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录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
11、19世纪以前,心理学属于哲学范畴。19世纪中叶,独立学科。 12、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冯特用内省法研究了感觉、知觉、注意、 等心理现象,提出了统觉学说。 学派纷争
13、构造心理学创始人冯特、铁钦纳只问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组成,不问意识内容的来源、意义和作用。内省实验,太主观。 14、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15行为主义,华生,机械还原论S-R,刺激和反应。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环境决定论
16、格式塔心理学,德国魏特海默、克勒、科夫卡,主张从整体研究心理现象,完形心理学。 17、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人的心理包含意识和无意识。人的心理结构:自我、本我、超我。 当代取向 18、人本主义20世纪50-60年代罗杰斯、马斯洛认为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19认知心理学:把人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20、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包括脑与行为的演化;脑的解剖与发展及其和行为的关系;认知、运动控制、动机行为、情绪和精神障碍等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神经过程和神经机制。新动力!
21、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6、神经中枢: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中枢神经包括脊髓和脑,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
7、脑干包括延脑(延髓)、桥脑和中脑三部分,是脑的最古老部位,也是维持生命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延脑紧接脊髓,是上下行神经纤维的通道,延脑中还有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 在整个脑干上分布着一个灰色的、像渔网一样的组织,叫脑干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8、间脑,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组成。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以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重要的神经中枢,它调节着内脏系统的活动;底丘脑调节肌张力,是运动能够正常进行。
9、小脑位于延脑和桥脑的后方,保持身体平衡,调解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10大脑半球的外侧面以外侧裂、中央沟等为界限分为四个叶。 额叶-外侧裂以上、中央沟之前,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
顶叶-中央沟之后、顶枕沟之前。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
枕叶-顶枕沟之后,视觉功能。 颞叶-外侧裂之下,听觉功能。 11、1860年法国布洛卡证明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 12、20世纪60年代美国罗杰·斯佩里做了“脑割裂“实验,证明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功能占优势。
13、视觉的适宜刺激380-780纳米的电磁波。锥体细胞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觉器官,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是明视觉。杆体细胞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是暗视觉。 14、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性的特性。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比例,反比。彩虹饱和度100%。 15、听觉16-20000赫兹叫声波,外耳道的自然共振频率在3000左右,加上中耳机械传导的特点,人对1000-3000声音最敏感。 16、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频率、振幅、波形。 1、舌尖-甜,舌边前部-咸,舌边后部-酸,舌根-苦。
2、知觉基本特性:○1整体性。○
2选择性○
3恒常性○4理解性。 3、(格式塔的知觉组织原则:对象-背景是最基本原则。分组原则:整体性原则、连续性原则、相似性原则、接近性原则) 4、知觉的种类:
A空间知觉○1大小知觉; ○2形状知觉;○3方位知觉;○4距离知觉
知觉的线索:a肌肉运动线索;b单眼线索;c双眼线索。 记忆
4遗忘规律:艾宾浩斯用节省法(重学法)-保持曲线:先快后慢 5表象特征:直观形象性;人们积累感性知识的一种形式;片面不稳定性;可操作性;概括性;感知象思维过度的桥梁。
7、瞬时记忆:鲜明的形象性;容量大(9-20比特)保持时间短:斯波林实验9个以上单词、图像记忆保持0.25-1秒、声象记忆可超过1秒不长于4秒;当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时,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了。 8、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容量5-9,即记忆广度;语言文字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而非形象;非语言文字主要是形象记忆,视觉记忆的形象占更重要地位;少量的语义记忆。信息是正在加工的因而是可以意识到的;经过复述,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9、长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特点:种类、数量无限;语义编码+形象编码;不是有意回忆不会意识到;遗忘或为自然衰
退或为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开头记得好(首因、首位)、末尾记得好(近因、新近)。 思维、言语及想象
1、思维操作的基本形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2、运动性言语中枢(法国布洛卡),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表达性失语症。 听觉性言语中枢(德国威尔尼克)顶叶、枕叶、颞叶交会处的颞上回,接受性失语。
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顶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主管阅读,损伤患者能看到字词,不能理解含义,失读症。
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主管书写功能。损伤患者,其他运动机能正常,不能写字、绘画。失写症。 3、兴趣的品质有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效能。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情绪、情感和意志 1、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美·詹姆斯-兰格情绪外周理论: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 3、美·坎农-巴德情绪丘脑理论,忽视外因的变化和大脑皮层对情绪的作用。
4、美·沙赫特情绪认知理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5、汤姆金斯和伊扎德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情绪是一种独特的心理过程,在人的生理活动中发挥着动机性和适应性的功能。 6、变化维度:动力性/激动度/强度/紧张度。
8、意志○1准备阶段(勒温)双趋
势/双避式/趋避式/双重趋避式○
2执行决定阶段。 9、意志品质○
1自觉性-受暗示性和武断从事○
2果断性-优柔寡断和鲁莽草率○
3坚韧性-虎头蛇尾和执拗○
4自制性-怯懦和任性。 能力和人格
1、能力结构理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S和G;赛斯顿的群因素理论7种因素:词的理解、词的流畅性、计数、记忆、推理、空间知觉、知觉速度;
2、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三维量表:操作方式、操作内容、操作产品。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0.35-0.65 3、气质有:体液说/体型说/血型说/激素说。巴普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基本过程即兴奋和抑制,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兴奋性:强、不平衡/活泼型:强、平衡、灵活/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抑制型:弱。 4、专栏: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也是心理活动;第一信号系统(具体事物)人和动物共有。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和词)是人特有的。 5、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
构理论/荣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奥尔波特(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卡特尔(共同、特别和表面、根源16PF)、艾森克的人格五因素模型(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认真性C)。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
1、1908美罗斯《社会心理学》英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标志独立学科诞生;1924美F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学科成为科学。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2、勒温B=f(P,E)E物理、心理环境、B行为、P个体。
3、社会心理学范围四个层面:个体、人际、群体、社会。
3、简史:德 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
的历史”。○
1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至19世纪上半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
会行为,“人性”争论○
2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会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达尔文的进化论/德国的民族心理学/英国麦独孤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精神分析○
3实证分析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今,先驱-美国特里普利特;奠基人-F.奥尔波特;20世纪30-40学者瑟斯顿、李科特、谢里夫、莫里诺、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4、研究原则:○
1价值中立○2系统性○
3伦理。方法:○1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2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3档案法 5、主要理论流派○
1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巴普洛夫、华生早期代表,霍尔、斯金纳发展,米勒、多拉德用学习的原则研究社会行为,班杜拉和沃尔特斯提出社会学习论。三机制:联想、强化与模仿。 ○2社会交换论:从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关系视角研究,创始人美国霍夫曼,五个相互联系的普遍命题:成功/刺激/价值/剥夺-满足/侵犯-赞同

3符号互动论:源于20世纪30美国詹姆士、米德,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 ○
4精神分析论(深层心理学):弗洛伊德-“力比多”是核心观念;
荣格分析心理学“神经官能症”“集体无意识”;新精神分析霍妮“文化因素论”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1、詹姆士主我与客我:主我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主我是自我的主动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他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2、自我主要有五个层面:物质/心理/社会/理想/反思。
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马斯洛: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包括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詹姆士自尊=成功/抱负
影响自尊的因素○
1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2行为表现的反馈○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4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的进行比较。
1、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模式:加法、平均、加权平均、中心品质。 2、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正确理解环境、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身状态、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抬高自我/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投其所好。 归因
1、对可控因素的归因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较可能对未来行为做出准确预测。
2、控制点理论美国罗特20世纪60年代个体归因倾向理论。 3、归因原则:海德不变性原则/凯利折扣原则/凯利协变原则(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考虑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和一致性信息。3高归因客体、2低1高主体、1高2低情境)。 4、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自我防卫策略、动机性归因偏差)/观察位置/时间因素。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挫折-侵犯学说:侵犯强度与目标受阻强度成正比/抑制侵犯力量与预期惩罚强度正比/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越小。 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唤起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大众传媒的影响。 2、社交情绪:主观体验,反映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社交焦虑/嫉妒(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羞耻(痛苦)/内疚(不安、羞愧、负罪) 3、态度
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成分:认知、情感、行为倾向 功能:工具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认知功能
维度: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
形成:依从、认同、内化
4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1传递者方面: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
2沟通信息方面: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信息的提供方式○
3接受者方面: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
倾向○4情境方面:预先警告/分心/重复。 5、海德的平衡理论P-O-X:都肯定或2否1肯平衡;都否定或2肯1否不平衡。 6、态度测量:量表投射行为反应 9、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交换性、自我价值保护、平等
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因素(一
致性高、凝聚力大、规模影响-临界值3-4人)○
2个体人格因素(自我评价反比、独立性和依赖
性)○
3情境的明确性(清晰、模糊)○4其他因素(性别、智力等) 12、塔尔德“模仿律”:1890年《模仿律》认为模仿是“社会的基本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
就是模仿”。○
1下降律○2几何级数率○
3先内后外律。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心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
【普遍和特殊相统一、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出生后第一年最快/童年期缓慢/少年期加速/中年期平稳/老年期下降】
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2、心理发展的动因争论○
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是优生学的创
始人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华生○
3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二因素论○
4社会学习论-班杜拉:观察学习、替代
性强化。○
5维果茨基创立文化-历史理论,提出教育和教学促进心理发展的三个重要问题a最近发展区b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c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条件/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最重要的是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尚未达到成熟的地步,进行有效
的教学最佳。○
6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a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b认知发展本质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说: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四个基本概念-图式(认知结构)、同化(使图式量化)、顺应(使图式质变)和平衡(主体与环境) 3、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感知运动图示○2前运算阶段(2-6、7岁)-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不能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重要特征)○
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可逆性○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4、埃森克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1婴儿前期: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

3幼儿期: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

4童年期: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 ○5青少年期:形成角色的统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

6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格

7成年中期: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

8成年晚期: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智慧、贤明。 5、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奠基者是德国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发表视为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格赛尔把动作的发展作为评估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 人类个体记忆发生始于胎儿末期 12月前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12月后感知动作活动开始内化为表象,提升到以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为主导的水平。
8-11月婴儿解决问题经历三个水平:无效尝试、有效尝试、无须尝试而直接成功。
婴儿词汇的发展:婴儿在1-1.5岁之间掌握第一批词汇,数量在50-60个左右;3岁儿童的词汇量增加到1000个左右。
婴儿句子的发展:单词句、双词句和多词句(约1.5岁)、复合句(2岁)。
语法的获得:1.5-2.5岁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3岁末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7、研究者(巴斯等)根据婴儿对活动的倾向性和行为特征,经气质划分为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和社交性。 8、研究者(托马斯和切斯)通过“纽约纵向跟踪研究”把气质分为5种:节律性、适应性、趋避性、典型心境、反应强度。 9、组合为3典型类型: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发展缓慢型。 10、婴儿的社会性微笑:自发性(生理反射性的,非社会性微笑)、无选择性、有选择性。 11、哭泣:自发性(同笑)、应答性、主动操作性(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12、依恋(安斯沃斯):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性依恋 13、婴儿期教养方式三个标准:反应性、情绪性、社会刺激性。 客体我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14、幼儿期3-6、7岁 15、游戏意义:○1主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2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进行○3教育最佳途径
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认为游戏能获得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体验,从而促进人格和情绪的健康发展;认知学派强调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相应,游戏练习并巩固习得能力,游戏促进认知发展,游戏创造着最近发展区。○1机能游戏-婴儿期-亲子及模仿;○2象征性游戏-幼儿期-假装游戏○3规则性游戏-童年期及以后。 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1以主题游戏为主○2运用与现实相仿的替代物○3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4游戏中富有创造性○5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1非社会性:独自游戏和旁观○2平行游戏
(过渡)○
3社会性游戏(协同游戏和合作游戏)。合作游戏要求儿童具有言语沟通、自我控制、理解他人需要和理解游戏规则。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1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2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3是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
4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载体 16、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1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发展较迅速○2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3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17、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
1父母的教养方式:温暖、严格、民
主。○
2同伴关系因素。自尊是最值得重视的幼儿情绪体验。 18、童年期6、7-12、13岁 童年期思维特征:本质特征是以来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转折年龄9-10岁。
思维形式的发展:○
1概括能力-直观形象水平(小学低年级)、形象抽象水平(小学中年级)、
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词语概念的发展。○
3推理能力的发展-小学儿童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演绎推能力发展的三种水平:a、运用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简单的推理;b、能够对通过言语表达的事实进行演绎推理;c、自觉地运用演绎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即根据命题中的大前提和小前提,正确地推出结论。
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 1、4-7岁具有自我中心现象,; 2、9岁以后正确认知占主导地位,基本摆脱了自我中心的影响。 3、8岁儿童处于脱自我中心的转折期。
道德认知的发展:1、前道德阶段-只能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2、他律道德阶段-评定好坏只根据后果不根据动机;3、自律道德阶段-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可更改,评判好坏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
27、青春发育期期以少年期为主(11、12-15、16岁) 心理发展的矛盾特点: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记忆广度达到顶峰11.04. 思维的发展:
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特点: 1、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2、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发展。 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掌握逻辑法则发展的特点表现在同一律、矛盾率和排中律的认识上。 青年期(17-18岁到35岁) 自我概念的特点:1、抽象性日益增强。2、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柯尔伯格道德推理的发展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阶段1、惩罚和服从。阶段2、功利取向。】        

邮箱
huangbenjincv@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