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视频教学

  • 名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视频教学
  • 分类:历史地理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14/3/3 11:35:10
中国文化起源甚早,在发展进程中虽历经磨难,但却总是一脉相承的得以传承下来。中国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虽然时常面临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和威胁,不断受到来自异域文化的挑战,有些时候甚至濒临灭亡的境地,但都因为中国文化顽强的生命力而得以保存。
中国历史上虽数度出现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情况,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竞争结果都是先进的中原文明战胜了落后的游牧文明。所以,中国历史上虽出现过如五胡乱华、元蒙、契丹、女真入主中原等文明的插曲,但都没有使中国文化陷入根本性的危机,结果往往是即使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统治中原,乃至出现极端的民族歧视和压迫,但在文化上都以“进入中国则中国之”而结束。不管主动与否,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一旦入主中原,无论他们原本是多么保守和落后,都会立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明,有时甚至因此而出现很激进的情况,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实行全面封建化和汉化的措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竞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因为传统中国民族主义的宽仁,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深厚,这些冲突常能在中国文化的熏濡下得到解决”。①中国历代少数民族的改革有的是在入主中原后进行,有的是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背景下实施的,但都是因为欣羡中原发达的生产力、先进的制度文明和物质文明、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而进行的。正因为如此,少数民族向中原学习而进行的封建化和汉化构成了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课题。
至于外族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虽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和落差,但也以中国文化的胜出而告终,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开放性和吸收性。中国文化史上早期出现的如佛教文明的进入,后期的西学东渐,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在碰撞冲突中,最终实现了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和文化的重新整合,从而使中国文化绵绵不绝,得以长久持续。佛教的进入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件大事,它虽在特定时期为统治者所依赖,但最终还是没有取儒家而代之。佛教,乃至后来的基督教进入中国后都被迫中国化,以更好的适应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和内涵,实现广泛的传播。佛教在不断地变革中与道教和儒家文化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西学东渐及此后西方文明的进入是中国文化面临的一个生死转折点,中国文化依靠其良好的韧性再次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转变,后来资产阶级思想的广泛传播,西方科技文明和价值观念的进入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化的地位,在它们的冲突中,都以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而告终。
中国文化虽然有很多弊端和劣势,但因为它在关键时刻和面临文化存亡的攸关点时,能够发挥中国文化的优势,吸取先进和优秀的文化而使中国文化虽历经沧桑却能够完整而系统的保存和传承下来。正因为中国文化在具有自保性的同时能够兼容并收,才使中国文化在数千年中绵绵不绝,构成了中国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的这个特性,正如有著作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文化 “不仅具有坚韧的“内聚性”,而且对于外来的文化具有“抗异性”,它在免受外民族的心理、精神影响方面所起的作用,有力的维系着中国民族的存在。中国民族文化这种“内聚性”与“抗异性”的结合,产生了对外来文化的强大消化力”。②中国文化的这些优点,使中国文化能够在遭受挑战时对外来文化持兼容并收的态度,从而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同时因为中国文化历经的时间跨度大,各地区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显著差距和不平衡性,以及中国文化本身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转折和飞跃,由此而提出的对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便具有了重要意义。
对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是从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开始的,到今年来随着中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而在大批著作中多有论述。“在中国,文化的整合通过国家集权来实现,文化的延续通过改朝换代来实现,文化的辐射通过疆域盈缩来实现,文化的涵化通过夷夏互动来实现。”③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使中西方学者在看待中国文化发展历程时有很多分歧和差异,而其中一个重大差别就是对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而涉及到的一个分期问题和各时代的主要文化特征,本文将就这两个主要方面做出论述。
中国文明可以分为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时期。原始文明从远古时期到夏王朝的建立为止,农耕文明从夏朝到鸦片战争开始前的清朝为断限,工业文明从鸦片战争开始到现在还在不断进行和深化。以这三个文明的分期为入点,我认为中国文化应该分为前文明期(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雏形期(夏商周时期)、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定型期(秦汉时期)、发展期(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成熟期(元明到鸦片战争前的清朝、转型期(从鸦片战争开始,延续到今)。下面对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各个主要特征和方面进行叙述和介绍。
1.前文明期: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中国在进入文明前经历了漫长了进化历程,这段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独立发展的基础。
(1)中国文化的独立起源:新中国成立后发掘的一大批新、旧石器文化遗址推翻了关于中国文化的外来说,向世人证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起源于中华大地,是土生土长的中华文化。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安徽和县人,湖北郧县人等遗址的发现无可争辩的证明中国是人类发源的重要地区。一大批猿人的遗骸或遗物的发现说明中国早在200万年以前,我国境内已有人类生息繁衍,从而揭开了中国文化的序幕。
我国古人和新人遗址均有大量发现,古人遗址以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为代表,这一时期生产工具有所进步,发明了人工取火,氏族制度逐渐萌芽。新人遗址重要的有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的河套人,山西朔州峙峪人,四川资阳的资阳人等,这一时期原始艺术开始萌芽,原始灵魂不灭观念在墓地中有所反映,原始宗教开始产生。古人遗址和新人遗址的大量发现显现出了中国文化的独立性,良好的承接性,以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国文化起源于本土,是世界文化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文明起源的多中心:众多考古发现证明了黄河、长江、珠江、辽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从旧石器向新石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个中心,呈多中心发展。出现文明起源的多中心原因很复杂,但“辽阔的地域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起源奠定了不可缺少的基础” ④则是无疑的,地域的广阔和地理条件的显著差异为文明起源的多源提供了可能。
(3)农耕文明的初步形成:从金石并用时代到铁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增长。农业方面从锄耕变为犁耕,从使用木犁或石犁到使用金属犁,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显著提高,于是农业开始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河姆渡遗址发现成堆的稻谷、稻壳、稻叶等,证明早在7000年前,我国就开始人工栽培水稻。这一时期形成的农业对后来我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为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重农抑商”观念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由农业而产生的农耕文明是以中国为首的东亚文明与西方文明的重大差别。农耕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开始并逐渐成为中原和南方地区人民的主要生存方式,中原的农耕文明与北方的畜牧文明的竞争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农耕文明从深层次上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方向以及文化的基本特征。
(4)文明的前兆:农业和畜牧业分工后,出现了制陶、纺织、酿酒等活动,同时由于金属冶炼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手工业的出现。手工业使人类在生产工具的制造上产生了重大进步,它推动了我国向文明时期的转变。这一时期出现的绘画、雕塑、舞蹈、记事符号、图画符号等文化艺术,为我国后来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换范围的逐渐扩大,私有制日益发展和巩固,开始出现炎黄、东夷、苗蛮三大主要部落,三个部落联盟在错综复杂的斗争和融合中,形成最初的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国家雏形。战争打破了各部落之间的隔阂,融合了各部落创造的文化,加速了社会的发展步伐,,促进了贫富分化和阶级的出现。黄帝时代,后世国家的雏形已经开始萌芽,在走向文明社会的过程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历史上各氏族、部落交往、角逐和融合的中心。这个中心的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以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包括东夷、苗蛮大部分先民的共同体。
2.雏形期: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初创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
(1)政治机构的初步建立: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文明时代,奠定了中国4000多年文明发展的基础,商周在夏朝后继续向前发展。这一时期的国家机器基本上已奠定了后世国家的框架,国家开始有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由各级官吏组成一定的统治部门,确立了贡赋制度,制定了刑法,商朝康丁以后,嫡长子继承制度逐步确立。国家机构不断复杂、完善和加强,统治地区逐渐扩大,以中原为中心的版图得到基本确立,周朝建立了完善的井田制和分封制。这一时期确立的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青铜器的发展:商朝是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时期,因其高超的制作技艺,发达的生产技术,大规模的作坊,以及留下的大批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商朝又被称为“青铜时代”。这一时期青铜器大规模的被用作礼器和战争,在生产上也有所应用。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都发现有王室所专用的青铜铸造作坊,作坊内有细致的分工,从遗址和所发现的青铜器可以窥见当时冶炼技术的纯熟和技术的先进。西周青铜器的数量远超商代,历代出土的西周青铜礼器、用具、兵器、工具、饰物数以千计,这一时期的工匠已经掌握了锻打和铸接铜与铁的技术。青铜器的发展艺术颇具特色,青铜器造型与纹饰也体现了其雕塑造型艺术达到很高的水平。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制造工艺的高度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技术进步的反映和表现。
(3)文字:原始社会晚期各地遗址中普遍发现记事性质的刻画符号,以及殷商已有较成熟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来推测,夏代可能已有文字和文献记载。商代的文字有陶文,玉石文,金文和甲骨文,以晚商的甲骨文最为丰富。殷商出土的带有文字的甲骨有十多万片,连同其他器物的铭文,约有单字4000多个,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西周流传下来的青铜器铭文,与商代基本相同,但西周时期出土的器物较多,铭文的篇幅也较长,所以成为金文的主要部分。这一时期的文字为后世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文化的繁荣:敬天保民思想的形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萌芽,对后世哲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周代重视贵族子弟教育,从小开始就开始教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礼是西周社会的重要方面,在成人、婚丧仪礼方面有很多规定,周礼对后世的中华文明有重要影响,周公制礼作乐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形成期,诸子百家出现标志封建文化框架的形成。
(1)百家争鸣:周平王东迁后,诸侯国“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争霸战争持续了几个世纪,在政治纷争不断的同时,我国文化出现了一次大繁荣。这一时期,由于激烈的社会变革,社会矛盾的错综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文化的繁荣使人们对这一空前的社会变革中产生的问题各有自己的态度、愿望、主张和要求。同时,由于诸侯纷争,统治者不可能推行文化专制制度,统治者竞相招贤纳士,各个学派因此有了发展机会。各家著书立说,议论政治,既相互批判,又相互影响,百家争鸣由此出现,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这一时期的各个学派不仅是学术学派,而且是政治学派。社会上形成的众多学派,不仅各个学派的主张不同,而且在同一学派中也有不同的代表和主张。如墨家 “节用”、“兼爱”、“尚贤”、“非公”的主张,道家主观唯心论与绝对相对论相结合得思想,儒家孟子“仁政“与”“性善说”、“民贵君轻”的民主思想,儒家荀子“礼治”与“法治”结合的主张,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等都各有特色。
(2)教育的进步:春秋以来,自孔子所创私人讲学,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被私人讲学成功打破。孔子整理的《春秋》、《孟子》、《中庸》《论语》、《大学》等书,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达数千年之久,“中国文化的流传和发达与孔子的整理古代文献和设立私塾是分不开的”⑤。孔子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倡“有教无类”,推广私人讲学,为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学在官府垄断局面被打断到私人讲学的兴起反映了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私人讲学开始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它培养了大批知书达理,讲求封建伦理道德和忠孝节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学而优则仕”后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3)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推崇周礼,由此形成的伦理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础。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结合自身认识,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善和解说。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要求“礼治”和“法治”相结合。儒家思想初步形成后被统治者不断改造,成为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正统思想,它所主张的“和”,提倡的中庸思想,对东亚文化圈的各个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4)统一趋向的加强:由于诸侯纷争不已,各国为了在战争中获胜,纷纷进行改革,逐渐确立封建制度,民族融合得到加强,统一成为大势所趋。诸侯之间的争霸,大国吞并小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为大统一文化的形成准备了政治条件。
4.定型期:秦汉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和后来的汉朝所采取的政治制度成为封建政权组织和统治机构的模范和蓝本,它们实行的文化政策对后世更是影响至深。
(1)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封建行政体系:秦朝开始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在封建国家中享有神圣的地位和最高的权利,皇帝之下,设置了一整套官僚系统。制定了一部比较完善的封建法典《秦律》,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封建统治网,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秦朝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私有,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顺应历史潮流,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汉朝的建立宣告了秦始皇皇位传万世迷梦的破碎,也以事实回答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疑问。汉朝基本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建立了更完备的武装力量,制定了法律,实行新的赋役制度,汉族在这一时期正式形成。“秦始皇的统一中国而推广到全国,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其后经西汉前期吴楚七国之乱的冲击,到汉武帝时期正式确定下来,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延续二千多年的主要制度文化。”⑥东汉时加强尚书台,削弱三公权利,加强监督机构,进一步完善了统治机构,确定州县郡地方行政机构,废除内地郡国都尉。此后的封建政权组织都是在秦汉时期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
(2)文化专制:秦始皇在文化上采取了偏激措施,他焚书坑儒的政策虽然在短时期内维护了统治,巩固了统一,但这些措施对我国文化起了极大的破坏作用,造成文化上无法挽救的损失。汉武帝在主客观条件成熟后,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自从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后,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学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统治者的首要选择,并且影响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儒学的提倡和尊奉,才真正使其成为封建王朝实用的政治学说,才使儒家思想所派生的伦理规范深入人心,以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⑦ 
(3)佛教和道教的兴起:道教形成东汉时期,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在秦汉时期出现以天帝为首,四方诸神拱护的神权等级系列,经方士对诸神的筛选与改造,逐渐推出皇帝与老子作为道教的教主。道教虽然在封建统治中未曾在封建社会占过统治地位,但它对统治者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众多统治者纷纷执迷于长生不老药的获取。东汉时期道教开始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正式成为我国流行的宗教之一,在我国文化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东汉初年开始传入我国,流入后开始适应中国特点,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