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中考历史知识点讲解

  • 名称:人教部编中考历史知识点讲解
  • 分类:初三课程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24/12/30 13:53:23

人教部编中考历史知识点讲解

一、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时期

原始社会

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北京人:距今约 70 - 20 万年,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距今约 7000 年,他们种植水稻,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会制作陶器和玉器。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距今约 6000 年,种植粟,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会制作彩陶。这体现了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南北差异。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国家机构初具规模。启继承父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朝:约公元前 1600 年,汤建立商朝。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发达,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记事。

西周: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这一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但后来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经济变革: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例如,铁农具使土地开垦更加容易,牛耕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

政治变革: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进行变法。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公元前 356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内容包括: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等。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朝

统一全国:公元前 221 年,嬴政灭掉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方面: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

文化方面: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隶书。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交通方面: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还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秦末农民起义:由于秦朝的暴政,如繁重的赋税、徭役和严酷的刑法等,导致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激化。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们高呼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

汉朝(西汉和东汉)

西汉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西汉建立后,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凋敝。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政治方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经济方面: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军事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东汉:公元 25 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光武中兴”。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公元 200 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 208 年,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一带抵御曹军。联军采用火攻的方法,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魏国主要占据北方,蜀国主要占据益州(今四川、云南和贵州一带),吴国占据长江中下游地区。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西晋:266 年,司马炎建立西晋。280 年,西晋灭吴,实现了全国统一。但西晋统治集团内部腐朽,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316 年,匈奴人灭掉西晋。

东晋和南朝:317 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主要原因包括: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优越等。420 年,东晋灭亡,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包括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二、中国近代史

(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 - 第二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1840 - 1842 年)

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市场。但中国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以及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英国的商品在中国滞销。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过程:1840 年,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英军沿海北上,攻陷定海,直逼天津。清政府派琦善与英军谈判,将林则徐撤职查办。1841 年,英军强占香港岛。1842 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率众抵抗,力竭牺牲。8 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内容包括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 1860 年)

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过程:1856 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抢劫并焚毁了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 150 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签订的主要条约及影响:1858 年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内容;1860 年签订的《北京条约》,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等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洋务运动 - 甲午中日战争 - 戊戌变法 - 八国联军侵华)

洋务运动(19 世纪 60 - 90 年代)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 “洋务派”。

主要内容:

创办军事工业:以 “自强” 为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创办民用工业:以 “求富” 为口号,开办了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张之洞)等民用企业。

建立新式海陆军: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评价: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1894 - 1895 年)

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把目标瞄准了朝鲜和中国。

过程:1894 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借机挑起战争,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称为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黄海海战(邓世昌壮烈殉国)、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 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内容包括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戊戌变法(1898 年)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进行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同时,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也为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

过程:1898 年,光绪帝颁布 “明定国是” 诏书,宣布实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 103 天,因此又被称为 “百日维新”。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思想文化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等。

结果及影响:由于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 月 21 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 1901 年)

背景:19 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直隶一带兴起。义和团提出 “扶清灭洋” 的口号,他们打击外国侵略者。西方列强以此为借口,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过程:1900 年 6 月,英、法、美、德、意、日、俄、奥八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等地抗击八国联军。8 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1901 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内容包括清政府赔款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 9.8 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 “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 - 中华民国建立)

辛亥革命(1911 年)

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

过程: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起义第一枪,起义军占领武昌城,接着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独立。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中华民国建立(1912 年)

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 年 3 月,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三、中国现代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新文化运动 - 五四运动 - 中国共产党诞生)

新文化运动(1915 年)

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虽然建立,但民主共和制度没有真正实行。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在这种背景下,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鲁迅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控诉。

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仍然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五四运动(1919 年)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同时,新文化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