了这一混乱的局面,也直到这时,李隆基才获得了,作为皇帝的全部权利,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唐玄宗继位之后,他所面临的是一个充满希望,但有困难重重的局面,一方面,武则天时代经济发展了,人口增加了,但另一方面,武则天晚年十几年当中,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闫守诚 教授
政局动荡造成了很多问题,使冗官冗员,吏治败坏,财政困难,这都使唐玄宗的政权面临严重威胁,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他就需要解决这些问题,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首先是安定。
历史研究编辑部  高世瑜  副主编
唐玄宗对兄弟的友爱在历史上非常著名,是很少有的,他经常和他的兄弟在一起狗共享天伦之乐,一起打球、打猎、下棋、奏乐、聊天、喝酒等等,而且做了长枕大被和他的弟兄们在一起睡。)
唐玄宗与兄弟之间的这种和睦关系,对政局的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避免了历代皇家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悲剧。这座‘花萼香辉楼’是唐玄宗继位后在大明宫修建的,取之《诗经》‘棠棣之花,鄂不桦桦,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意,由此可以看出唐玄宗的良苦用心。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闫守诚 教授
唐玄宗除了从感情上联络兄弟,同时他也非常严格地监视他们,禁止诸王和大臣交往,这样,他就把皇权牢牢地控制住了,在把皇权稳定之后,他大力地割除弊政,拨乱反正,在这方面呢,他罢免了很多冗官冗员,并且加强了对吏治的整顿,加强了对官吏的监察、考核和提拔。
陕西历史博物馆  周天游 馆长
对一些违反法纪的,这一批人物,他都予以严惩,但一般都不处死,所以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政局也比较稳定,在改革财政上,他主要是反对奢靡之风,他禁止无节制的生产珠宝、锦绣,另外他反对厚葬,主张薄葬,当时对政府造成了比较大威胁的寺院的寺产,和寺院控制的农户,他大力削弱。)
由于唐玄宗勤于政事,励精图治,社会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到了开元二十五年前后,唐开朝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文化昌明,安定富庶,对于这一盛世景象,当时大诗人杜甫也极为留恋,他曾满怀热情的讴歌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备忘:唐玄宗李隆基出生于公元685年
    公元712—756年在位    )


12、大唐  贞观王朝
唐太宗李世民
在中国历史上2132年的帝制时代中,一共出现了280多位皇帝,其中唐太宗李世民,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千古大帝,他的文治武功(剪须和药  图),为历朝历代的君主和百姓所称道,(弘文开馆  图)(纳箴赐帛  图)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1月23日,童年时代经历了隋王朝,由极盛而大乱的转折,青年时代的李世民是在戎马中度过的,公元617年,18岁的李世民,和父亲李渊一起发动了反隋的战争,不久,李世民率领右军13万,统一了黄河流域,当时的李世民,还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猛将。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胡戟 教授
当时他作为一位血气方刚的青年将领,打仗非常勇猛,他经常自己亲自率领骑兵冲锋,把军队一直冲到敌人的阵后,然后再返回来打,几次之后就把敌人完全打乱了,(这个,然后取胜)一仗打下来经常是刀都砍出缺口,两只袖子里甩出来的都是血,当然,他也多次受伤,但是他这样的英勇鼓舞了士气,在军队的作战非常的成功,】
从晋阳起兵,到唐朝统一全国,李世民战功卓著,武德元年,即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  图)李渊称皇帝,立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元吉为齐王,不久,太子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排挤秦王李世民,而李渊也偏护李建成,李世民临危不乱,终于在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兵变,亲手杀死了太子李建成,李渊很快退位,李世民于公元626年即位,号太宗,那一年,他27岁。
在他刚刚即位的时候,他面临的情况是,全国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上很不安定,很多农民还拿着武器,所以,怎样使国家很快地安定下来,是摆在唐太宗面前的首要问题(主明臣直  图),它广泛听取大臣们的意见(魏征像),最终采纳了魏征主张的仁政方案,(撤殿营居  图)采取一种与民休息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唐太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
天子者有道则人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
这么一个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从先秦以来,从来都是说皇帝是天子,是天命的
(北京大学历史系  吴宗国 教授
而唐太宗认为是老百姓推出来的,那么这一点,应该说在古代的政治思想方面是很大的进步,那么也正是从这样一个思想出发,唐太宗对怎样做皇帝,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他说,‘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所以在当时呢,有一种君臣相得,如鱼得水,上下一致,那样一种气氛。)
唐太宗不但政治统治上纳谏如流,在文化上也实行了兼容并蓄的开放政策
(北京大学历史系  吴宗国 教授
他有一个出发点就是认为各种学问,包括外来的,比方说佛教,它中间就有积极的东西,都有利于政化,都有利于统治,所以他对各个方面都加以提倡,大家最熟悉的,比如他对书法,爱好到了一种如痴如迷的状况  (李世民手迹  图)
(唐•九成宫遗址  图)在陕西省麟游县内,至今保存着一块贞观六年立的,《九成宫醴泉铭》碑,是当时唐太宗提议,魏征撰文,(唐•九成宫礼泉铭碑  图)欧阳询书写的,世人称三绝碑。面对一千三百多年前的这件精美文物,我们仍能感觉到当年呼唤盛世文化的气势。公元649年7月10日,时年50岁的唐太宗病故了,在位23年,他所统治的时期被称作“贞观之治”,成为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的黄金时代(唐•昭陵六骏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