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讲堂:《孔子与儒教》

  • 名称:国学讲堂:《孔子与儒教》
  • 分类:国学讲座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16/2/24 8:36:15
 孔子的生平 
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 479 年,享年72岁。先世是宋国贵族,曾祖防叔因避祸逃到鲁国。父名纥,字叔梁,做过鲁国陬邑的地方长官 
   鲁国是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地,以礼乐之邦著称,春秋末期,西周王朝的礼乐仍保存完好。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吴国公子季札来聘,请求观赏西周音乐,听后赞叹不已说:周礼尽在鲁矣。 
 《论语·子罕》里,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后来,他曾担任鲁国大司寇,属于卿一级。纵观他 一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晚年他一面整理古籍,一面讲学传授学术 孔子三十多岁开始招收学生,深得学生爱戴。死后许多学生在他墓侧结茅屋守丧。 
 他早期的学生子路、冉有、子贡等跟他奔走四方,为拯救乱世而呼号。他晚期的学生子游、子夏、子张、曾参等接过他讲学的衣钵,为传播文化而奋斗。 2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源于殷商、西周、东周的社会思想潮流,接受了郑国子产、齐国晏婴等思想家、政治家的言行。孔子学说主要汇集在《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 
1.关于世界观 
  春秋时礼崩乐坏,孔子留恋旧秩序,也向往新事物。其哲学思想既有唯心主义成分,也有唯物主义因素。  2.关于天命观 
孔子继承传统的原始宗教的天命观,有时把天视为人世间的主宰者和人格神。 孔子虽然相信天命,却对通过卜筮探求天意的做法   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天命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   人应当顺应天命而积极努力,不应消极地服从天命的安   排,放弃自己的努力,他特别强调为仁由己。这与传统   的天命观是矛盾的。 儒家的特点:  
   1.以孔子为宗师,把孔子的言行视为最高准则;    2.以诗、书、礼、易、春秋为经典;      3.提倡仁义,把仁义作为行为准则;       4.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 
  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对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的 美化。儒家在父系家长制中加进封建制的内容, 使之成为一种封建宗法主义。孔子创立儒学时,已经明确提出封建宗法主义的基本原则。他的仁就是合同。他的礼就是别异。孔子思想的核心不是仁,不是礼,而是仁和礼的统一 
  孔子是儒学创始人。儒学的思想根源可追溯到尧舜时代,即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正强调宗法思想。孟子曾概括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儒家最重视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试图以道德作为治国平天下的主要手段。伦理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与其哲学政治思想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理论体系。儒家内部各派的伦理思想虽不尽相同,但有共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