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录

2025 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系统课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专为 2025 届高考考生打造的物理一轮复习系统课程,以 “教材同步 + 考点全覆盖 + 题型突破” 为核心,覆盖高考物理全部知识模块(力学、电磁学、热学)。课程遵循 “基础概念→公式应用→题型拆解→综合拓展” 的复习逻辑,每个知识点均配套典型例题与解题方法,既夯实一轮复习的基础要求,又提前渗透高考高频题型与解题技巧,帮助考生从 “知识记忆” 过渡到 “能力应用”,为二轮专题突破与三轮冲刺奠定坚实基础。

课程模块梳理(按高考知识体系 + 复习优先级分类)

一、力学基础模块(1-7 章)

核心目标:掌握力学核心概念与规律,构建力学知识框架,突破运动学、静力学、动力学、能量与动量等基础题型。

1. 直线运动(第 1 章)

  • 重点内容

    • 基础概念:质点、参考系的理想化模型;位移与路程、速度与速率、加速度的矢量性辨析;

    • 规律应用: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基本公式、推论公式);初速度为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例法(1:3:5…、1:√2-1:√3-√2…);

    • 特殊问题:刹车问题(判断停止时间,避免时间 “超量程”)、多过程运动(分段分析受力与运动状态)、最短时间问题(极值思维)、自由落体 / 竖直上抛运动(对称性应用);

    • 图像分析:v-t 图像(斜率表加速度、面积表位移)、x-t 图像(斜率表速度);

    • 综合题型:追及相遇问题(临界条件: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 / 最小,位移关系满足追上条件)。

  • 复习价值:直线运动是力学基础,高考中多以选择题、实验题(如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形式出现,占比约 8%,需熟练掌握公式与图像法。

2. 相互作用(第 2 章)

  • 重点内容

    • 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定则,正交分解法的应用;

    • 常见力:重力(竖直向下,与质量成正比)、弹力(胡克定律 \( F=kx \),弹力方向判断)、摩擦力(静摩擦力 “按需分配”,滑动摩擦力 \( f=μN \));

    • 特殊问题:摩擦力突变(静→滑、有→无,临界条件为弹力或相对运动趋势变化)、绳 / 杆模型(绳的弹力沿绳,杆的弹力可沿杆或不沿杆);

    • 平衡问题:静态平衡(合力为零,正交分解列方程)、动态平衡(矢量三角形法、图解法,分析力的变化趋势);

    • 核心能力:受力分析步骤(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避免漏力 / 多力)。

  • 复习价值:相互作用是动力学的 “桥梁”,高考中渗透在所有力学大题中,单独考查多为选择题,需重点掌握受力分析方法。

3. 牛顿运动定律(第 3 章)

  • 重点内容

    • 定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辨析);

    •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正交分解法(建立坐标系,将力与加速度分解到坐标轴)、瞬时性问题(弹簧弹力不突变,绳 / 杆弹力可突变);

    • 动力学问题:两类基本问题(已知力求运动、已知运动求力)、超重 / 失重(加速度向上超重、向下失重,与速度方向无关);

    • 模型应用:光滑斜面(加速度 \( a=gsinθ \))、等时圆模型(从圆周上各点滑到最低点时间相等);

    • 连接体问题:整体法与隔离法(非平衡状态用整体法求加速度,隔离法求内力)、内力公式(多物体系统中内力与外力的关系);

    • 临界问题:传送带模型(摩擦力方向判断,匀速 / 加速 / 减速传送带的运动分析)、板块模型(临界条件为两物体加速度相等,判断是否相对滑动)。

  • 复习价值: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核心,高考中多以计算题形式出现(如板块、传送带问题),占比约 12%,需熟练掌握模型解题技巧。

4. 曲线运动(第 4 章)

  • 重点内容

    • 基础规律:曲线运动的条件(合力与速度不共线)、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效替代,独立性原理);

    • 典型运动:小船渡河(最短时间:船头垂直河岸;最短位移:船头偏向上游,使合速度垂直河岸)、关联速度(沿绳 / 杆方向速度分量相等,分解速度找关系);

    • 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匀速(\( x=v_0t \))与竖直自由落体(\( y=\frac{1}{2}gt^2 \)),特殊场景(平抛与斜面、平抛与圆弧、多体平抛);

    • 斜抛运动:分解为水平匀速与竖直上抛,类抛体运动(加速度恒定的曲线运动,如电场中的类平抛);

    • 临界问题:平抛中的落点临界(是否落在斜面 / 圆弧上,判断临界速度)。

  • 复习价值:曲线运动是高考高频考点,多以选择题、计算题(结合电场 / 磁场)形式出现,占比约 10%,需掌握运动分解思想。

5. 圆周运动与万有引力(第 5-6 章)

  • 重点内容

    • 圆周运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关系(\( v=ωr \),\( T=2Ï€/ω \)),向心力公式(\( F_n=mv²/r=mω²r \)),受力分析(找向心力来源,如绳子拉力、万有引力);

    • 场景应用:水平圆周运动(圆锥摆、转盘问题,向心力由静摩擦力或拉力提供)、竖直圆周运动(临界条件:最高点重力提供向心力,\( v≥\sqrt{gr} \));

    • 万有引力:开普勒三定律(行星运动规律)、万有引力定律(\( F=G\frac{Mm}{r²} \)),引力与重力的关系(两极重力等于引力,赤道重力小于引力);

    • 天体运动:环绕卫星参量(\( v=\sqrt{GM/r} \),\( ω=\sqrt{GM/r³} \),\( T=2Ï€\sqrt{r³/GM} \)),近地卫星 / 同步卫星(同步卫星周期 24h,轨道固定);

    • 特殊问题:卫星发射与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 7.9km/s,第二 11.2km/s,第三 16.7km/s)、中心天体质量与密度计算(\( M=4π²r³/GT² \),\( ρ=3Ï€r³/GT²R³ \))、卫星变轨(近心运动 / 离心运动,速度变化)、多星系统(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角速度相等)。

  • 复习价值:圆周运动与万有引力是高考必考点,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偶尔结合计算题,占比约 8%,需熟练掌握公式与天体模型。

6. 机械能(第 7 章)

  • 重点内容

    • 功与功率:功的定义(\( W=Fxcosθ \)),求功方法(定义法、动能定理法、功率法、图像法等),功率计算(平均功率 \( P=W/t \),瞬时功率 \( P=Fvcosθ \)),机车启动(恒定功率启动、恒定加速度启动,分析速度与加速度变化);

    • 能量规律:动能定理(合外力做功等于动能变化,\( W_合=ΔE_k \))、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有重力 / 弹力做功,机械能守恒)、功能关系(重力做功对应重力势能变化,弹力做功对应弹性势能变化,其他力做功对应机械能变化)、能量守恒定律(总能量守恒,分析能量转化方向);

    • 特殊问题:绳 / 链类问题(重心变化计算重力势能,避免漏算部分质量的势能)、单物体多过程问题(分段用动能定理,避免复杂受力分析)、多物体连接类问题(系统机械能守恒,分析内力做功是否为零);

    • 图像分析:机械能相关图像(E-k 图像、E-x 图像,斜率表力)。

  • 复习价值:机械能是力学综合核心,高考中多以计算题形式出现(结合牛顿定律、动量),占比约 15%,需掌握能量转化与守恒思想。

7. 动量(第 8-9 章)

  • 重点内容

    • 动量基础:动量(\( p=mv \))、冲量(\( I=Ft \))、动量定理(合冲量等于动量变化,\( I_合=Δp \)),特殊应用(粒子流 / 流体类问题,取微元用动量定理);

    • 动量守恒:动量守恒定律(系统合外力为零,动量守恒),适用场景(碰撞、爆炸、绳拉直 / 绷断,内力远大于外力);

    • 碰撞模型:弹性碰撞(动量守恒、动能守恒)、非弹性碰撞(动量守恒、动能不守恒)、完全非弹性碰撞(动量守恒、动能损失最大,共速);

    • 特殊模型:单方向动量守恒(系统在某一方向合外力为零,该方向动量守恒)、人船模型(动量守恒,位移与质量成反比);

    • 综合应用:功能与动量综合(分析碰撞过程中的能量损失,结合动能定理)、板块 / 传送带 / 子弹木块模型(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结合,计算相对位移与热量)、弹簧模型(弹簧弹力为内力,动量守恒,弹性势能变化对应动能变化)。

  • 复习价值:动量是高考力学综合难点,多以计算题形式出现,占比约 12%,需掌握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结合应用。

二、实验模块(第 10 章)

核心目标:掌握高考物理力学实验的原理、步骤、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突破实验题得分瓶颈。
  • 重点实验

    • 基础操作: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游标卡尺读主尺 + 游标尺,螺旋测微器读固定刻度 + 可动刻度,注意估读);

    • 力学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逐差法求加速度,v-t 图像找瞬时速度)、探究平抛运动(描点法画轨迹,计算初速度)、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的关系(胡克定律验证,画 F-x 图像找劲度系数)、研究两个互成角度力的合成规律(等效替代法,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控制变量法,画 a-F、a-1/m 图像)、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橡皮筋做功,用打点计时器测末速度)、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重锤自由落体,验证 \( mgh=Δ\frac{1}{2}mv² \),无需测质量)、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碰撞实验,用平抛运动规律替代速度测量)、动摩擦因数的测定(平衡摩擦力法、斜面法);

  • 复习价值:实验题是高考必考题,力学实验占实验题分值的 60% 以上,需重点掌握 “原理→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的解题逻辑。

三、电磁学模块(11-16 章)

核心目标:掌握电磁学核心概念与规律,突破电场、电路、磁场、电磁感应与交流电等题型,构建电磁学知识框架。

1. 电场(第 11 章)

  • 重点内容

    • 电场基础:元电荷、点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 F=k\frac{q_1q_2}{r²} \),适用点电荷);电场强度(\( E=F/q \),矢量,叠加原理);

    • 电场性质:电势能(\( E_p=qφ \))、电势(\( φ=E_p/q \),标量,叠加原理)、电势差(\( U_{AB}=φ_A-φ_B=W_{AB}/q \));

    • 特殊方法:对称法、填补法、微元法(计算不规则电场的场强或电势);

    • 典型问题:轨迹类题型(根据轨迹弯曲方向判断电场力方向,结合动能定理分析速度变化)、U=Ed 的应用(匀强电场,d 为沿电场方向的距离)、静电平衡(导体内部场强为零,电荷分布在表面)、电容器动态分析(电容决定式 \( C=εS/(4Ï€kd) \),结合 \( C=Q/U \) 分析 Q、U、E 变化);

    • 带电粒子运动:匀强电场中的直线运动(加速 / 减速,动能定理或牛顿定律)、偏转(类平抛,分解为水平匀速与竖直匀加速)、复合场中的曲线运动(电场力与重力的合成,分析运动轨迹)。

  • 复习价值:电场是电磁学基础,高考中多以选择题、计算题(结合磁场)形式出现,占比约 10%,需掌握电场力与电场能的分析方法。

2. 电路(第 12-13 章)

  • 重点内容

    • 电路基础:电流定义(\( I=q/t \))与微观表达(\( I=nqSv \));欧姆定律(\( I=U/R \),适用纯电阻电路)、电阻定律(\( R=ρL/S \))、焦耳定律(\( Q=I²Rt \));

    • 电路分析: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关系,等效电阻计算)、电动势与闭合回路欧姆定律(\( I=E/(R+r) \),路端电压 \( U=E-Ir \))、电桥类问题(平衡条件:对臂电阻乘积相等,不平衡用基尔霍夫定律);

    • 动态电路:闭合电路的动态分析(串反并同法,判断电阻变化对电流、电压的影响)、闭合电路的功率及效率(电源输出功率最大值 \( P_{max}=E²/(4r) \),效率 \( η=R/(R+r)×100\% \))、非纯电阻电路(区分电功与电热,\( W=UIt \),\( Q=I²Rt \),\( W>Q \));

    • 实验与测量:电表原理及改装(电流表并联分流电阻,电压表串联分压电阻)、测电阻方法(替代法、半偏法、比较法、电桥法、伏安法,伏安法需选内外接与分压限流)、多用电表(欧姆档调零、量程选择)、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伏安法、安阻法、伏阻法,画 U-I 图像找 E 和 r)。

  • 复习价值:电路是高考电磁学基础,多以选择题、实验题形式出现,占比约 8%,需熟练掌握电路分析与实验操作。

3. 磁场(第 14 章)

  • 重点内容

    • 磁场基础:磁场基本概念(磁感应强度 \( B \),矢量)、安培定则(判断电流的磁场方向)、磁场叠加(矢量叠加原理);

    • 磁场力:安培力(\( F=BILsinθ \),左手定则判断方向)、洛伦兹力(\( F=qvBsinθ \),左手定则判断方向,不做功);

    • 安培力应用:安培力相关的力学问题(平衡、加速,结合牛顿定律);

    • 洛伦兹力应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向心力由洛伦兹力提供,\( qvB=mv²/r \),轨道半径 \( r=mv/(qB) \),周期 \( T=2Ï€m/(qB) \));

    • 磁场边界:直线边界(粒子进出磁场的对称性)、平行边界(临界条件为粒子与边界相切)、角边界(轨迹圆心在角平分线上)、圆形磁场(径向入射,径向出射);

    • 特殊模型:磁聚焦与磁发散(平行粒子束经圆形磁场后汇聚 / 发散于一点)、速度选择器(电场力与洛伦兹力平衡,\( v=E/B \))、质谱仪(测量粒子比荷)、回旋加速器(加速粒子的最大速度由 D 形盒半径决定)、霍尔效应(霍尔电压 \( U_H=BI/(nq d) \));

    • 临界问题:平移圆、放缩圆、旋转圆(分析粒子轨迹的临界情况,找边界条件)、拼接场(“磁场 + 磁场”“电场 + 磁场”,分段分析运动)。

  • 复习价值:磁场是高考电磁学核心,多以选择题、计算题形式出现,占比约 12%,需掌握粒子圆周运动的轨迹分析方法。

4. 电磁感应与


邮箱
huangbenjincv@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