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1. [1.1.1]--中国历史的千年巨变
- 42-2. [1.2.1]--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历程
- 42-4. [2.1.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 42-5. [2.2.1]--五四新文学运动
- 42-6. [2.3.1]--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论争
- 42-7. [3.1.1]--第一节鲁迅是谁
- 42-8. [3.2.1]--第二节鲁迅的小说(上)
- 42-9. [3.3.1]--第三节鲁迅的小说(下)
- 42-10. [3.4.1]--第四节鲁迅的散文诗
- 42-11. [3.5.1]--第五节鲁迅的杂文
- 42-12. [4.1.1]--第一节郁达夫的生平与创作
- 42-13. [4.2.1]--第二节郁达夫小说的个性特征
- 42-14. [4.3.1]--第三节郁达夫小说的思想意义
- 42-15. [5.1.1]--第一节为什么首先谈小说
- 42-16. [5.2.1]--第二节问题小说
- 42-17. [5.3.1]--第三节人生派小说
- 42-18. [6.1.1]--第一节郭沫若生平思想与文学贡献(上)
- 42-19. [6.1.2]--第一节郭沫若生平思想与文学贡献(下)
- 42-20. [6.2.1]--第二节《女神》等诗歌创作
- 42-21. [6.3.1]--第三节历史剧创作
- 42-22. [7.1.1]--第一节关于新月诗派
- 42-23. [7.2.1]--第二节闻一多的诗歌创作
- 42-24. [7.3.1]--第三节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上)
- 42-25. [7.3.2]--第三节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下)
- 42-26. [8.1.1]--第一节中国早期新诗的基本特征
- 42-27. [8.2.1]--第二节新诗的开端:胡适与《尝试集》
- 42-28. [8.3.1]--第三节发展中的早期新诗(一):诗人与诗集
- 42-29. [8.4.1]--第四节发展中的早期新诗(二):不同的诗派与诗体
- 42-30. [9.1.1]--第一节早期散文介说与《新青年》“随感录”散文
- 42-32. [9.3.1]--第三节“创造社”“语丝”与“现代评论”派散文
- 42-33. [10.1.1]--第一节“革命时代”的文学一
- 42-34. [10.2.1]--第二节“革命时代”的文学二
- 42-35. [10.3.1]--第三节“革命时代”的文学三
- 42-36. [11.1.1]--第一节茅盾生平
- 42-38. [11.3.1]--第三节《子夜》
- 42-39. [11.4.1]--第四节茅盾其他作品
- 42-41. [12.2.1]--第二节《家》
- 42-42. [12.3.1]--第三节《寒夜》
- 42-43. [13.1.1]--第一节作家简介
- 42-44. [13.2.1]--第二节骆驼祥子
- 42-45. [13.3.1]--第三节四世同堂
- 42-46. [16.1.1]--第一节抗战以前的小说创作(上)
- 42-47. [16.1.2]--第一节抗战以前的小说创作(中)
- 42-48. [16.1.3]--第一节抗战以前的小说创作(下)
- 42-49. [16.2.1]--第二节抗战时期及以后的小说创作(上)
- 42-50. [16.2.2]--第二节抗战时期及以后的小说创作(中)
- 42-51. [16.2.3]--第二节抗战时期及以后的小说创作(下)
- 42-52. [16.3.1]--第三节新旧交融、俗雅相谐的小说个性(上)
- 42-53. [16.3.2]--第三节新旧交融、俗雅相谐的小说个性(下)
- 42-55. [17.2.1]--第二节左翼小说的工人形象
- 42-56. [17.3.1]--第三节左翼小说的美学特征
- 42-57. [18.1.1]--第一节中国新感觉派的缘起
- 42-58. [18.2.1]--第二节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作品及创作特点
- 42-59. [18.3.1]--第三节新感觉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局限
- 41-1. [19.1.1]--第一节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
- 41-2. [19.2.1]--第二节雷雨
- 41-3. [19.3.1]--第三节日出
- 41-4. [19.4.1]--第四节原野
- 41-5. [20.1.1]--第一节现代派诗歌
- 41-6. [20.2.1]--第二节戴望舒
- 41-7. [20.3.1]--第三节卞之琳和何其芳
- 41-8. [21.1.1]--第一节“三民主义文艺运动”
- 41-9. [21.2.1]--第二节“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 41-10. [21.3.1]--第三节国民党文学例讲:黄震遐的《黄人之血》
- 41-11. [22.1.1]--第一节左翼作家与自由主义作家之间的论战
- 41-12. [22.2.1]--第二节左翼作家与民族主义文艺倡导者的论战
- 41-13. [22.3.1]--第三节左翼作家与“自由人”、“第三种人”之间的论战
- 41-14. [23.1.1]--第一节解放区文学的由来
- 41-15. [23.2.1]--第二节解放区文学的分期
- 41-16. [23.3.1]--第三节解放区文学的整体特征
- 41-17. [24.1.1]--第一节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势(上)
- 41-18. [24.1.2]--第一节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势(中)
- 41-19. [24.1.3]--第一节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势(下)
- 41-20. [24.2.1]--第二节文学论争与批判(上)
- 41-21. [24.2.2]--第二节文学论争与批判(下)
- 41-22. [25.1.1]--第一节“孤岛”文学
- 41-23. [25.2.1]--第二节伪满州文坛
- 41-24. [25.3.1]--第三节伪蒙疆文坛
- 41-25. [25.4.1]--第四节汪伪文坛
- 41-26. [26.1.1]--第一节丁玲(一)
- 41-27. [26.2.1]--第二节丁玲(二)
- 41-28. [26.3.1]--第三节丁玲(三)
- 41-29. [27.1.1]--第一节张爱玲的人生与创作
- 41-30. [27.2.1]--第二节张爱玲小说的美学
- 41-31. [27.3.1]--第三节金锁记
- 41-32. [28.1.1]--第一节认识李劼人
- 41-33. [28.2.1]--第二节“大河三部曲”的成都书写
- 41-34. [28.3.1]--第三节“大河三部曲”的现代意涵
- 41-35. [29.1.1]--第一节钱钟书生平
- 41-36. [29.2.1]--2
- 41-37. [29.3.1]--3
- 41-38. [30.1.1]--第一节赵树理
- 41-39. [30.2.1]--第二节赵树理的创作
- 41-40. [30.3.1]--第三节孙犁
- 41-41. [31.1.1]--第一节七月诗派(上)
- 41-42. [31.1.2]--第一节七月诗派(下)
- 41-43. [31.2.1]--第二节七月派小说(上)
- 41-44. [32.1.1]--第一节东北作家群概说
- 41-45. [32.2.1]--第二节萧军
- 41-46. [32.3.1]--第三节萧红
- 41-47. [33.1.1]--第一节艾青生平及创作简介
- 41-48. [33.2.1]--第二节艾青诗歌主题和意象
- 41-49. [33.3.1]--第三节艾青诗歌文体特点
- 41-50. [34.1.1]--第一节独特的现代体验者
- 41-51. [34.2.1]--第二节穆旦诗歌的基本主题
- 41-52. [34.3.1]--第三节穆旦诗歌的文学史意义
- 41-53. [35.1.1]--第一节抗战历史剧(一)
- 41-54. [35.2.1]--第二节抗战历史剧(二)
- 41-56. [36.1.1]--第一节报告文学
- 41-58. [36.3.1]--第三节多样的散文风貌
课程目录
42-1. [1.1.1]--中国历史的千年巨变.mp4
42-2. [1.2.1]--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历程.mp4
42-4. [2.1.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mp4
42-5. [2.2.1]--五四新文学运动.mp4
42-6. [2.3.1]--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论争.mp4
42-7. [3.1.1]--第一节鲁迅是谁.mp4
42-8. [3.2.1]--第二节鲁迅的小说(上).mp4
42-9. [3.3.1]--第三节鲁迅的小说(下).mp4
42-10. [3.4.1]--第四节鲁迅的散文诗.mp4
42-11. [3.5.1]--第五节鲁迅的杂文.mp4
42-12. [4.1.1]--第一节郁达夫的生平与创作.mp4
42-13. [4.2.1]--第二节郁达夫小说的个性特征.mp4
42-14. [4.3.1]--第三节郁达夫小说的思想意义.mp4
42-15. [5.1.1]--第一节为什么首先谈小说.mp4
42-16. [5.2.1]--第二节问题小说.mp4
42-17. [5.3.1]--第三节人生派小说.mp4
42-18. [6.1.1]--第一节郭沫若生平思想与文学贡献(上).mp4
42-19. [6.1.2]--第一节郭沫若生平思想与文学贡献(下).mp4
42-20. [6.2.1]--第二节《女神》等诗歌创作.mp4
42-21. [6.3.1]--第三节历史剧创作.mp4
42-22. [7.1.1]--第一节关于新月诗派.mp4
42-23. [7.2.1]--第二节闻一多的诗歌创作.mp4
42-24. [7.3.1]--第三节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上).mp4
42-25. [7.3.2]--第三节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下).mp4
42-26. [8.1.1]--第一节中国早期新诗的基本特征.mp4
42-27. [8.2.1]--第二节新诗的开端:胡适与《尝试集》.mp4
42-28. [8.3.1]--第三节发展中的早期新诗(一):诗人与诗集.mp4
42-29. [8.4.1]--第四节发展中的早期新诗(二):不同的诗派与诗体.mp4
42-30. [9.1.1]--第一节早期散文介说与《新青年》“随感录”散文.mp4
42-32. [9.3.1]--第三节“创造社”“语丝”与“现代评论”派散文.mp4
42-33. [10.1.1]--第一节“革命时代”的文学一.mp4
42-34. [10.2.1]--第二节“革命时代”的文学二.mp4
42-35. [10.3.1]--第三节“革命时代”的文学三.mp4
42-36. [11.1.1]--第一节茅盾生平.mp4
42-38. [11.3.1]--第三节《子夜》.mp4
42-39. [11.4.1]--第四节茅盾其他作品.mp4
42-41. [12.2.1]--第二节《家》.mp4
42-42. [12.3.1]--第三节《寒夜》.mp4
42-43. [13.1.1]--第一节作家简介.mp4
42-44. [13.2.1]--第二节骆驼祥子.mp4
42-45. [13.3.1]--第三节四世同堂.mp4
42-46. [16.1.1]--第一节抗战以前的小说创作(上).mp4
42-47. [16.1.2]--第一节抗战以前的小说创作(中).mp4
42-48. [16.1.3]--第一节抗战以前的小说创作(下).mp4
42-49. [16.2.1]--第二节抗战时期及以后的小说创作(上).mp4
42-50. [16.2.2]--第二节抗战时期及以后的小说创作(中).mp4
42-51. [16.2.3]--第二节抗战时期及以后的小说创作(下).mp4
42-52. [16.3.1]--第三节新旧交融、俗雅相谐的小说个性(上).mp4
42-53. [16.3.2]--第三节新旧交融、俗雅相谐的小说个性(下).mp4
42-55. [17.2.1]--第二节左翼小说的工人形象.mp4
42-56. [17.3.1]--第三节左翼小说的美学特征.mp4
42-57. [18.1.1]--第一节中国新感觉派的缘起.mp4
42-58. [18.2.1]--第二节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作品及创作特点.mp4
42-59. [18.3.1]--第三节新感觉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局限.mp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