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 课程说明(八年级上册)
- 01 《红星照耀中国》红色经典与纪实作品的阅读|名著阅读
- 02 《三峡·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与寄寓情怀|文言文阅读
- 03 《回忆我的母亲》严慈母爱与教子有方|文学类文本阅读
- 04 《黄鹤楼》空余悠悠与日暮乡关|诗歌阅读
- 04 《渡荆门送别》江流大荒与怜故乡水|诗歌阅读
- 05 《藤野先生》先生大师与师者传道|文学类文本阅读
- 06 《记承天寺夜游》闲人赏月与漫步人生|文言文阅读
- 07 《使至塞上·雁门太守行》课内外同步拓展读写练|诗歌阅读
- 08 《最美的颜色》最强大脑与科学精神|文学类文本阅读
- 09 《昆虫记》科学求真与科普作品的阅读|名著阅读
- 10 《野望》山树落晖与长歌采薇|诗歌阅读
- 10 《钱塘湖春行》花草莺燕与湖东早春|诗歌阅读
- 11 《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与超然物外|文言文阅读
- 11 《新闻专项》学期特色题|基础运用
- 12 《愚公移山》自强不息与扶贫攻坚|文言文阅读
- 13 《白杨礼赞》草木象征与借物喻人|文学类文本阅读
- 14 《赤壁》借物兴叹与咏史怀古|诗歌阅读
- 14 《周亚夫军细柳》史记与将军六义|诗歌阅读
- 15 《富贵不能淫》课内外同步拓展读写练|文言文阅读
- 16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课内外同步拓展读写练|说明性文本阅读
- 1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阅读
- 18 《春望》城春草木与忧国伤时|诗歌阅读
- 18 《渔家傲》云涛星河与风鹏正举|诗歌阅读
- 19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地利与民心人和|文言文阅读
- 19 《饮酒》悠然采菊与真意忘言|诗歌阅读
- 【八上期末】试卷汇总&分类汇编&范文素材
一、现代文
(一)新闻
新闻的定义与分类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消息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和客观性的特点。
消息通常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有引题、正题和副题之分,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正题。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如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具体叙述新闻事实。背景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有的消息,如事件性消息,往往没有结语。
新闻的阅读与写作
阅读新闻时,要注意提取新闻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例如在《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1901 年 12 月 10 日是时间,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地点,人物是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等相关人士,事件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写作新闻时,要做到内容真实准确,语言简洁明了。如写校园新闻,先确定主题,收集素材,按照消息的结构进行撰写,用简洁的语言报道校园里的新鲜事。
(二)散文
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往往通过叙述生活中的片段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观点。如《背影》,作者朱自清通过回忆父亲在火车站送自己的情景,特别是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为 “我” 买橘子的 “背影”,抒发了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在阅读叙事散文时,要注意把握事件的线索,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例如《背影》以 “背影” 为线索,从惦记背影、刻画背影,到思念背影,展现了父子间深沉的爱。
抒情散文
注重抒发作者的情感。它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如《白杨礼赞》是茅盾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在学习抒情散文时,要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如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白杨礼赞》中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是直接抒情,而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则是间接抒情。
(三)说明文
说明文的类型与特点
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如《中国石拱桥》主要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等。事理说明文旨在阐释抽象的事理,如《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以及它的作用等。
说明文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条理性的特点。为了准确说明事物或事理,会使用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 50.82 米,两端宽 9.6 米”)、打比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作比较(“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举例子(“云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等。
说明文的结构与顺序
结构一般有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递进式等。《苏州园林》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从几个方面分别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空间顺序多用于介绍建筑物等实体事物,如按照游览路线介绍故宫博物院;逻辑顺序用于说明事理,如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等顺序说明事物。
二、古诗文
(一)古诗词
古诗词的体裁与韵律
古诗词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古体诗格律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如《诗经》中的诗、汉乐府诗等。近体诗格律严格,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律诗每首八句,同样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古诗词讲究韵律,押韵是其重要特点。如《使至塞上》中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延”“天”“圆”“然” 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古诗词的主题与情感
古诗词的主题丰富多样。有边塞诗,如《渔家傲・秋思》,范仲淹通过描写塞外秋景,抒发了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有山水田园诗,如《饮酒(其五)》,陶渊明描绘了宁静的田园生活,表达了自己归隐后的悠然自得之情;还有送别诗,如《送友人》,李白通过描写送别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文言文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如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中的 “良” 是形容词,意为 “肥沃的”;“属” 是名词,意为 “类”。实词的含义需要结合语境来理解,有的实词还有一词多义的情况,如 “寻” 在 “寻向所志”(《桃花源记》)中是 “寻找” 的意思,在 “寻病终” 中是 “不久” 的意思。
虚词:常见的有 “之”“其”“而”“以”“于” 等。“之” 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等。如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 “之” 是代词,指代桃花林的美景;“水陆草木之花” 中的 “之” 是助词,可译为 “的”。“其” 可作代词、副词等,“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中的 “其” 是表示选择的副词,可译为 “是…… 还是……”。
文言文翻译与理解
翻译文言文时,要遵循 “信、达、雅” 的原则。“信” 即忠实于原文,“达” 即通顺明白,“雅” 即有文采。一般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直译为 “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理解文言文,要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意图。如《孟子》中的文章,往往是孟子为了宣扬自己的 “仁政” 思想而作,在阅读时要结合他的思想来理解文意。同时,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通过分析文中的叙事、议论等部分来体会作者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