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启蒙:《论语》解读-首都师范大学

  • 名称:论语启蒙:《论语》解读-首
  • 分类:文化历史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23/7/29 22:53:45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它被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核心经典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论语》的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其中包括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强调人际关系、道德教育、政治治理等方面的重要观点。 

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属中国传统经典导读课程,通过对传统经典文献《论语》原文的讲读,使学生初步获得对经典原貌的认识,把握它的精神意藴及思想内涵,并在学习过程中,具体掌握经典的阐释历史及其方法特征,动态把握孔子的学说、思想方法及其在后世的衍变与影响,完整准确地认识其人格魅力,从而为准确、完整地读懂、读通《论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论语〉导读》作为一门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任选课,主要的目的是:

1.为了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们对于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兴趣,为他们日后能够自主地进行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2.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为他们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通过该门课程,让同学们具备一定的历史感,让他们学会在历史的时空中来看待人生和社会问题,从而拓展他们的生命空间,让他们变得更深刻、更理性、更冷静。总之,我们希望借助于该课程,帮助学生们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公民。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 学而篇

  “学而”篇可分为十六章,包括孔子语录9章,有子3章,曾子2章,子夏、子贡各1章,内容涉及学习、为人和修养道德等方面,也有一些政论的语录。读此篇即可初步了解孔子作为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多重身份。

第二篇 为政篇

   本篇分为二十四章,全部是孔子的语录。提及的人则有鲁国国君、鲁国大夫、孔子弟子等,据此可以了解孔子为众人师表的情况。

第三篇 八侑篇

   本篇分为二十六章,其中二十五章是孔子的语录,一章是仪封人对孔子的评价。本篇各章内容多与礼、乐有关,比较集中的反映了孔子的礼乐思想。

第四篇 里仁篇

   本篇分为二十六章,包括孔子的语录二十五章,子游1章。本篇各章大多论及道德修养的问题,包括仁、义、利、礼、孝、言、行、事君、交友等内容。

第五篇 公冶长篇

   本篇分二十八章,内容以评论人物为主。

第六篇 雍也篇

   本篇分为三十章,内容较为庞杂,涉及政治、伦理、哲学、人性、人才等方面。

第七篇 述而篇

本篇分为三十八章。

第八篇 泰伯篇

   本篇分为二十一章。

第九篇 子罕篇

   本篇分为三十一章,以论学的内容为多。

第十篇 乡党篇

   本篇分为二十七章,内容是孔子践履礼仪的情况,从中可略见古礼概貌。

第十一篇 先进篇

   本篇分为二十四章,以孔子评论自己学生的内容为主。

第十二篇 颜渊篇

   本篇分为二十四章。

第十三篇 子路篇

   本篇分为三十章,以论证的内容为主。

第十四篇 宪问篇

   本篇分为四十四章,以评论人物的内容为主,论及诸人的道德水平、政治才能、性格特点、举止行为、成就贡献等方面。

第十五篇 卫灵公篇

   本篇分为四十二章,内容以论道德修养的居多。

第十六篇 季氏篇

   本篇分为十四章,多数章节记孔子语录时称“孔子曰”,与此书其他的篇章记作“子曰”的体例不合,由此可知本篇内容多非孔子弟子所记。尽管如此,本篇的史料价值仍然很高。

第十七篇 阳货篇

   本篇分为二十六章,兼有“子曰”和“孔子曰”的章节,而以称“子曰”的居多,内容比较庞杂。

第十八篇 微子篇

   本篇分为十一章,内容以反映孔子的处世态度为主,而且大多是通过与隐士思想行为的对比来表现的。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课程目录
[1.1.1]--第一节正面的孔子:世之木铎与万代师表
[1.1.2]--第二节负面的孔子:不仁、不忠、不义、不可、不智、不一
[1.1.3]--第三节迷失的仁学:充满争议的仁学思想
[1.1.4]--第四节《论语》的法典化解读:大变动中感悟孔子仁学
[1.2.1]--第一节礼崩乐坏的大变动时代孔子的生活的春秋时代
[1.2.2]--第二节家道中落与创立私学探索大变动社会的生存智慧
[1.2.3]--第三节孔子出仕与周游列国大变动社会生存智慧的应用
[1.2.4]--第四节列国困顿与成就仁学先难后获与仁学思想的成熟
[2.1.1]--第一节仁的疑惑不可言说的言说
[2.1.2]--第二节亦仁而已何必同令人疑惑的仁的不同表述
[2.1.3]--第三节简单版的仁孝悌乃仁之本
[2.1.4]--第四节欲仁得仁简单版本仁的实现路径
[3.1.1]--4.1未见好仁学恶不仁者:仁学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3.1.2]--4.2不忧不惧:仁者的属性
[3.1.3]--4.3仁学无关圣与仁:关乎五美四恶
[3.1.4]--4.4仁学实现的诸要素:行动的智慧与策略
[4.1.1]--5.1仁与其他品格的关系
[4.1.2]--5.2实践仁者的属性
[4.1.3]--5.3从小人到大人的仁学人格
[4.1.4]--5.4仁的功效与特质
[5.1.1]--第1节仁的否定表述:如果没有仁会如何
[5.1.2]--第2节从小人到大人:仁学人格的层次性
[5.1.3]--第3节什么是不仁:不仁是人之常态
[5.1.4]--第4节君子有不仁者:仁与不仁,不好判断
[6.1.1]--第一节仁者与不仁者最重要的区别
[6.1.2]--第二节仁的不可知: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6.1.3]--第三节子罕言者三:真理的不可言说
[6.1.4]--第四节仲弓的故事:仁是内在人格的塑造
[7.1.1]--第一节管仲悖论仁学的权变的难题
[7.1.2]--第二节伯夷、叔齐难题仁学的难题
[7.1.3]--第三节历史上的仁者权变之仁
[7.1.4]--第四节永恒与权变大变动社会的仁者之道
[9.1.1]--第一节能近取譬谓仁之方
[9.1.2]--第二节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9.1.3]--第三节樊迟之问
[9.1.4]--第四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0.1.1]--第一节内在人格很小的人:小人的10项标准
[10.1.2]--第二讲小知而不可大受:内在小人格的10大表现
[10.1.3]--第三节君子不器:君子的标准
[10.1.4]--第四讲君子的权变:君子权变的标准
[12.1.1]--11.1仁学总结:变动社会的生存、发展之道
[12.1.2]--11.2仁学真谛:窄路中的生存与美德
[12.1.3]--11.3分歧缘起变动社会中德性的危机
[12.1.4]--11.4权变之义:德的权变与义的分歧
[13.1.1]--第1节《学而篇第一》:后天之“学”改变命运
[13.1.2]--第2节好学:内在人格的完善的基础
[13.1.3]--第3节德、礼、义:好学及权变的方法
[13.1.4]--第4节立于变动社会中的奥秘:《学而》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