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庄子精读 全48讲

  • 名称:复旦大学 庄子精读 全48
  • 分类:名校公开课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19/11/3 22:01:59

第一课《庄子》中的庄子

庄子生活的年代,大约是战国后期,准确的年月无法认定。学者们按照《史记》中记述的“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又辞楚威王之聘的线索,以及《庄子》书中涉及的人与事的时间,作出了种种推考,皆不能一致:不过,大抵是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至公元前三世纪前叶。

而《庄子》里面的庄子事迹,是否一定就是实录呢?应该说,其中有庄子本人生活的影子,但似乎又不是完全真实的纪事。玩味这些有趣的故事,庄子将自己投入这些故事之中,很有寓言的味道。据《史记》的记载,庄子担任过漆园吏,不过,在《庄子》中倒记着他倚凭织展为生,织展显然不算好生计,所以“处穷间厄巷”而“搞项黄载”。因为贫穷、困窘,不仅形象和住处很糟,服饰自然也不会好。虽然庄子过着困窘不堪的生活,然而他未尝丧失自己的生活尊严,而且对有损有辱自己的言行丝毫不假辞色。曹商为宋出使秦国荣归后的得意,受到庄子无情而苛狠的讽刺,他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一当时往来各国的士人最高的理想不过就是“说人主”而“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其品质被贬抑不能再低下了。而对魏王所形容的“惫”,庄子坚持说自己这般形象只是因为“贫”即贫穷,他将“惫”界定为“士有道德不能行”,说处在“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那是不可能的事。

复旦大学 庄子精读 全48讲

第二课篇目分篇真伪

首先是《庄子》一书的篇数问题。

《庄子》书今本三十三篇,这是晋代郭象以来的面貌。在此之前,《庄子》一书最多曾有五十二篇,《汉书》的《艺文志》就是这么记载的。后来司马彪以及孟氏的注本所依据的,按照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的说法,就是这个五十二篇的本子。孟氏不知何时人,司马彪则是晋人,说明从汉代以来五十二篇的《庄子》这一本子,当时依然完整保存。不过,在此同时或之前,数十种《庄子》注本中已经出现了篇数较少的本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记崔[言]和向秀的本子都是二十七篇。虽然《隋书经籍志》称崔氏为“东晋

议郎”,但他的时代应该在向秀之前。此外,晋时还有一位李颐的《庄子集解》是三十或三十五篇的。

历史上最多的五十二篇本《庄子》里面,其实并非完全是所谓《庄子》的篇章,因为据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的记载,其中有“解说三”:就是说有三篇是《庄子》的解说性文字,而非《庄子》本文。这三篇“解说”,今天还约略可以知道个大概;至少其中有两篇当归属汉初淮南王刘安名下。《文选》的李善注中,数次引及刘安的《庄子后解》及《庄子略要》,它们应该就是所谓“解说”的篇章。对此有一个非常有力的佐证。日本高山寺藏《庄子》抄卷残本的《天下》篇之后有一段文字,其言句有与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序录》中引述的郭象语恰相符合的,因此这段文字应该是出自郭象之手;而正是在这段文字中谈及当时《庄子》篇章的混杂情形,其中一例便是“或出淮南”,是以知其时《庄子》

书中必包含有出自《淮南子》的篇什。


第三课鲲鹏的寓言世界

这一讲的主题是《庄子》所谓的“逍遥”。自然,读解的文本便是《庄子》开始的第一篇:《道遥游》。

“道遥”当初的意义,与今日所谓,有很大的区别,大抵乃是闲适自在、悠然自得的意思,即陆德明《经典释文》之《庄子音义》所谓:“‘逍遥游’者,篇名,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从篇名而言,“逍遥游”就是指闲适自得的悠游境界。

《道遥游》开篇,就给出了一个很阁大的境界:“北冥”之“鱼”名为“鲲”,将化为名为“鹏”的“鸟”而南飞“南冥”。“北”与“南”的对举,构成辽远的空间!口s不说原来这“鲲之大”以及变化之后的“鹏之背”,都有“不知其几千里”之大。如不—

这个鲲鹏的开篇还有什么意趣的话,或许就是它突显了《庄子》擅作托寓表现的艺术手段:在下文我们将看到,虽然鲲鹏确实是一个精彩的富于意义的表现,但对它的理解却不能限于其本身,它指向一种自由道遥的精神。

其次,北冥大鱼的名字“鲲”似乎也值得一说。《尔雅》释“鲲”为“鱼子”:所以后来明末的学者方以智在《药地炮庄》中就提出:“鲲本小鱼之名,庄用大鱼之名。”这样的运用有什么意思呢?如果不算是过度诠释的话,或许可以认为这是《庄子》对语言符号持怀疑态度的一个体现吧。在《庄子》看来,用什么样的字眼来形容事物对象并不是坚确而不可更易的,在《齐物论》有两句话:“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上句就是鲁迅先生所谓“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的意思,下句则分明是指出:事物对象是人们称呼它而后确定下来的。这层意思,似乎是很先进的。《逍遥游》用指“鱼子”的“鲲”来命名“不知其几千里也”的大鱼,大致也是这么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如果引申起来,从反面说,《庄子》对文字符号是否确实不易地指向事物本身似乎不那么坚信,故而才有这么一个小小的文字诡用的情形出现吧。

第四课逍遥之游的境界

《逍遥游》至此从鸟兽草木的世界进入人间种种,或许可以说此前都是借以表达主旨的寓言,以下则逐渐进入本篇的主旨。故夫知效一官,……犹有未树也。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微一国”,这里的“官”(官职、官守)、“乡”、“国”是一个世俗地位逐渐提升的系列,“知”、“行”、“德”表述的是适应世俗成就的个人知识(智慧)、德行。如果说知、行、德足以取得宫、乡、国层次之成功,体现的是功利的、现世的价值,那么宋荣子属于怎样的境界呢?

第五课无名无功与无己

在给出了中心的观点之后,《逍遥游》以下数节,乃承上继续发挥。这是《庄子》若干重要篇章的基本结构,如后面的《秋水》亦大抵如是。

“尧让天下于许由,……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本节主要释“无名”。

许由推却尧之天下之类的故事,当然难说就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庄子》

的寓言创作。尧是古代的圣王,天下大治,属于儒家传统所认为的黄金时代;而《道遥游》

此处更推出许由,比诸尧之“爆火”、“浸溉”,许由乃“日月”、“时雨”,一出于人工勉力而为,一则出于天时自然,高下自见。值得注意的是,许由作为古代的高隐,他之推却尧,尚有其理据在。首先,“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许由并不否认尧治天下之功,在这一点上,他承认尧自成其“名”,只是他拒绝如此的“名”声,不愿冒尧治天下之“名”而已。这是最明确的“无名”的表示。那么,这是怎样的“名”呢?看其次,“鸲鹑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体现的是不贪求奢取、知足常乐的态度,而背后透露出的是以自我满足为主的价值观念:这一点已经显示了与尧之治天下不同的价值取向,后者是世俗的、

第六课河海的小大之辩

《秋水》篇当然属于《庄子》最重要的篇章之一,然而何至将它置于《齐物论》之前来讲呢?

《道遥游》中心所在即与道冥合,达到至上之境界;此时“无功”、“无名”,更且

“无已”:“无己”则与物宛转,对世间万物不偏执自我之视域,尊重物性之自然多样。《秋水》一篇亦指出个别性认识的局限,以此为一大关键提出讨论。《秋水》的开端,犹如《逍遥游》,可以说也是从“小大之辩”始,逐次提升视野;再由比较的视角点出所谓小、大的判断,不可胶著固执地来论定,从而反省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进而指出“道”

与“物”的差别:由“物”的层面看,各有差等,而从“道”的视野观照世间万物,则视为同一等齐,如此,则已经转入《齐物论》的论域了。在这个意义上说,《秋水》或许可谓是《逍遥游》和《齐物论》之间的一个连锁、一座桥梁。《秋水》篇并没有停留在认知论域中,它进而提出,人作为万物之一,当顺循天道,并指出了“天”、“人”之别之总原理。简而言之,《秋水》篇大抵脉络乃由认识论而提升至本体、现象之别,复由本体而提出人生论之总纲领。

第七课守天反真的精神

秋水》至此主要涉及的是认知,以下则隐然转向了实践层面。

河伯曰:……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在听了北海若的一番议论之后,还是没有能够真正理解,而且似乎完全被弄糊涂了。在他想来,既然“东西相反而不可相无”,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情势之下乃至于有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那么如何才可能达到正确的境地呢?哪些是该做的,而哪些是不该做的呢?

北海若的答问则清楚地延续了此前的论说。前面,北海若破除了所谓“贵贱”、“大小”、“是非”等简单的固执对峙,显示这些都是在“物”的层面上自我偏执而导致的分歧之见,并不合“道”。那么,就必得超越主体的自我偏执,提升自己的智慧及视境以了悟世界的本相,而世界的本相是变易自化的,大化之流行,无有一时一刻是停滞不动的,这是其一:既然世界的本相是变易不居的,那就不能执一己之偏见,而当顺乎其“自化”,确立合“道”的应物之方,这是其二。这两点,即是北海若在此番答问中阐说的两层主要意思;这在前面其实都已涉及,可以引申而得,只是这里做了更清楚的正面表达。


第八课天机与瀛上之乐

与《逍遥游》一样,至“无以人灭天”数句,《秋水》开篇以来逐步推展的论说到达了全篇的核心:以下的段落大致是进一步阐说这些中心观念。

夔怜……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夔”和“蛟”,是两种类型的动物,“夔是一足之兽,其形如鼓,足似人脚,而回踵向前也。《山海经》云:东海之内,有流波之山,其山有兽,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而行,声音如雷,名之曰夔。昔黄帝伐量尤,以菱皮冒鼓,声闻五百里也。蛇,百足虫也”(成玄英《庄子疏》)。“怜”,早先便有二解,或曰“爱尚之名”,或曰“哀憋也”,两者相较,似以前一解为胜,《方言》有“爱,宋、鲁之间日怜”的说法,而庄子据云乃宋人,故以“怜”为“爱”是很可理解的。

课程目录:

第1集 庄子之精读(一)

第2集 庄子之精读(二)

第3集 庄子之精读(三)

第4集 庄子之精读(四)

第5集 绪论(一)

第6集 绪论(二)

第7集 绪论(三)

第8集 绪论(四)

第9集 绪论(五)

第10集 绪论(六)

第11集 《逍遥游》(一)

第12集 《逍遥游》(二)

第13集 《逍遥游》(三)

第14集 《逍遥游》(四)

第15集 《逍遥游》(五)

第16集 《逍遥游》(六)

第17集 《逍遥游》(七)

第18集 《逍遥游》(八)

第19集 《逍遥游》(九)

第20集 《逍遥游》(十)

第21集 《逍遥游》(十一)

第22集 《逍遥游》(十二)

第23集 《秋水》(一)

第24集 《秋水》(二)

第25集 《秋水》(三)

第26集 《秋水》(四)

第27集 《秋水》(五)

第28集 《秋水》(六)

第29集 《秋水》(七)

第30集 《秋水》(八)

第31集 《秋水》(九)

第32集 《齐物论》(一)

第33集 《齐物论》(二)

第34集 《齐物论》(三)

第35集 《齐物论》(四)

第36集 《齐物论》(五)

第37集 《齐物论》(六)

第38集 《齐物论》(七)

第39集 《养生主》(一)

第40集 《养生主》(二)

第41集 《养生主》(三)

第42集 《养生主》(四)

第43集 《养生主》(五)

第44集 《养生主》(六)

第45集 《养生主》(七)

第46集 《养生主》(八)

第47集 《养生主》(九)

第48集 《养生主》(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