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中华孝道讲座视频

  • 名称:百家讲坛:中华孝道讲座视频
  • 分类:国学讲座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14/11/27 20:23:49
 这是一部凝聚中国人亲情的经典,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它虽然只有1800多字,却在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部经就是儒家的《孝经》,《孝经》是儒家经典中最薄的一本书,但它却承载着最厚重的一个字“孝”。
《孝经》里讲,孝是什么?“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天经地义,这个孝道,它的永恒性就像日月行天,江河行地一样,是永恒的,所以每一个人,比如说父亲,他要对待子女,要慈爱,子女要尽孝。这是什么?这是做生意的回报吗?不是,这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人就应当这样做,是应该这样做。这使我感觉,这个《孝经》真的很重要对我们。
《孝经》谈的是孝的行为,谈的是如何尽孝,为什么要尽孝?那么这个《孝经》谈的内容,实际上是站在《孝经》之前的,就是先有孝,才有《孝经》。中国人无数个岁月,中国人在尽孝,在倡导这个家庭伦理,最后才形成了这部经典。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经》产生的年代,和现在相隔两千多年的光阴,它所谈到的晚辈如何对待长辈的做法,在今天还有价值吗?让我们以《孝经》为纲,以孝道为线索,一起穿越千年时光,从《孝经》产生之前中华民族最早的孝道谈起,来看看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前人是如何认识孝道,如何实践孝道的?回到今天,我们又应该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美德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朱翔非,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中华孝道》第一集《孝经传世》。
(中华孝道(二))
 儒家提倡孝道,并且有一部专门讲述孝道的经典著作《孝经》,《孝经》通过孔子和学生曾参课堂对话的形式,在一问一答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凝聚人伦亲情的主题——孝。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塑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现在我们说回来,孔子讲,说我讲的这个东西,你要知道,是最重要的。是你要进一步把它想好,要仔细听我来讲。孔子接下去就讲了,孝道有修养,从哪儿开始?孔子讲,从自己的身体开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你的皮肤,你的头发,你的身体,都是父母给你的,你不要让它出现破损,不要让它被伤害,这是孝道的开始、开端。
为什么?这个生命是父母给的,所以我要把它保护好。不这样简单,道理是这样的。我们这个生命固然是父母给的,父母这生命是哪儿给的呢?我们往上追寻,一代人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再往上追,再一代人,再一代人,无数代的这样追下去,我们会追到哪儿啊?追到我们这个家族的之初,家族产生之源。还能再往上追吗?可以,再追那就追到浩瀚的宇宙了。是因为有了宇宙才有了人类,有了人类才有我们的这个家族,有了我们这个家族的历代列祖列宗才有了我们自己。那么追到了浩瀚的宇宙,宇宙给我们什么印象?宇宙让人敬畏,宇宙是伟大的。那么,落实到我们个人,我们这个渺小的身体,渺小的身体反过来讲也并不渺小,它反应了宇宙的力量。可是你这个宇宙的力量如此地伟大,你可以去伤害它,你可以随随便便来对待它吗?那不可以。儒家讲的是这个道理。
那么,一个遵守孝道的人,在他的身上,会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呢?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朱翔非,为您讲述《中华孝道》第二集《孝的力量》。
(中华孝道(三))
在现代社会,人们都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家风呢?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上,有一些重视孝道的家族繁荣昌盛,这些家族在家风的培养上,可以给我们提供什么借鉴呢?
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非常重视孝道,以孝治家,培养孩子养成孝敬长辈、悌爱兄长这样一个良好的家风。但具体到实践中,家长们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家风呢?这个问题不仅我们现代人关心,古人同样也关心。孔子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那么,孔子在《孝经》中,是怎么谈这个问题的呢?
如何培养一个良好的家风,这实际上是我们学习《孝经》,学习历史的最关心的问题了。我跟很多人在探讨这个问题,孔夫子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孔夫子特别谈一个家庭,父母二人在教育子女上要有一个分工。那么,在家庭里父母有什么分工呢?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大家族,比如魏晋时期的王家、谢家。他们依靠政治地位,拥有了显赫的名声。但时过境迁,这些家族很快就衰败下去了。有一首诗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这些家族的写照。但历史上还有一些家族,他们遵守《孝经》的准则,以孝义传家,历经岁月的变迁,依然繁荣昌盛,比如历史上的江南郑氏家族,历经宋、元、明、清,依然绵延不绝。那么,这样的家族,他们是怎样遵守孝道的传统,他们又是怎样培养良好的家风呢?而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些传统的家庭教育,在今天还有价值吗?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博士后朱翔非,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中华孝道》第三集《家有家风》。
(中华孝道(四))
孔夫子讲过,“当父不义,子必争于父。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可是呢,我们也不要去讲,这个事情既然这样了,那我回家我就争,“居家是非勿太明”。当没有涉及到原则问题的时候,你不能这样去做,这就是原则跟非原则的问题,“从父”与“不从父”,它是有着界限的。
我们在家庭生活中,一般很少涉及到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所以家庭生活不需要什么事情都辩出一个是非。但是在家庭生活以外,也就是进入到社会,尤其是工作中需要面对上下级关系,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孔子在《孝经》中谈到的君臣关系,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
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不仅仅父子之间的关系是这样,孔子认为,君臣关系也是如此。所以,孔子讲,君臣之间是因为道义聚到一起的,君臣之间它不是说父子之间那种天性,因为道义聚在一起,那么君如果不义的时候,这个大臣一定要有一个毅然决然的做法。要去争,那么,他们会争出一个什么结果呢?
《孝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在《孝经》中,孔子通过和学生曾参课堂问答的形式,为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关于孝的主题。但在《孝经》中,孔子说的一句话,在历史上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千百年来人们为此争论不休。到了清朝,甚至有人说《孝经》不是孔子所作,而是后人伪作。他们的依据就是孔子不会说出这句话。那么,孔子说的这句话究竟是什么?他通过这句话,又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朱翔非,为您讲述《中华孝道》第四集《孝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