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传播理论教学视频

  • 名称:【中国人民大学】传播理论教
  • 分类:名校公开课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23/6/27 23:00:41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是所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2.课程任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在教材的基础上适时采纳鲜活的传播动态和媒介资讯,又将揉进国内外传播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教学目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既讲授传播学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各种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定量、微观分析问题及学生定性、思辨思维的能力;第二,介绍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来龙去脉及其各个分支。同时,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案例和利用学术会议适当讲授一些传播学的前沿理论。第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审视新近出现的传播现象,洞察它们与传统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的不同之处,了解它们的利弊,探讨它们的发展趋势。以新近出现的媒介事件为切入点,对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分析,适当讲授,引导学生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对中国的传播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总之,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既注重传播基础知识的教学,又将结合前沿理论对最新传播现象进行讲解,还将分析本土的、当今时代的传播现象和媒介事件;既把科学实证与人文反思相结合,又把工具理性和社会批判相结合,还把微观事件的条分缕析与宏观语境的准确定位相结合。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力求集知识的基础性与理论的前沿性、内容的多样性与理论的本土化、方法的操作性与知识的时代性于一身。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系统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基础理论内容,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

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力求做到:

多媒体课件教学。全程使用多媒体课件。

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维创新能力。

研讨、互动式教学。对传播现象、媒介事件的案例分析,以学生研讨为主。

成绩考核形式:期终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教学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信息、传播、社会信息、社会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概念,以及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了解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了解人类传播的四个历史阶段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与步骤规划。了解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信息、传播、社会信息、社会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概念,以及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传播学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教学难点是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一、传播的概念

二、传播与信息

三、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人类传播历史的回顾,揭示人类传播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对自己传播能力的不断突破以及新媒介不断产生的过程;同时展现传播时代的发展已经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探索信息时代中传播的重要意义和未来的走向。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理解信息爆炸和信息社会的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教学难点是信息社会和信息传播的理解。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

二、文字传播时代

三、印刷传播时代

四、电子传播时代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教学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符号的定义和功能、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意义的定义及其分类。一般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概念及其特征。了解理解什么是情境意义、象征行为。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符号、信号、意义等基本概念,掌握符号的分类及基本功能,符号意义的分类,了解人类象征行为及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符号的定义与基本功能,意义的概念及符号意义的分类。教学难点是象征性互动理论内涵。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意义

二、信号与象征符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什么是意义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人类的象征行为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教学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特点,“5W”模式、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理论的主要内容。了解相关学科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如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等等。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及传播过程的特点。掌握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教学难点是传播系统及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第二节    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教学基本要求

传播类型是研究传播活动系统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传播类型彼此独立有相互交织构成人类传播系统。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是其中的基石。本章从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功能入手,对传播类型的微观部分深入探讨。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人类传播、人际传播等基本概念,掌握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人际传播的特点和主要功能。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人类传播、人际传播等基本概念。教学难点是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理解并掌握群体压力的概念,趋同心理的概念;了解集合行为、流言的概念,集合行为条件,美国心理学家 G·W·奥尔波特的流言公式;理解和掌握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传播功能及要素;掌握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集合行为、流言、群体压力、趋同心理、群体等基本概念,掌握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流言公式,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传播功能及要素,掌握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教学难点是群体的概念及其对个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