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高中物理步步高一轮复习逐题讲解课程目录,聚焦 力学(核心)、电场、电磁感应、原子核 等高考重点模块,以 “基础题型 + 专题强化” 的逻辑编排,适合一轮复习时夯实核心知识点、突破解题瓶颈。以下是模块化重点拆解、解题方法与复习策略,适配高考应试需求:

一、核心模块与重点题型详解

(一)力学模块(高考占比 40%+,基础核心)

力学是物理一轮复习的重中之重,课程覆盖运动学、受力分析、牛顿定律、动量、能量、天体运动等核心内容,题型兼具基础性和综合性。

章节 / 练习 核心考点 解题方法与逐题突破技巧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质点、参考系、位移 / 路程、速度 / 速率、加速度 选择题为主,重点区分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与标量(路程、速率);逐题注意 “平均速度” 与 “瞬时速度” 的计算,避免混淆概念。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速度公式、位移公式、速度 - 位移公式、平均速度公式 题型:选择题 + 计算题。逐题步骤:① 画运动过程图;② 标注已知量(v₀、v、a、t、x);③ 选对公式(如不含 t 用 v²-v₀²=2ax);④ 注意矢量方向(设正方向,负值表示反向)。

自由落体 / 竖直上抛运动 自由落体公式(v=gt、h=½gt²)、竖直上抛对称性 竖直上抛问题可分 “上升阶段(匀减速)” 和 “下落阶段(自由落体)”,或利用对称性简化计算(如上升时间 = 下落时间);逐题注意 “最高点速度为 0” 的临界条件。

运动学图像问题(专题) x-t 图像、v-t 图像的斜率、截距、面积意义 高频考点!逐题技巧:① x-t 图像斜率 = 速度,截距 = 初始位置;② v-t 图像斜率 = 加速度,面积 = 位移;③ 注意 “图像交点” 的物理意义(如相遇、速度相等)。

第二章 重力、弹力、摩擦力 弹力方向判断、摩擦力(静摩擦 / 滑动摩擦)大小计算 受力分析是基础!逐题步骤:① 确定研究对象;② 按 “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 顺序画受力图;③ 静摩擦力用 “平衡条件” 计算,滑动摩擦力 f=μN(N 是正压力,非重力)。

力的合成与分解 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定则、正交分解法 逐题优先用 “正交分解法”:建立 x-y 坐标系,将力分解到坐标轴上,利用∑Fₓ=0、∑Fᵧ=0 求解;注意 “力的分解要按实际效果”(如斜面上物体的重力分解为沿斜面向下和垂直斜面的分力)。

共点力的平衡 平衡条件(合外力为 0)、三力平衡(首尾相连构成三角形) 题型:选择题 + 计算题。逐题技巧:① 动态平衡用 “矢量三角形法”(画图分析力的变化);② 临界 / 极值问题找 “恰好接触”“恰好滑动” 的临界条件(如静摩擦达到最大值)。

滑块木板模型(专题) 摩擦力产生的相对运动 / 相对运动趋势、牛顿第二定律应用 综合题型!逐题步骤:① 判断滑块与木板间的摩擦力类型(静 / 滑动);② 分别对滑块和木板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F 合 = ma);③ 结合 “相对位移”“共速条件” 求解(共速后可能一起运动或继续相对滑动)。

第四章 抛体运动 平抛运动、斜抛运动(分解为水平和竖直方向) 核心是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vₓ=v₀、x=v₀t),竖直方向自由落体(vᵧ=gt、y=½gt²);逐题注意 “落点问题”(如落在斜面、地面)的几何关系(x、y 与斜面倾角的关系)。

第五章 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公式(F=GmM/r²)、星球表面重力等于万有引力(mg=GmM/R²) 题型:选择题 + 计算题。逐题技巧:① 星球表面重力加速度 g=GM/R²;② 卫星环绕速度 v=√(GM/r)、周期 T=2π√(r³/GM);③ 黄金代换式 GM=gR²(简化计算)。

卫星变轨 / 双星模型(专题) 变轨时的加速 / 减速、双星系统的周期与轨道半径关系 卫星变轨:近地点加速(离心运动)、远地点减速(近心运动);逐题注意 “变轨过程中机械能变化”(加速时机械能增加)。双星模型:两星角速度相同,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r₁+r₂=L(两星间距)。

第六章 功、功率、机车启动 功的计算(W=Fxcosθ)、功率(P=W/t=Fv)、机车启动两种模型 功的计算注意 θ 是力与位移的夹角(cos90°=0,力不做功);机车启动:① 恒定功率启动(P=Fv,v 增大→F 减小→a 减小,最终匀速);② 恒定加速度启动(a 恒定→F 恒定→P 增大,达到额定功率后按恒定功率启动)。

第七章 动量定理及应用 动量(p=mv)、动量定理(I=Δp=F 合 t) 题型:选择题 + 计算题。逐题技巧:① 动量是矢量,注意方向;② 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 恒力,可求 “平均力” 或 “冲量”;③ 多过程问题分阶段用动量定理,或对整个过程整体分析。

(二)电场模块(高考占比 15% 左右,难点集中)

电场模块侧重抽象概念和综合计算,课程聚焦电场力性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章节 / 练习 核心考点 解题方法与逐题突破技巧

第九章 静电场中力的性质 点电荷电场强度(E=kQ/r²)、电场线性质、电场力(F=qE) 选择题为主,逐题注意:① 电场线切线方向 = 场强方向,疏密表示场强大小;② 正电荷受力方向与场强同向,负电荷反向;③ 叠加问题用 “平行四边形定则” 求合场强。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 类平抛运动(水平匀速、竖直匀加速) 高频计算题!逐题步骤:① 分解运动:水平方向 x=v₀t,竖直方向 a=F/m=qE/m=qU/(md)(U 是加速电压,d 是极板间距);② 求偏转位移 y=½at²、偏转角 tanθ=vᵧ/v₀=at/v₀;③ 注意 “加速 + 偏转” 组合问题(先用电场力做功求进入偏转电场的速度 v₀)。

(三)电磁感应与动量结合(专题,高考压轴热点)

章节 / 练习 核心考点 解题方法与逐题突破技巧

动量观点在电磁感应中的应用 电磁感应中的安培力、动量定理、动量守恒 压轴综合题!逐题思路:① 安培力 F 安 = BIL=BLΔΦ/(RΔt)(ΔΦ 是磁通量变化);② 用动量定理 F 合 t=Δp,安培力的冲量 I 安 = BLq(q 是通过导体的电荷量,q=ΔΦ/R);③ 系统动量守恒条件(合外力为 0),适用于 “双棒模型” 等。

(四)原子核(高考占比 5% 左右,基础记忆为主)

章节 / 练习 核心考点 解题方法与逐题突破技巧

第十六章 原子核 原子核组成、衰变(α 衰变、β 衰变)、核能计算(质能方程 E=Δmc²) 选择题为主,逐题记忆:① α 衰变(质量数减 4、电荷数减 2)、β 衰变(质量数不变、电荷数加 1);② 核能计算先求质量亏损 Δm,再代入质能方程;③ 区分 “裂变”(重核分裂,如铀核裂变)和 “聚变”(轻核聚合,如氢核聚变成氦核)。

二、一轮复习逐题讲解课程使用策略

1. 先做后听,针对性突破

每节课前,先独立完成 “步步高” 对应练习的题目(无需限时,重点梳理思路);

带着错题和疑问听讲解,重点关注 “自己没想到的解题步骤”“公式选择逻辑”“易错点规避”,比如运动学图像题中,自己是否混淆了 x-t 和 v-t 图像的面积意义,听讲解时针对性标记。

2. 按模块归类,总结解题模板

力学模块:总结 “受力分析模板”“运动学公式选择模板”“平衡问题解题模板”“动量 / 能量综合题模板”(如碰撞问题优先用动量守恒,涉及做功用能量守恒);

电场模块:总结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分解模板”“电场强度叠加模板”;

逐题后标注题型(如 “匀变速直线运动计算题”“动态平衡选择题”),同类题目集中复盘,强化解题逻辑。

3. 重视错题溯源,弥补知识点漏洞

每道错题都要标注 “错误原因”:是概念混淆(如位移 vs 路程)、公式记错(如动量定理表达式)、受力分析遗漏(如忘记摩擦力),还是计算错误;

回归教材和一轮复习资料,补充对应知识点(如忘记 “黄金代换式”,就重新推导并记忆),避免同类错误重复出现。

4. 循序渐进,兼顾基础与综合

基础题型(如单一运动规律、简单受力分析):确保正确率 100%,掌握基本解题步骤;

专题强化题(如滑块木板、卫星变轨、电场偏转):重点突破 “临界条件”“过程分解”“模型迁移” 能力,逐题拆解多过程问题(如滑块木板先相对滑动,后共速运动);

压轴题(如动量 + 电磁感应):先掌握基础模型(如单棒切割磁感线),再逐步拓展到复杂模型(如双棒、含电阻电路)。

三、高考提分关键提醒

公式记忆要 “理解 + 应用”:不仅要记住公式,还要明确公式的适用条件(如牛顿第二定律适用于惯性系,动量守恒适用于合外力为 0 的系统),逐题中刻意训练 “已知条件→选对公式” 的逻辑;

规范解题步骤:计算题要分步骤书写(如 “解:① 对物体受力分析→② 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③ 代入数据计算→④ 得出结论”),标注关键公式和物理量,避免因步骤不完整丢分;

重视物理图像:高考中图像题占比高,逐题训练 “从图像中提取信息”(斜率、截距、面积)和 “根据物理规律画图像” 的能力,比如 v-t 图像的绘制的;

限时训练逐步推进:一轮后期(模块复习结束后),对综合题进行限时训练(如计算题 15 分钟 / 道),提升解题速度和准确率,适配高考节奏。


邮箱
huangbenjincv@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