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1 绪论(1)
- 2. 1.2 绪论(2)
- 3. 1.3 病理学-实习
- 4. 2.1 细胞的适应
- 5. 2.2 细胞的变性(1)
- 6. 2.2 细胞的变性(2)
- 7. 2.3 细胞的死亡(1)
- 8. 2.3 细胞的死亡(2)
- 9. 3.1 损伤的修复
- 10. 4.1 充血和淤血
- 11. 4.2 水肿和出血
- 12. 4.3 血栓(1)
- 13. 4.3 血栓(2)
- 14. 4.4 栓塞
- 15. 4.5 梗死
- 16. 5.2 急性炎症血管反应和细胞反应
- 17. 5.2 急性炎症-炎症介质、形态学改变、炎症结局
- 18. 5.3 慢性炎症
- 19. 6.1 肿瘤概述和大体表现
- 20. 6.2 肿瘤的组织学表现
- 21. 6.5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1)
- 22. 6.5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2)
- 23. 6.6 良性与恶性肿瘤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
- 24. 6.7 常见肿瘤(1)
- 25. 6.7 常见肿瘤(3)
- 26. 7.1 动脉粥样硬化(1)
- 27. 7.1 动脉粥样硬化(2)
- 28. 7.1 动脉粥样硬化(3)
- 29. 7.2 冠心病(1)
- 30. 7.2 冠心病(2)
- 31. 7.3 高血压(1)
- 32. 7.3 高血压(2)
- 33. 7.4 风湿病
- 34. 7.5 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
- 35. 8.1 概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
- 36. 8.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
- 37. 8.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
- 38. 8.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硅肺、肺心病
- 39. 8.3 肺炎
- 40. 8.4 肺癌
- 41. 9.1 食管疾病
- 42. 9.2 胃疾病
- 43. 9.3 肠道疾病(1)
- 44. 9.3 肠道疾病(2)
- 45. 9.4 肝胆及胰腺疾病(1)
- 46. 9.4 肝胆及胰腺疾病(2)
- 47. 10.1 概述及非肿瘤性疾病(1)
- 48. 10.1 概述及非肿瘤性疾病(2)
- 49. 10.2 淋巴瘤及白血病(1)
- 50. 10.2 淋巴瘤及白血病(2)
- 51. 11.1 肾小球肾炎(1)
- 52. 11.1 肾小球肾炎(2)
- 53. 11.2肾小管和肾间质疾病
- 54. 11.3肾脏和尿路上皮肿瘤
- 55. 12.1 生殖系统与乳腺疾病(1)
- 56. 12.2 生殖系统与乳腺疾病(2)
- 58. 13.2 内分泌系统疾病(2)
- 59. 14.1 神经系统疾病(1)
- 60. 14.2 神经系统疾病(2)
- 61. 15.1 结核病(1)
- 62. 15.1 结核病(2)
- 63. 15.2 伤寒和细菌性痢疾
- 64. 15.3 性传播疾病
北京大学《病理学》课程简介
在医学教育体系中,《病理学》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北京大学开设的《病理学》课程,依托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卓越的师资力量,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前沿且全面的病理学知识,搭建起从基础医学迈向临床医学的稳固桥梁。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病理学作为医学教育中的主干学科,肩负着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任。其核心任务在于深度探究疾病的本质,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合并症、临床表现以及结局等多方面内容。北京大学《病理学》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掌握这些知识要点,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和熟练把握疾病的本质及发生发展规律,从而为疾病的预防、诊断以及治疗筑牢坚实的理论根基。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不仅能系统梳理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洞悉不同疾病发展进程中的普遍规律,还能深入钻研各论中常见、多发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疾病的特殊规律,强化病理变化与临床联系的认知。
二、课程内容
总论部分:着重阐述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像是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及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细胞凋亡失调性疾病等内容。这一部分为理解各类疾病的共性特征奠定基础,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把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原理。例如,在讲解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时,通过展示大量实际病理图片,让学生直观认识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等不同损伤形式的形态特点,理解细胞在不同刺激下的应对机制。
各论部分:聚焦于常见、多发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疾病的特殊规律。涉及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与乳腺疾病、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等人体各个系统的疾病。在这部分教学中,会结合具体病例,深入剖析每种疾病的病理变化、病理临床联系。以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例,不仅讲解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机制、形态特点,还详细阐述其如何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临床表现,以及这些病理变化与患者症状、体征之间的紧密关联。
三、教学方法
多样化课堂教学:运用传统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将复杂抽象的病理学知识直观呈现给学生。通过精美的病理图片、生动的动画和视频,展示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在讲解肿瘤的生长与扩散时,利用动画演示肿瘤细胞如何突破基底膜、侵入血管和淋巴管并发生远处转移,使抽象的概念变得一目了然。
病理标本观察实践:北京大学拥有丰富的病理标本资源,学生有充足机会亲自动手观察大体标本和显微镜下的病理切片。在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能够直观地识别病变组织的形态和特征,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标本相对应,加深理解与记忆。比如在学习炎症时,学生通过观察急性阑尾炎、慢性宫颈炎等不同炎症类型的病理标本,直观感受炎症的充血、渗出、增生等病理变化在实际组织中的表现。
病例讨论与小组协作:定期组织病例讨论课,提供真实临床病例,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讨论。学生们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病理学知识,对病例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并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病理诊断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在一次关于肺部占位性病变的病例讨论中,各小组学生从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病理切片特征、患者临床症状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可能的诊断并阐述依据,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教师点评,深化对肺部疾病诊断与鉴别的认识。
四、课程师资
授课教师团队均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领域的资深专家与骨干教师,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还拥有丰富的临床病理诊断经验和教学经验。部分教师长期从事肿瘤病理学基础研究、人体系统病理学等前沿领域研究,能够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为学生带来前沿的学术知识。例如,有的教师在肿瘤转移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在讲解肿瘤相关内容时,能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为学生深入剖析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及研究进展,拓宽学生视野。
北京大学《病理学》课程凭借其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强大的师资力量,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助力学生在医学道路上稳步前行,为未来投身医疗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