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第1章绪论、上皮组织(一)
- 02.第1章绪论、上皮组织(二)
- 03.第2章固有结缔组织(一)
- 04.第2章固有结缔组织(二)
- 05.第3章软骨和骨(一)
- 06.第3章软骨和骨(二)
- 07.第4章血液、淋巴与血细胞发生(一)
- 08.第4章血液、淋巴与血细胞发生(二)
- 09.第5章肌组织(一)
- 10.第5章肌组织(二)
- 11.第6章神经组织(一)
- 12.第6章神经组织(二)
- 13.第7章神经系统(一)
- 14.第7章神经系统(二)
- 15.第8章循环系统(一)
- 16.第8章循环系统(二)
- 17.第9章眼与耳(一)
- 18.第9章眼与耳(二)
- 19.第10章皮肤(一)
- 20.第10章皮肤(二)
- 21.第11章免疫系统(一)
- 22.第11章免疫系统(二)
- 23.第12章内分泌系统(一)
- 24.第12章内分泌系统(二)
- 25.第13章消化管(一)
- 26.第13章消化管(二)
- 27.第14章消化腺(一)
- 28.第14章消化腺(二)
- 29.第15章呼吸系统(一)
- 30.第15章呼吸系统(二)
- 31.第16章泌尿系统(一)
- 32.第16章泌尿系统(二)
- 33.第17章男性生殖系统(一)
- 34.第17章男性生殖系统(二)
- 35.第18章女性生殖系统(一)
- 36.第18章女性生殖系统(二)
- 37.第19章胚胎学绪论、胚胎的早期发生(一)
- 38.第19章胚胎学绪论、胚胎的早期发生(二)
- 39.第20章颜面的发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一)
- 40.第20章颜面的发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二)
- 41.第21章泌尿生殖系统的发生(一)
- 42.第21章泌尿生殖系统的发生(二)
- 43.第22章循环系统的发生(一)
- 44.第22章循环系统的发生(二)
- 45.第22章循环系统的发生(三)
- 46.第22章循环系统的发生(四)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课程性质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它融合了组织学和胚胎学两个相互关联的学科领域。组织学主要研究人体正常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属于形态学范畴;胚胎学则侧重于研究人体从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及其机制。这门课程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为医学领域众多学科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
课程地位
在医学教育体系中,组织学与胚胎学是连接基础学科(如解剖学)和临床学科(如病理学、妇产科学)的桥梁课程。它的知识是理解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基础,例如,只有了解正常组织的结构,才能准确判断病变组织的异常之处。同时,对于医学生理解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先天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也至关重要。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人体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的结构特点、细胞组成及其功能。例如,能够说出上皮组织的极性、无血管等特点,以及不同类型上皮组织(如单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的分布和功能。
掌握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的组织学结构,包括器官的实质和间质的构成、主要细胞类型及其功能。以肝脏为例,要清楚肝小叶的结构,肝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以及肝血窦、窦周隙等的结构和作用。
熟悉人体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包括受精、卵裂、胚泡形成与植入、三胚层的形成与分化,以及各主要器官系统的发生过程。如能详细阐述心脏的胚胎发育过程,从原始心管的形成到心脏的分隔。
技能目标
学会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包括对光、调焦、物镜转换等,能够识别不同组织和器官在显微镜下的典型结构特征。例如,在观察小肠组织切片时,能准确找到绒毛、肠腺等结构。
培养绘图技能,能够根据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或教材中的结构示意图,准确地绘制出组织和器官的结构简图,并标注出主要结构名称,以此加深对组织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空间思维能力,通过观察二维的组织切片和三维的组织模型,能够在脑海中构建人体组织和器官的立体结构,理解它们在体内的空间位置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因为组织学与胚胎学研究的是微观结构,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准确的记录。
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索欲望,通过了解人体复杂而精妙的组织结构和胚胎发育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神奇和奥秘,增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三、课程内容
组织学部分
上皮组织
介绍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如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有极性(游离面和基底面)等。
详细讲解被覆上皮的类型,包括单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内皮、间皮等)、单层立方上皮(如肾小管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如胃黏膜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如呼吸道黏膜上皮)、复层扁平上皮(皮肤表皮等)和复层柱状上皮,每种类型的结构特点、分布位置和功能。
阐述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分类(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以及腺细胞的分泌方式(如局部分泌、顶浆分泌、全浆分泌)。
结缔组织
讲解结缔组织的一般特征,如细胞种类多、细胞间质丰富(包括纤维和基质)等。
分别介绍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例如,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能合成纤维和基质,巨噬细胞有吞噬功能。
描述软骨组织(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和骨组织的结构,包括软骨细胞和骨细胞的形态、分布,软骨基质和骨基质的成分,以及骨的发生和生长过程。
介绍血液和淋巴的组成成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功能和正常值,以及血浆的主要成分和功能。
肌组织
介绍肌组织的分类,包括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详细讲解骨骼肌的光镜和电镜结构,如肌原纤维的组成(粗肌丝和细肌丝)、肌节的概念和结构(A 带、I 带、H 带、Z 线等),以及横小管、肌浆网的结构和功能。
阐述心肌的结构特点,如闰盘的结构和功能,与骨骼肌的区别(闰盘、核的位置、肌原纤维不如骨骼肌规则等)。
描述平滑肌的结构特点和分布,如细胞呈长梭形、无横纹,主要分布于内脏器官和血管壁等。
神经组织
讲解神经组织的组成,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详细介绍神经元的结构,如胞体(细胞核、尼氏体、神经原纤维)、树突和轴突的形态和功能,以及神经元的分类(按突起数量、功能等分类)。
阐述神经胶质细胞的类型(中枢神经系统的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周围神经系统的施万细胞等)及其功能,如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支持、营养和绝缘作用。
描述突触的概念、分类(化学突触和电突触)和结构(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以及神经纤维(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的结构和传导机制。
胚胎学部分
人体胚胎学总论
介绍生殖细胞的发生,包括精子和卵子的发生过程(如精原细胞的增殖、减数分裂,卵原细胞的增殖、初级卵母细胞的发育等)。
讲解受精的过程和意义,如精子获能、顶体反应、透明带反应、卵裂球的形成等,以及受精保证了新个体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二倍体,决定了新个体的遗传性别等。
描述卵裂、胚泡形成与植入的过程,如受精卵的卵裂方式(完全卵裂、不完全卵裂),胚泡的结构(滋养层、内细胞群、胚泡腔),植入的时间、部位和过程。
阐述三胚层的形成和分化,包括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的形成方式,以及各胚层主要分化形成的组织和器官,如外胚层分化为神经系统、表皮等,内胚层分化为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上皮等,中胚层分化为肌肉、骨骼、泌尿生殖系统等大部分器官的结缔组织和肌组织。
人体胚胎学各论
按照器官系统分别介绍其胚胎发育过程,如心血管系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原始心管的形成、心脏的分隔(房间隔、室间隔的形成)、血管的发生和演变;消化系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原始消化管的形成、各段消化管的分化等。
讲解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先天性畸形的发生机制,如神经管缺陷(脊柱裂、无脑儿等)是由于神经管闭合不全引起的,唇腭裂是由于面部原基融合障碍导致的。
四、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
课堂讲授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标本照片、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系统地讲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例如,在讲解细胞的超微结构时,通过电子显微镜照片展示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在讲解胚胎发育过程时,播放动画演示受精卵的发育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结合临床案例讲解组织学和胚胎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其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如在讲解泌尿系统组织学结构后,介绍肾小球肾炎的病变与正常肾小球组织学结构的关系,以及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与胚胎发育异常的关联。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针对一些复杂的组织结构、胚胎发育过程或临床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例如,在讨论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方向时,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实验教学
显微镜观察实验
学生在实验室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这是组织学实验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在实验前讲解观察要点和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识别组织切片中的各种结构。例如,在观察心肌组织切片时,指导学生找到闰盘、心肌纤维的核等结构。
标本模型观察实验
学生观察组织标本(如大体标本、塑化标本)和组织模型,加深对组织结构和器官形态的三维理解。例如,通过观察人体胚胎模型,了解不同发育阶段胚胎的形态变化和结构特点。
绘图实验
要求学生在观察组织切片或标本后,绘制组织结构简图。教师对学生的绘图进行点评,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加深对组织结构的记忆。例如,在学生绘制小肠绒毛结构后,指出其标注错误或结构比例不准确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