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1.安
- 1:2-02.比
- 1:3-03.鄙
- 1:4-04.兵
- 1:5-05.辞
- 1:6-06.诚
- 1:7-07.尝
- 1:8-08.策
- 1:9-09.从
- 1:10-10.次
- 1:11-11.度
- 1:12-12.喻
- 1:13-13.对
- 1:14-14.但
- 1:15-15.道
- 1:16-16.而
- 1:17-17.恶
- 1:18-18.负
- 1:19-19.凡
- 1:20-20.奉
- 1:21-21.方
- 1:22-22.固
- 1:23-23.过
- 1:24-24.顾
- 1:25-25.故
- 1:26-26.观
- 1:27-27.国
- 1:28-28.冠
- 1:29-29.归
- 1:30-30.股
- 1:31-31.规
- 1:32-32.更
- 1:33-33.或
- 1:34-34.恨
- 1:35-35.会
- 1:36-36.何
- 1:37-37.患
- 1:38-38.户
- 1:39-39.尽
- 1:40-40.将
初中文言文专题精讲
一、文言文基础
实词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词是初中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例如,“走” 在古代是 “跑” 的意思,如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而在现代是 “行走” 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这些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通过对比古今意思来加深理解。
一词多义:一个文言实词往往有多种意思。以 “之” 为例,它可以是代词,指代人、事、物,如 “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 “之” 指代陈元方;也可以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还可以是动词,“到…… 去” 的意思,如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对于一词多义的实词,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确定其含义。
词类活用:这是文言文语法的一个特色。包括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等多种情况。例如,“狼不敢前”(《狼》)中的 “前” 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 “上前”;“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中的 “故” 和 “新” 是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表示 “旧知识” 和 “新知识”。
虚词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有 “之、其、而、以、于、乃、虽、为” 等。比如,“而” 这个虚词可以表示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在 “博学而笃志”(《论语・子张》)中表示并列关系,“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中表示承接关系。要掌握这些虚词的常见用法,需要通过大量的例句进行分析和理解。
虚词的辨析:有些虚词在用法和意义上比较相似,需要仔细辨析。例如,“于” 和 “以” 都可以表示在某个方面,但 “于” 更侧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时间、地点等,如 “其一犬坐于前”(《狼》);“以” 更多地用于表示凭借、用等意思,如 “以刀劈狼首”(《狼》)。
二、文言文翻译技巧
逐字翻译与调整语序
首先要对每个字词进行翻译,这是基础。但文言文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时不同,需要调整。例如,宾语前置句 “何陋之有”(《陋室铭》),正常语序是 “有何陋”,翻译时要先把语序调整过来,再进行翻译,即 “有什么简陋的呢”。
保留、补充和删除
对于一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朝代名等)和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可以直接保留。如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陋室铭》)中的 “南阳”“诸葛”“西蜀”“子云” 都直接保留。
文言文简洁,有些成分会省略,翻译时需要补充。比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翻译时要补充出省略的主语 “渔人”。
对于一些语气词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翻译时可以删除。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 “夫” 是发语词,翻译时可以不译。
三、文言文阅读技巧
断句
依据语法结构断句:句子一般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组成的。根据这些语法成分来断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先帝 / 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先帝” 是主语,“不以臣卑鄙” 是谓语部分,在主语后断开。
利用虚词断句:虚词往往是句子停顿的标志。如 “夫 / 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夫” 是句首发语词,后面要断开;“也” 是句末语气词,前面一般要断开。
根据对话标志断句:在文言文中,“曰”“云” 等词是对话的标志。如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在 “曰” 后断开。
理解文意
结合注释和背景知识:课文的注释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辅助工具。同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也有助于理解文意。例如,在学习《出师表》时,了解诸葛亮北伐的背景和他对蜀汉的忠诚,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中他对后主刘禅的劝谏和期望。
梳理文章结构和线索:分析文章的结构,如总分、分总、总分总等结构,以及文章的线索,如时间线索、事件发展线索等。以《桃花源记》为例,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经过为线索,分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和再寻桃花源几个部分,梳理清楚这些部分,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四、文言文分类讲解
叙事类文言文
特点:这类文言文以记事为主,一般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例如《孙权劝学》,文章通过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学习后让人刮目相看的故事,展现了人物的成长和变化。叙事类文言文通常会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要重点关注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孙权劝学》中,要注意孙权的善劝,他以自身为例劝说吕蒙学习;还要关注吕蒙的好学和进步,从 “蒙乃始就学” 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的变化过程。
写景类文言文
特点: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要内容。如《答谢中书书》,文章描绘了山川之美,通过对山川、云雾、夕阳、鱼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卷。写景类文言文往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学习重点:要学习作者的写景手法。在《答谢中书书》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运用了远近结合、高低结合的手法,在学习过程中要体会这些手法对景物描写的作用,同时也要感受作者在景中所蕴含的情感,如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议论类文言文
特点:表达作者的观点和见解。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通过列举舜、傅说等人物的事例,论证了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图强,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的观点。议论类文言文一般有明确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学习重点:要理解文章的论点,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等例子)和对比论证(将 “生于忧患” 和 “死于安乐” 进行对比)的方法,要学会识别这些论证方法,并理解它们对论证论点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