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学
- 症状学-第一节 发热1
- 症状学-第一节 发热2
- 症状学-第二节 皮肤黏膜出血
- 症状学-第三节 水肿
- 症状学-第四节 咳嗽和咳痰
- 症状学-第五节 咯血
- 症状学-第六节 发绀
- 症状学-第七节 呼吸困难
- 症状学-第八节 胸痛
- 症状学-第九节 心悸
- 症状学-第十节 恶心与呕吐
- 症状学-第十一节 吞咽困难
- 症状学-第十二节 呕血
- 症状学-第十三节 便血
- 症状学-第十四节 腹痛
- 症状学-第十五节 腹泻
- 症状学-第十六节 便秘
- 症状学-第十七节 黄疸-1
- 症状学-第十七节 黄疸-2
- 症状学-第十八节 腰背痛
- 症状学-第十九节 关节痛
- 症状学-第二十节 血尿
- 症状学-第二十一节 尿频、尿急与尿痛
- 症状学-第二十二节 少尿、无尿与多尿
- 症状学-第二十三节 尿失禁
- 症状学-第二十四节 排尿困难
- 症状学-第二十五节 肥胖
- 症状学-第二十六节 消瘦
- 症状学-第二十七节 头痛
- 症状学-第二十八节 眩晕
- 症状学-第二十九节 晕厥
- 症状学-第三十节 抽搐与惊厥
- 症状学-第三十一节 意识障碍
- 症状学-第三十二节 情感症状1-绪论
- 症状学-第三十二节 情感症状2-抑郁
- 症状学-第三十二节 情感症状3-焦虑
- 体格检查-第一章 基本方法(视诊、触诊)
- 体格检查-第一章 叩诊
- 体格检查-第一章 听诊、嗅诊
- 体格检查-第二章 一般检查-第一节1
- 体格检查-第二章 一般检查-第一节2
- 体格检查-第二章 一般检查-第一节3
- 体格检查-第二章 一般检查-第二节
- 体格检查-第二章 一般检查-第三节
- 体格检查-第三章 头部检查1
- 体格检查-第三章 头部检查2 眼1
- 体格检查-第三章 头部检查3 眼2
- 体格检查-第三章 头部检查4 耳、鼻
- 体格检查-第三章 头部检查5 口
- 体格检查-第四章 颈部检查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一节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二节 胸壁、胸廓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二节 乳房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三节 肺和胸膜(视诊1)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三节 肺和胸膜(视诊2)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三节 肺和胸膜(触诊)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三节 肺和胸膜(叩诊)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三节 肺和胸膜(听诊1)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三节 肺和胸膜(听诊2)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四节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五节 心脏检查(视诊)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五节 心脏检查(触、叩)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五节 心脏检查(听诊1)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五节 心脏检查(听诊2)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五节 心脏检查(听诊3)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五节 心脏检查(听诊4)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五节 心脏检查(听诊5)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五节 心脏检查(听诊6)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六节 血管检查1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六节 血管检查2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六节 血管检查3 血压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六节 血管检查4 血管杂音、周围血管征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七节1-二狭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七节2-二闭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七节3-主狭、主闭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七节4-心包积液
- 体格检查-第五章 胸部检查-第七节5-心衰
- 体格检查-第六章 腹部检查-第一节 腹部的体表标志与分区
- 体格检查-第六章 腹部检查-第二节 视诊1
- 体格检查-第六章 腹部检查-第二节 视诊2
- 体格检查-第六章 腹部检查-第三、四节 听诊、叩诊
- 体格检查-第六章 腹部检查-第五节 触诊
- 体格检查-第六章 腹部检查-第五节 肝脏触诊
- 体格检查-第六章 腹部检查-第五节 脾和胆囊触诊
- 体格检查-第六章 腹部检查-第五节 肾胰膀胱触诊及第五节剩余部分
- 体格检查-第六章 腹部检查-第六节 腹部常见疾病(消化性溃疡,急性腹膜炎)
- 体格检查-第六章 腹部检查-第六节 腹部常见疾病(肝硬化、急性阑尾炎)
- 体格检查-第七章 第三节 月工門直肠检查
- 体格检查-第八章 第一节-脊柱检查
- 体格检查-第八章 第二节-四肢与关节检查-1
- 体格检查-第八章 第二节-四肢与关节检查-2
- 体格检查-第九章 神经系统检查-前三节
- 体格检查-第九章 神经系统检查-四五节&十章部分内容
- 实验室检查-概述
- 实验室检查 第二章-第一节 红细胞-1
- 实验室检查 第二章-第一节 红细胞&白细胞
- 实验室检查 第二章-第一节 白细胞剩余部分
- 实验室检查 第二章-第一节 网织红
- 实验室检查 第二章-第二节 溶贫-1
- 实验室检查 第二章-第二节 溶贫-2
- 实验室检查 第二章-第二节 溶贫-3
- 实验室检查 第二章-第三节 骨髓细胞学检测1
- 实验室检查 第二章-第三节 骨髓细胞学检测2(细胞染色、免疫分型)
- 实验室检查 第二章-第三节 第四节
- 实验室检查 第三章-血栓与止血检测 第一节 第二节1
- 实验室检查 第三章-血栓与止血检测 第二节2
- 实验室检查 第三章-血栓与止血检测 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测
- 实验室检查 第三章-血栓与止血检测 第四节 抗凝系统检测
- 实验室检查 第三章-血栓与止血检测 第五节 纤溶活性检测
- 实验室检查 第三章-血栓与止血检测 第六、七节
- 实验室检查 第三章-血栓与止血检测 第八节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 实验室检查 第四章-第一节 尿液检测1
- 实验室检查 第四章-第一节 尿液检测2
- 实验室检查 第四章-第一节 尿液检测3
- 诊断学-实验室检查 第四章-第一节 尿液检测4
- 实验室检查、第四章、第二节、便常规一
- 便常规二
- 第三节、痰液检查
- 第四节、脑脊液检查
- 第五节、浆膜腔积液检查
- 第六节、女性分泌物检查
- 第七节、男性分泌物和前列腺检查
- 实验室检查、第五章、肾功能一
- 第五章,肾功能二、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尿素氮及放射法测定GFR等
- 肾功能三、肾小球功能检测及小结
- 实验室检查、第五章、第二节。肾小管一、近端小管检测
- 肾小管二、远端小管及血尿酸检测
- 肾小管酸中毒检测及肾功能检查的项目选择
- 第六章、肝功、第一节、肝脏病常用检查、蛋白质检查
- 肝功检查第一节、蛋白质检查二
- 肝功能第二节、脂质检查及胆红素代谢即黄疸的分类
- 肝功能的胆汁酸代谢和摄取、排泄功能
- 肝功能检查--血清酶和同工酶一、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及同工酶
- 肝功能检查--GGT、AFU、及其他酶的检测
- 肝功能检查--各种不同类型的指标变化特别及应用的选择
- 心电图一、发生原理
- 心电图二、导联的连接方法和原理
- 心电图三、心电图测量和电轴的判断
- 心电图四、第二节二、正常心电图波形及意义
- 心电图五、第三节、心房扩大和心室肥厚的心电图
- 心电图六、第四节、心肌缺血的ST段与T波
- 心电图七、心梗一、T波、ST段和Q波的各自不同的意义,听懂的弹幕一下
- 心电图八、心梗二、心电图动态演变、心梗的定位及并发症
- 心电图九、心律失常一、分类和机制
- 心电图十、心律失常二、窦性心律失常和期前收缩
- 心电图十一、心律失常三、房早、室早和交界区期前收缩
- 心电图十二、心律失常四、逸搏和逸搏心律
- 心电图十三、心律失常五、阵发性和非阵发性室上速及室速
- 心电图十四、心律失常最核心的尖端扭转、房扑和房颤
- 心电图十五、心律失常七、窦房和房室传导阻滞的三度四分
- 心电图十六、心律失常八、室内差异性传导
- 心电图十七、生理干扰和预激综合征
- 心电图十八、第七节、电解质和药物对于心电图的影响
- 心电图十九、第八节、小结--心电图的分析和应用
《诊断学》课程简介
一、课程概述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
二、课程目标
使学生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例如发热症状,学生需了解其病因、热型及伴随症状,能够通过问诊准确获取相关信息。
熟练掌握体格检查的方法和规范。
包括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等,通过实践练习能够准确地进行操作并判断异常体征。
掌握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如血常规、生化检查等,能根据检查结果初步判断可能的疾病。
学会心电图、影像学检查等辅助检查的解读。
能够识别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和影像学表现。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课程内容
常见症状: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胸痛、腹痛、水肿等。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胸部检查、腹部检查、脊柱四肢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粪便检查、脑脊液检查、浆膜腔积液检查等。
辅助检查:心电图、超声检查、X 线检查、CT 检查、MRI 检查等。
病历书写与临床诊断思维:如何规范书写病历,以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诊断。
四、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解传授知识。
实践教学:在实验室进行体格检查、实验操作的训练。
临床见习:在医院跟随带教老师接触真实病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五、考核方式
理论考试:考查学生对诊断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实践考核:包括体格检查操作、实验室结果分析等。
平时成绩:根据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定。
六、课程意义
诊断学为后续的临床医学课程学习和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