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南北朝

  • 名称:乱世南北朝
  • 分类:百家讲坛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23/5/11 13:40:28

提到魏晋南北朝,“乱世”可能是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

政权更迭频繁、封建割据持续、战争连绵不断、人口频繁迁徙……在长达400余年的时间里,种种矛盾交错之下,“分裂”成为了这个历史时代的主基调。

然而“分裂”之下,不同地区和民族文化又因这动荡的时局不断碰撞,不断交融。

北方,匈奴、羯、鲜卑、氐、羌先后建立政权,草原游牧文明给中原农耕文明带来了哪些物质生活的变迁?

南方,土著的越、蛮、俚、獠与南迁的华夏政权之间上演了一段血与火的历史,中原农耕文明如何影响了南方山地文明的进程?

通观南北,历史最终的出口究竟在哪里?

中古民族史研究者张兢兢做客问吧,关于魏晋南北朝的那些事,看看他怎么说。

//本期话题//

张兢兢,魏晋南北史研究者,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湖州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研究方向侧重中古民族史、西南历史地理。

Q&

A

一个混乱黑暗的时代?

@澎湃网友UJNrii:感觉很混乱的一个时代,能比较简明的给小白们阐述一下这段历史吗?

张兢兢:四条线索:

原始道教→黄巾反叛→州牧出镇→军阀割据→三国鼎立;

司马篡魏→平汉灭吴→贾后干政→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徙戎实边←曹魏徙戎←东汉徙戎 ←王莽边政←华夷观念)→南北分裂;

元帝东渡→立国江南→门阀政治→皇权政治→五朝递嬗→江南开发;

五胡兴衰→拓跋坐大→孝文汉化→北魏分裂→齐周代魏→周灭北齐→隋文代周→杨隋并陈。

@付尚:以前都说魏晋南北朝是混乱黑暗的,不知老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张兢兢:如果站在大一统的立场上看,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似乎是混乱和黑暗的。但是吕思勉先生最先表示反对,他以一部110万字的宏篇巨制《两晋南北朝史》论证了这是一个向前发展、取得诸多进步的时代。

仅以江南地区的经济腾飞为例,若没有南北分裂、首都南移,绝不会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资源去开发一个“江南卑湿,丈夫早夭”的大一统王朝边缘之地。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合的早期中国,政权分裂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多个中心的形成,拉动了后进区域的发展,从而孕育了后世中国更大范围、更加有效的统一。

从这个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不是为隋唐盛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吗?那么,自然不是混乱黑暗可以一言蔽之的了。

时代文化面面观

@澎湃网友6N32Ib:玄学算命等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起来的,能问一下为什么那个时代玄学的学问大爆发,儒家等其他学问都不显山不露水的?有什么背景因素吗?或者其他原因?

张兢兢:魏晋政权频繁更迭,统治者不断在名教的外衣下做出有悖伦常的举动,背离了儒家价值观。政治的动荡打破了儒学定于一尊的地位,迎来了人性觉醒的时代。崇尚自然和无为的道家思想重获新生,从而诞生了援道入儒的玄学,成为盛行于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流行思潮。

魏晋南北朝时代儒家虽然不再有两汉的盛况与独尊地位,但其政治观念、道德说教、人生理想,依然是维系国家政教传统的核心准则,也是士族家学传承的内在命脉。而玄学家大多具有士族背景,本身具备极高的儒学素养,决定了玄学家的价值取向依然具有儒学内核,即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儒学的传承在这一时期具有了玄学这样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得以曲折地向前发展,从而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

竹林七贤

@风华厝:读到一篇有趣的文章,说《三国演义》的人物大部分是单名,而《隋唐演义》双名大量出现,东晋是个分水岭,东晋以后两个字的名字逐渐变多了。为什么是东晋呢?

张兢兢:东晋后期开始,社会上层人名中双名的兴起,有一个特殊现象:多以“单名+之”的方式构成双名。关于之字的意义,陈寅恪先生指出是天师道徒的习惯。

根据魏斌先生最新的研究,先秦两汉南方人其实是单名与双名并存的,西汉末至东汉上层人名经历了一个单名化的过程。东晋以后,受到民间口语习惯和信仰心理的影响,南方上层带有“之”“道”等虚字的双名逐渐兴起,一些体现上层理念的双名用字反过来又影响到底层人名。

@lllloooo:请问您怎么看待北方少数民族流行的收继婚?

张兢兢: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把专偶制家族看做自古以来一成不变的家族形态。其实不然,家族的观念是经历了几个次第相承的发展阶段才臻于成熟的,而专偶制家族乃是一系列家族形态中(即血婚制家族、伙婚制家族、专偶制家族、介于中间的对偶婚制家庭和父权制家族)最后的一种。

收继婚系原始社会夫方与妻方氏族或世系群成员之间存在着互有婚姻权利和义务的演变,是原始社会群婚的残余形式。私有制产生后,赋予这种婚俗以不同的意义,妻子被当做夫家财产,寡妇须留在夫家转嫁,由族内继承,以防财产外流。婚姻家庭状态作为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由于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历史的车轮进入春秋后,收继婚开始受到正统伦理道德的谴责,特别是对蒸庶母的习俗,人们更是口诛笔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正统意识的提高,这种风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反对。

本质而言,一种婚姻制度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对人们具有一定的约束和管制作用,即婚姻制度的社会功能。收继婚制作为一种婚俗,也是具有一定社会功能的。

如羌人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在家庭中仍保留收继婚,即所谓“父没则妻后母,兄之则纳里嫂”,对于种姓繁衍、维持家庭稳定起了一定作用,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收继婚制同时也体现了在家庭中兄有收娶死者之妻和抚养夫之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在有些非汉民族中,还有收娶伯母、婶娘的权利和义务,如匈奴、吐谷浑等。

@立马豆:南方山地文明原来的面貌是怎样的?我们都知道有北人南迁、中原人南迁,并且他们都是作为强势文明南迁的。那么南方的“原住民”以及他们的文化后来怎么样了?

张兢兢:南方山地文明虽然存在区域差异,但与北方整体相比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

1、政治体组织松散,阶级分化不明显,社会整合度低,没有诞育出集权性质的国家;

2、经济形态以采集渔猎为主、种植农业为辅,多以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缺乏大规模聚居的氏族村落;

3、宗教信仰方面动物、鬼神崇拜重于祖先崇拜,这是一种分散的原始信仰。

自秦统一开始,南方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华夏化进程,平原地区最先为华夏所占据。六朝以降王朝统治继续向山地推进,但是由于南方山区地形的复杂多样,既遏制了山地族群自身的政治发育,也造成了王朝统治深化的障碍。所以一直到新中国初期,中南地区具有山地民族背景的土匪仍是政府改造的对象,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也才宣告终结。相比于北方剧烈的民族融合,南方山地封闭的民族文化传承和保留得更多。

对当代文化有何影响?

@忧郁森林: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对我们的饮食起居有什么影响?

张兢兢:东汉魏晋五胡内迁,同时西域文化传入中原,带来胡汉饮食文化的融合。北方草原民族饮食大体一样,食肉饮奶酪为其基本特征。酥油与汉人茶饮相结合,成为酥茶或奶油茶,为北方各民族所喜好。奶酪、芝麻烧饼、卷面饼、牛羊肉等胡人饮食逐渐成为汉人喜爱的食品,对南方也有影响。王导喜食奶酪,王羲之爱吃胡饼,沈约被赐酥油。

永嘉南渡以后,南方人的饮食也开始受到南迁侨人的热衷。侨姓士族王肃自萧齐投奔北魏,不吃牛羊肉和奶酪,保持了江南人饮鲫鱼羮的习惯。南人饮食不仅影响了中原人,甚至受到北方民族像北魏太武帝的喜爱。

随着南北交流的频繁,南北朝许多人的南渡北归,加速了北方民族、中原汉人与南方人饮食文化的交融,北归的王肃仅数年之后便食羊肉奶酪甚多,陆产与水产食物并为其所好即为明证。

最能代表开放融合型生活习俗的,是汉人生活起居中坐姿的改变。自殷周跪坐习俗形成后,逐渐成为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视箕坐和垂脚高坐为不恭敬的傲慢行为,在正式礼仪场合最为忌讳。

汉末以后中西文化交流频繁,胡床(折叠凳)、胡坐(垂脚坐胡床)和佛教徒垂脚坐小床(凳子)在汉人生活中传播。殷周秦汉的跪坐礼俗逐渐改变为垂脚高坐,这个变化过程始自汉末,至南北朝时汉人不仅垂脚坐胡床比较普遍,也偶有坐高足小床的,再经隋唐至五代,汉人垂脚坐凳、椅的生活习俗最后完成。整体来看,在胡人起居习惯的长期熏染下,华夏居室文化不断朝着简易实用的方向变迁。

请问张先生:我们当今的文化是不断融合不同民族的文化的产物,远古时期的许多文化已经被后人淘汰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注重传承“传统文化”?今天如果外来文化更适应当下,我们不应该吸收并纳为己有使之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吗?对不适应当下的“传统文化”,我们也应该传承吗?谢谢。

张兢兢: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能够为大多数人接受的传统文化必然有其合理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不断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变成于己有利的中国文化。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若是无根,何来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