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1_1.1“四书”的形成(一)
- P2_1.2 “四书”的形成(二)
- P3_1.3 《中庸》与四书
- P4_1.4 什么是中庸?(一)
- P5_1.5 什么是中庸?(二)
- P6_2.1 天命之谓性(一)
- P7_2.2 天命之谓性(二)
- P8_2.3 天命之谓性(三)
- P9_2.4 率性之谓道
- P10_2.5 修道之谓教
- P11_2.6 道的阐释
- P12_2.7 慎独之道
- P13_2.8 天命与人性
- P14_2.9 未发与已发(一)
- P15_2.10 未发与已发(二)
- P16_2.11 未发与已发(三)
- P17_2.12 中和之道
- P18_2.13 中庸之难
- P19_3.1 中庸的榜样
- P20_3.2 中庸的坚守
- P21_3.3 中庸之难——颜回
- P22_3.4 中庸之难——子路
- P23_3.5 中庸与固执
- P24_4.1 君子之道费而隐(一)
- P25_4.2 君子之道费而隐(二)
- P26_4.3 君子之道费而隐(三)
- P27_4.4 忠恕之道
- P28_4.5 君子言行
- P29_4.6 性命之道
- P30_5.1 射礼之义
- P31_5.2 何谓鬼神
- P32_5.3 何谓体物
- P33_5.4 大德必受命
- P34_5.5 天命与周礼
- P35_6.1 天命与命
- P36_6.2 以礼为孝
- P37_6.3 天地人之礼
- P38_6.4 修身为本
- P39_6.5 礼统仁义
- P40_7.1 修齐治平
- P41_7.2 九经常道
- P42_7.3 九经之利
- P43_7.4 九经之法(一)
- P44_7.5 九经之法(二)
- P45_7.6 豫则立
- P46_8.1 反身归诚
- P47_8.2 “诚”的阐释
- P48_8.3 “诚”的来源
- P49_8.4 《大学》“诚意”
- P50_8.5 以诚为本
- P51_8.6 诚之之法(一)
- P52_8.7 诚之之法(二)
- P53_8.8 诚明之辩
- P54_8.9 参赞天地
- P55_8.10 改造世界
- P56_8.11 至诚感通
- P57_8.12 不诚无物(一)
- P58_8.13 不诚无物(二)
- P59_8.14 天地三境界
- P60_8.15 至诚广大
- P61_8.16 至诚不息
- P62_8.17 圣人法天
- P63_8.18 中庸之要
- P64_8.19 出处去就
- P65_8.20 尊古重礼
- P66_9.1 从周之道
- P67_9.2 依乎天人
- P68_9.3 君子之名
- P69_9.4 仲尼之道
- P70_9.5 圣人配天
- P71_9.6 至诚化育
- P72_9.7 入德之道
- P73_9.8 至诚感通
课程介绍
《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中庸》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本课程是北京师范大学孟琢老师所授“四书”精读系列课程的完结篇章,课程将从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和具体内容等多个方面出发,剖析“天人合一”、“慎独”等独特思想精髓,带领大家领会中华先贤经典的魅力。
主题思想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