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卷一】01出 乡 关
- 2.02【卷一】02师 范 生_01
- 3.02【卷一】02师 范 生_02
- 4.03【卷一】03五四大潮的洗礼_01
- 5.03【卷一】03五四大潮的洗礼_02
- 6.04【卷一】04建党初期的实干家
- 7.05【卷一】05在国民党内工作
- 8.06【卷一】06走向农民运动_01
- 9.06【卷一】06走向农民运动_02
- 10.07【卷一】07霹雳一声暴动
- 11.08【卷一】08上井冈山_01
- 12.08【卷一】08上井冈山_02
- 13.09【卷一】09开辟赣南 闽西根据地_02
- 14.09【卷一】09开辟赣南 闽西根据地_01
- 15.10【卷一】10反对本本主义
- 16.11【卷一】11不打南昌打吉安
- 17.12【卷一】12打破三次“围剿”_01
- 18.12【卷一】12打破三次“围剿”_02
- 19.13【卷一】13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上)_01
- 20.13【卷一】13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上)_02
- 21.14【卷一】14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下)_01
- 22.14【卷一】14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下)_02
- 23.15【卷一】15长征_01
- 24.15【卷一】15长征_02
- 25.16【卷一】16奠基西北_01
- 26.16【卷一】16奠基西北_02
- 27.17【卷一】17西安事变前后_01
- 28.17【卷一】17西安事变前后_02
- 29.18【卷一】18总结历史经验
- 30.19【卷二】01全民族抗战的爆发_01
- 31.19【卷二】01全民族抗战的爆发_02
- 32.20【卷二】02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_01
- 33.20【卷二】02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_02
- 34.21【卷二】03从十二月会议到六中全会_01
- 35.21【卷二】03从十二月会议到六中全会_02
- 36.22【卷二】04反磨擦斗争_01
- 37.22【卷二】04反磨擦斗争_02
- 38.23【卷二】05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 39.24【卷二】06皖南事变前后_01
- 40.24【卷二】06皖南事变前后_02
- 41.25【卷二】07建设边区,战胜困难_01
- 42.25【卷二】07建设边区,战胜困难_02
- 43.26【卷二】08整风运动(上)_01
- 44.26【卷二】08整风运动(上)_02
- 45.27【卷二】09整风运动(下)_01
- 46.27【卷二】09整风运动(下)_02
- 47.28【卷二】10联合政府的主张_01
- 48.28【卷二】10联合政府的主张_02
- 49.29【卷二】11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_01
- 50.29【卷二】11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_02
- 51.30【卷二】12重庆谈判
- 52.31【卷二】13和战之间的抉择_01
- 53.31【卷二】13和战之间的抉择_02
- 54.32【卷二】14全面内战爆发以后_01
- 55.32【卷二】14全面内战爆发以后_02
- 56.33【卷二】15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 57.34【卷二】16转入战略进攻_01
- 58.34【卷二】16转入战略进攻_02
- 59.35【卷二】17东移西柏坡
- 60.36【卷二】18决战前夕
- 61.37【卷二】19大决战的日日夜夜(上)
- 62.38【卷二】20大决战的日日夜夜(下)_01
- 63.38【卷二】20大决战的日日夜夜(下)_02
- 64.39【卷二】21将革命进行到底_01
- 65.39【卷二】21将革命进行到底_02
- 66.40【卷二】22筹建新中国
- 67.41【卷三】01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_01
- 68.41【卷三】01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_02
- 69.42【卷三】02第一次访苏_01
- 70.42【卷三】02第一次访苏_02
- 71.43【卷三】03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_01
- 72.43【卷三】03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_02
- 73.43【卷三】03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_03
- 74.43【卷三】03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_04
- 75.44【卷三】04抗美援朝(上)_01
- 76.44【卷三】04抗美援朝(上)_02
- 77.44【卷三】04抗美援朝(上)_03
- 78.45【卷三】05抗美援朝(下)_01
- 79.45【卷三】05抗美援朝(下)_02
- 80.45【卷三】05抗美援朝(下)_03
- 81.46【卷三】06“三反”“五反”_01
- 82.46【卷三】06“三反”“五反”_02
- 83.47【卷三】07过渡时期总路线(上)_01
- 84.47【卷三】07过渡时期总路线(上)_02
- 85.48【卷三】08过渡时期总路线(下)_01
- 86.48【卷三】08过渡时期总路线(下)_02
- 87.48【卷三】08过渡时期总路线(下)_03
- 88.49【卷三】09新中国第一部宪法_01
- 89.49【卷三】09新中国第一部宪法_02
- 90.50【卷三】10开辟中国农业合作化道路(上)_01
- 91.50【卷三】10开辟中国农业合作化道路(上)_02
- 92.50【卷三】10开辟中国农业合作化道路(上)_03
- 93.51【卷三】11开辟中国农业合作化道路(下)_01
- 94.51【卷三】11开辟中国农业合作化道路(下)_02
- 95.51【卷三】11开辟中国农业合作化道路(下)_03
- 96.52【卷三】13成功地实现赎买政策_01
- 97.52【卷三】13成功地实现赎买政策_02
- 98.52【卷三】13成功地实现赎买政策_03
- 99.52【卷三】13成功地实现赎买政策_04
- 100.53【卷四】01《论十大关系》到八大(上)_01
- 101.53【卷四】01《论十大关系》到八大(上)_02
- 102.53【卷四】01《论十大关系》到八大(上)_03
- 103.54【卷四】02《论十大关系》到八大(下)_01
- 104.54【卷四】02《论十大关系》到八大(下)_02
- 105.54【卷四】02《论十大关系》到八大(下)_03
- 106.55【卷四】03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_01
- 107.55【卷四】03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_02
- 108.55【卷四】03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_03
- 109.55【卷四】03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_04
- 110.56【卷四】0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上)_01
- 111.56【卷四】0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上)_02
- 112.56【卷四】0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上)_03
- 113.56【卷四】0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上)_04
- 114.57【卷四】0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下)_01
- 115.57【卷四】0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下)_02
- 116.57【卷四】0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下)_03
- 117.57【卷四】0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下)_04
- 118.57【卷四】0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下)_05
- 119.58【卷四】06第二次访苏_01
- 120.58【卷四】06第二次访苏_02
- 121.58【卷四】06第二次访苏_03
- 122.59【卷四】07发动“大跃进”(上)_01
- 123.59【卷四】07发动“大跃进”(上)_02
- 124.59【卷四】07发动“大跃进”(上)_03
- 125.60【卷四】08发动“大跃进”(下)_01
- 126.60【卷四】08发动“大跃进”(下)_02
- 127.60【卷四】08发动“大跃进”(下)_03
- 128.61【卷四】09炮击金门_01
- 129.61【卷四】09炮击金门_02
- 130.61【卷四】09炮击金门_03
- 131.62【卷五】01纠“左”的努力(上)_01
- 132.62【卷五】01纠“左”的努力(上)_02
- 133.62【卷五】01纠“左”的努力(上)_03
- 134.63【卷五】02纠“左”的努力(下)_01
- 135.63【卷五】02纠“左”的努力(下)_02
- 136.64【卷五】03庐山会议_01
- 137.64【卷五】03庐山会议_02
- 138.64【卷五】03庐山会议_03
- 139.64【卷五】03庐山会议_04
- 140.65【卷五】04庐山会议后的一年四个月(上)_01
- 141.65【卷五】04庐山会议后的一年四个月(上)_02
- 142.65【卷五】04庐山会议后的一年四个月(上)_03
- 143.66【卷五】05庐山会议后的一年四个月(下)_01
- 144.66【卷五】05庐山会议后的一年四个月(下)_02
- 145.66【卷五】05庐山会议后的一年四个月(下)_03
- 146.66【卷五】05庐山会议后的一年四个月(下)_04
- 147.67【卷五】06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上)_01
- 148.67【卷五】06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上)_02
- 149.67【卷五】06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上)_03
- 150.68【卷五】07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下)_01
- 151.68【卷五】07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下)_02
- 152.68【卷五】07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下)_03
- 153.69【卷五】08七千人大会到八届十中全会(上)_01
- 154.69【卷五】08七千人大会到八届十中全会(上)_02
- 155.69【卷五】08七千人大会到八届十中全会(上)_03
- 156.70【卷五】09七千人大会到八届十中全会(下)_01
- 157.70【卷五】09七千人大会到八届十中全会(下)_02
- 158.70【卷五】09七千人大会到八届十中全会(下)_03
- 159.71【卷五】10中苏论战_01
- 160.71【卷五】10中苏论战_02
- 161.71【卷五】10中苏论战_03
- 162.71【卷五】10中苏论战_04
- 163.72【卷六】01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上)_01
- 164.72【卷六】01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上)_02
- 165.72【卷六】01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上)_03
- 166.73【卷六】02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下)_01
- 167.73【卷六】02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下)_02
- 168.73【卷六】02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下)_03
- 169.74【卷六】03发动“文化大革命”_01
- 170.74【卷六】03发动“文化大革命”_02
- 171.74【卷六】03发动“文化大革命”_03
- 172.75【卷六】04支持“红卫兵运动_01
- 173.75【卷六】04支持“红卫兵运动_02
- 174.76【卷六】05在“全面夺权”的日子里_01
- 175.76【卷六】05在“全面夺权”的日子里_02
- 176.76【卷六】05在“全面夺权”的日子里_03
- 177.76【卷六】05在“全面夺权”的日子里_04
- 178.77【卷六】06八届十二中全会到九大_01
- 179.77【卷六】06八届十二中全会到九大_02
- 180.77【卷六】06八届十二中全会到九大_03
- 181.78【卷六】07林彪事件_01
- 182.78【卷六】07林彪事件_02
- 183.78【卷六】07林彪事件_03
- 184.78【卷六】07林彪事件_04
- 185.79【卷六】08一九七二年的内政和外交_01
- 186.79【卷六】08一九七二年的内政和外交_02
- 187.79【卷六】08一九七二年的内政和外交_03
- 188.80【卷六】09十大前后_01
- 189.80【卷六】09十大前后_02
- 190.80【卷六】09十大前后_03
- 191.81【卷六】10批评“四人帮”_01
- 192.81【卷六】10批评“四人帮”_02
- 193.81【卷六】10批评“四人帮”_03
- 194.82【卷六】11支持全面整顿到“反击右倾翻案风”_01
- 195.82【卷六】11支持全面整顿到“反击右倾翻案风”_02
- 196.82【卷六】11支持全面整顿到“反击右倾翻案风”_03
- 197.83【卷六】12临终的日子_01
- 198.83【卷六】12临终的日子_02
- 199.83【卷六】12临终的日子_03
罗斯・特里尔所著《毛泽东传》:
作者罗斯・特里尔是美国作家,1938 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曾在哈佛大学深造,其老师包括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和著名历史学家、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等。他在华游历期间的经历使他对中国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历史与政治、毛泽东、中美关系。
该书于 1980 年出版,被翻译成至少 8 国文字,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最被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2006 年 1 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其新的全译本。这本书主要从思想、政治角度记叙毛泽东的一生,更多地关注毛泽东的个人生活、个性性格和心理分析,对人物和情景的分析较为深入,引导读者体味 “故事” 背后的时代困惑,为读者描绘了一幅 “毛泽东的真实的画像”。
菲力普・肖特所著《毛泽东传》:
作者菲力普・肖特是著名记者,曾在英国广播公司的华盛顿、莫斯科、巴黎、东京与北京记者站任海外记者长达 30 年之久,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初期曾在北京居住和工作,以后定期来北京。
他所著的《毛泽东传》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从不同的视角对毛泽东的一生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中央文献研究室逄先知、金冲及所著《毛泽东传》:
逄先知、金冲及都是国内研究毛泽东的著名学者。这本书主要依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建国后的文稿、讲话和谈话记录,中共中央文件和有关的会议记录,还根据《人民日报》、新华社电讯等报刊资料,有关的书籍和资料,以及同毛泽东有过直接接触的同志的回忆录和对他们访问的记录等撰写而成。
力求根据丰富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提供翔实可据的信史,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了毛泽东的一生,对于深入了解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俄罗斯学者亚历山大・潘佐夫所著《毛泽东传》:
亚历山大・潘佐夫是历史学博士、美国首都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教授。他的《毛泽东传》使用了大量俄罗斯档案,在毛泽东与共产国际、苏共、苏联和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的关系方面有新的观点和阐述,也是该书的一个中心内容。
这些不同版本的《毛泽东传》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特点,可以帮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毛泽东这位伟大的领袖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