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中考复习专题

  • 名称:初中物理中考复习专题
  • 分类:初三课程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25/1/12 20:18:32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专题

一、力学专题

基本概念

质量与密度

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例如,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可以鉴别物质。

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比如,当我们推桌子时,桌子受到我们施加的力,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桌子对我们手的反作用力。

摩擦力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例如,在地面上推箱子,箱子越重(压力越大)、地面越粗糙,推起来就越费力,这体现了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力学定律与原理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例如,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小球,如果没有受到阻力,它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个定律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力平衡

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就是平衡的。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比如,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受到重力和绳子的拉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且作用在吊灯这个物体上,所以吊灯处于静止状态。

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例如,把一个物体放入水中,它排开了一定体积的水,排开的水的重力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通过这个原理可以解释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

力学实验

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

实验原理是。通常先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再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可以用排水法测量体积),最后计算出密度。例如,测量一块小石块的密度,用天平称出其质量,将小石块放入盛有适量水的量筒中,读出量筒中水和石块的总体积,把石块取出后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则石块的体积,最后根据公式计算出石块的密度。

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

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控制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因素不变,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比如,在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通过在木块上加不同质量的砝码来改变压力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摩擦力大小),从而得出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二、热学专题

温度与物态变化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例如,冰变成水是熔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内能与热量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例如,用锯条锯木头,锯条会发热,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内能;把热水倒入冷水中,冷水温度升高,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内能。

热学实验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

实验装置一般包括酒精灯、烧杯、试管、温度计等。将固体(如海波或石蜡)放入试管中,在烧杯中加水进行加热,用温度计测量固体的温度变化。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晶体(如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有固定的熔点,温度不变;非晶体(如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持续上升,没有固定熔点。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同样需要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等装置。在加热水的过程中,观察水的温度变化和气泡的产生情况。当水达到沸点时,会剧烈沸腾,此时温度保持不变。实验中可以探究水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三、光学专题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例如,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等现象都是光直线传播的实例。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孔的形状无关。

光的反射与折射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包括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平面镜成像就是光反射的一个应用,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所成的像是虚像。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例如,把筷子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筷子好像弯折了,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包括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光学实验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

实验主要器材是激光笔、平面镜、可折叠的光屏等。通过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测量反射光线的角度,验证反射定律。在实验中,光屏的作用是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并且可以通过折叠光屏来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实验中,在玻璃板一侧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在另一侧放一支未点燃的蜡烛,通过移动未点燃的蜡烛,使它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从而得出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的结论。同时,测量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验证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四、电学专题

基本概念

电流、电压和电阻

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单位是安培(A)。电压是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单位是伏特(V)。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单位是欧姆()。例如,在一个简单的电路中,电源提供电压,导体(如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出,经过用电器回到负极。

电路的连接方式

电路的连接方式有串联和并联。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压相等,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倒数之和。例如,在家庭电路中,用电器一般都是并联的,这样可以保证每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相同,并且互不影响。

电学定律与公式

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通过这个定律可以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或电阻。例如,已知一个电阻的阻值和它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通过这个电阻的电流。

电功率与电能

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公式为(为电功率,为电压,为电流),单位是瓦特(W)。电能是电流所做的功,公式为或,单位是焦耳(J)。例如,计算一个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可以根据其功率和使用时间来计算。

电学实验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欧姆定律实验)

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测量对应的电流,得出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结论;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改变电阻的阻值,测量对应的电流,得出电流与电阻成反比的结论。实验中要注意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它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起到保护电路和调节电压的作用。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

实验原理是。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测量不同电压下的电流,计算出对应的电功率。实验中可以绘制出小灯泡的电功率 - 电压曲线,观察小灯泡的实际功率随电压变化的情况。同时,要注意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额定功率是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实际功率是用电器在实际工作电压下的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