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外古文详解

  • 名称:中考语文-课外古文详解
  • 分类:初三课程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24/9/20 16:03:09

中考语文中的课外古文是很多同学感到有难度的部分。下面为你详细讲解一篇课外古文示例,帮助你掌握理解课外古文的方法。

《赵简子爱士》

赵简子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处广门之官,夜款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 谒者入通。

董安于御于侧,愠曰:“嘻!胥渠也,期吾君骡,请即杀之。” 简子曰:“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 于是召庖人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处无几何,赵兴兵而攻翟。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甲首。人主其胡可以不好士?

一、字词解释

甚:很,非常。

处:担任。

款门:敲门。

谒:拜见。

止:痊愈。

通:通报。

御:驾车。

愠:生气。

期:希望,期望。

即:立即。

夫: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以:用来。

活:使…… 活。

不亦…… 乎:不也是…… 吗?

庖人:厨师。

处无几何:过了不久。

兴兵:发动军队。

攻:攻打。

甲首:披甲的首级,这里指敌军的首级。

胡:为什么。

好士:喜爱有才能的人。

二、句子翻译

赵简子有两白骡而甚爱之。

翻译:赵简子有两匹白色的骡子,十分喜爱它们。

阳城胥渠处广门之官,夜款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

翻译:阳城胥渠在广门任小官,夜晚叩门求见,说:“您的臣子胥渠生病了,医生告诉他说:‘如果能得到白骡的肝脏,病就能治好;如果得不到就会死去。’”

董安于御于侧,愠曰:“嘻!胥渠也,期吾君骡,请即杀之。”

翻译:董安于在旁边驾车,生气地说:“嘿!胥渠啊,竟想得到我们国君的骡子,请立即把他杀掉。”

简子曰:“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

翻译:赵简子说:“杀人来使牲畜活命,不也是不仁义吗?杀牲畜来救活人命,不也是仁德吗?”

于是召庖人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

翻译:于是召来厨师杀了白骡,取出肝脏送给阳城胥渠。

处无几何,赵兴兵而攻翟。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甲首。

翻译:过了不久,赵简子发兵攻打狄人。广门的小官,左边七百人,右边七百人,都率先登上城头,获取敌人披甲的首级。

人主其胡可以不好士?

翻译:君主怎么可以不爱惜有才能的人呢?

三、文章理解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赵简子为救臣子胥渠,不惜杀掉自己十分喜爱的白骡,体现了他以仁德为本,爱惜人才的品质。后来在攻打翟人的战争中,广门之官奋勇当先,也证明了赵简子爱士之举得到了回报。

人物形象:

赵简子:仁德宽厚,爱才惜才。他在面对胥渠的请求时,能够权衡利弊,做出杀骡救人的决定,展现出高尚的品德和领导风范。

董安于:忠诚但略显急躁。他在听到胥渠的请求后,第一反应是生气并主张杀掉胥渠,体现了他对赵简子的忠诚,但缺乏赵简子的仁德和大局观。

阳城胥渠:文中对他的直接描写较少,但从他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为了治病敢于向赵简子求骡,也算是一个为了生存勇敢争取的人。

道理启示: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仁德是一种宝贵的品质,领导者应该爱惜人才,以仁德待人,这样才能赢得人心,获得回报。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利益冲突时,要学会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选择。

理解课外古文的方法:

积累字词:平时要多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的含义,如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等。可以通过背诵课文、做练习题、阅读课外古文等方式来积累。

掌握句式: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有助于准确理解古文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在阅读古文时,遇到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猜测其含义。上下文往往会提供一些线索,帮助我们理解文意。

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分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总结道理启示:读完古文后,要思考文章所传达的道理和启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品德修养。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字词解释

孤:幼年丧父。

再适:改嫁。

长山:地名。

朱氏:姓朱的人家。

既长:长大以后。

世家:家世。

感泣:感动哭泣。

辞:辞别。

去:离开。

之:到,往。

南都:地名。

入学舍:进入学舍学习。

昼夜:白天黑夜。

苦学:刻苦学习。

未尝:不曾。

解衣:脱衣。

就寝:睡觉。

或:有时。

夜昏怠:夜晚困倦。

辄:就。

以水沃面:用水洗脸。

往往:常常。

饘粥:稠粥。

不充:不足,不够。

日昃:太阳偏西。

始:才。

食:吃饭。

遂:于是,就。

大通:精通。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旨:要旨,含义。

慨然:感慨的样子。

有志于天下:有拯救天下的志向。

二、句子翻译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翻译: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翻译: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感动哭泣辞别母亲,到南都进入学舍学习。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翻译:白天黑夜刻苦学习,五年不曾脱衣睡觉。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翻译:有时夜晚困倦,就用水洗脸。

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翻译:常常稠粥不够吃,太阳偏西才吃饭,于是精通六经的要旨,感慨地有拯救天下的志向。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常常自己诵读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三、文章理解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范仲淹在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的情况下,刻苦学习,最终精通六经,并有志于天下的故事。他的勤奋和志向令人钦佩,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人物形象:

范仲淹:勤奋刻苦、有远大志向、心怀天下。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持学习,不被困难所打倒,展现出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责任感。

道理启示: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无论处于何种困境,都应该坚持学习,不断追求进步。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并为之努力奋斗。同时,也要关心国家和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

理解课外古文的关键在于多读多练,积累词汇和语法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结合注释、上下文和自己的知识储备来理解文意,逐步提高对古文的理解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