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最新(脱口秀)讲座视频

  • 名称:罗辑思维最新(脱口秀)讲座
  • 分类:名家讲坛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13/7/28 20:49:28
 罗辑思维 — 2013年罗振宇在优酷、微信力推的自媒体脱口秀,非常不错的思维,人力耳目一新;
“在知识中寻找见识!”——《罗辑思维》是罗振宇的个人网络视频脱口秀,罗胖读书,讲给你听,这里聚合的不仅是精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我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
戴维的发现
戴维的发现 张金明 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去世前,有一位前去探望的朋友问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发现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我最伟大的发现是法拉第。” 是的,是戴维发现了法拉第。不过,这个“发现”的过程颇耐人寻味。 法拉第在伦敦书商里波先生的铺子里做学徒,他的工作是按照钟点把客人向书店租借的报纸按时送到他们的住所。这...... 
戴维的发现
张金明
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去世前,有一位前去探望的朋友问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发现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我最伟大的发现是法拉第。”
是的,是戴维发现了法拉第。不过,这个“发现”的过程颇耐人寻味。
法拉第在伦敦书商里波先生的铺子里做学徒,他的工作是按照钟点把客人向书店租借的报纸按时送到他们的住所。这个书店也兼做一些书籍装订的业务,法拉第送报之余,就悄悄地观察店里的师傅摆弄那些铜尺、胶水、裁纸刀、纸面、布面,他很快就学会了书籍装订技术,手艺还超过了店里的老师傅。
于是,店里的许多工作里波先生总喜欢让他去做。在里波先生不反对的情况下,他借机读了《化学漫谈》、《大英百科全书》,并因此爱上了“自然哲学”。
也是在里波先生的同意下,他利用空余时间去听了学者塔特姆的讲演。他一共听了十几次,每次听完回来,都认真地把听课笔记誊抄清楚装订起来。后来,他把自己装订的《塔特姆自然哲学讲演录》送给里波时,被到店里联系事务的英国皇家学院的当斯发现,他看到了法拉第对科学的热爱,就把四张到皇家学院听课的入场券给了他。
而当时,正逢化学家戴维在皇家学院搞讲座。戴维的四次讲演加在一起才四个多小时,而法拉第的笔记却整理成了380多页。戴维讲过的内容,他全记了,没有讲到的内容,他也做了相关的补充,并配了精美的插图。他把它装订成了《亨·戴维爵士讲演录》。
后来,法拉第把《讲演录》寄给了戴维,并在附信上说明了自己的境况,而且表达了自己对皇家学院的向往、对科学的热爱。
戴维看到《讲演录》,他从法拉第记录、整理、誊抄、装订的技术看到了法拉第那有条不紊、严密细致的做事风格,戴维知道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就是这种东西。
于是戴维接见了法拉第,并向皇家学院举荐了他。
是的,是戴维发现了法拉第。
罗胖曰:
这是一个矮穷矬逆袭的故事。
和法拉第一样,所有的矮穷矬都有一个弱项: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专业训练。
比如,法拉第最早提出光也是一种的电磁波,但由于其数学计算能力的薄弱,一直没有证明。直到后来他的朋友——麦克斯韦才初步验证。
 
17世纪的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常因不利生产而遭人诟病。我们保持注意力的时间不断萎缩,测试成绩不断下滑,全是因为这些转移大众注意力的“武器”惹的祸。
 
可此类担忧古已有之。17世纪晚期,英格兰也对另一种新型传媒共享环境表现出了十分类似的担忧,它的诱惑似乎正在让年轻人逐渐丧失专注自己学业和工作的能力,这个地方就是咖啡馆。而咖啡馆就是当时的社交网站。
英格兰第一家咖啡馆在17世纪50年代营业于牛津,之后数年间,数百家类似的店家如雨后春笋般在伦敦以及其他城市开业。人们到咖啡馆并不仅仅是为了喝咖啡,还是为了阅读、讨论最新出版的小册子、小报,还有就是打听小道消息。有些咖啡馆会专门对某些话题举行讨论,如科学、政治、文学、航运。客人们一家一家地换,跟着信息他们一圈一圈地传。
咖啡馆内的谈话无所不包,从咖啡到啤酒,从医学到罗马史,再到新型武器等。在咖啡馆内,社会差异是看不出来的。顾客不仅出入畅通无阻,而且咖啡馆也鼓励他们与各行各业的搭讪谈天。如诗人萨缪尔·巴特勒所讲:绅士、商人、地主、无赖混在一起,不分彼此。
 
不是每个人都赞同此事,批评之声认为咖啡馆让人好逸恶劳。类似警告最早是在1677年,出自Anthony Wood这位牛津学者之口——扎实、严谨的学风为何会衰败,为什么没什么或者根本没有人愿意念大学?”他如是问道,“答案就是:咖啡馆,人们在那里虚度光阴。”
 
同时,剑桥的一位律师Roger North哀叹,“一个新鲜物,让光阴如此被虚度。因为哪个满脑子全是咖啡馆嘈杂景象的人会专心务本呢”?1673出版的小册子《解密英格兰大忧患》则称,这些地方“不知毁了多少稳重严肃、前程似锦的青年绅士、商人。”
 
这些担忧的共同原因是——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新型传媒共享平台给年轻人带来了特别的危险。
 
但是咖啡馆为生产、教育、创新带来实际的影响,它并非实业的敌人,实际上由于其推动人与理念融合的方式,咖啡馆成了创新的熔炉。皇家学会的成员们常常会到咖啡馆延续他们的讨论。科学工作者们常常会在咖啡馆指导实验、讲授课程,由于入门费仅收一便士(也就是一杯咖啡价钱),咖啡馆有时候会被称为“便士大学”。正是几位互为同事的科学家在咖啡馆引起的争论,促使牛顿撰写了近代科学的奠基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咖啡馆也是为世界商业提供创新的平台。商人把咖啡馆当成结交新伙伴、产生新模式的会议室。伦敦有家名叫Jonathan’s的咖啡馆,商人会专挑某张桌谈生意,然后再去伦敦证券交易所。Edward Lloyd的咖啡馆是知名船长、船主、商人集会地,后来成为了保险界著名的Lloyd公司。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代表作《国富论》的诸多章节就是在不列颠咖啡馆撰写的,那里是有名的苏格兰知识分子集会地,亚当·斯密就是在那群人中传阅本书稿,请他们讨论。
 
毫无疑问,有的时间的确是在咖啡馆浪费掉。但是瑕不掩瑜,咖啡馆提供了一种生气勃勃的社会以及知性环境,这种环境产生出的创新机制塑造了现代世界。所以咖啡馆依旧保留具有合作以及社交功能的饮品,绝非巧合。
 
现在咖啡馆的精神已经在社交媒体平台中获得重生。它们也是对所有访问者敞开门户,让来自各行各业的人相识、辩论,和朋友、陌生人分享资讯,建立新联系,产生新思想。这样的对话或许完全可视的,无法听到,但是它们改变现实世界的潜力巨大。
 
尽管有的老板把在工作的时候使用社交网络嘲笑成“社交不工作”,但是更多富有远见的公司正在向社交网络企业“投怀送抱”,以求促进合作——而后者本质上就是不同版本的Facebook——并发现未被赏识的天才,了解自己雇员间传播的消息,减免邮件的使用。McKinsey & Company这家咨询公司在2012年发布的研究显示,在公司内部使用社交网络能够将“知识工人”的效率提高20%~25%。
 
新技术刚出现的时候总要有段调整期。在这个过渡阶段,科技常常会因为打乱现有行事方式而遭受批评。但是咖啡馆给我们的经验则是,当下对社交网络危害的恐惧是杞人忧天。
 
我们可以吐槽新技术引发的问题,但却能够在历史中学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