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微生物学概述
- [1.2.1]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 [2.1.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 [2.2.1]细菌的细胞膜及细胞质
- [2.3.1]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上)
- [2.4.1]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下)
- [2.5.1]细菌的特殊结构
- [3.1.1]细菌的生长繁殖
- [3.2.1]细菌的合成代谢
- [3.3.1]细菌的分解代谢
- [3.4.1]细菌的人工培养
- [3.5.1]消毒与灭菌
- [3.6.1]生物安全
- [4.1.1]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241
- [4.2.1]毒性噬菌体342
- [4.3.1]温和噬菌体243
- [4.4.1]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51
- [4.5.1]细菌的遗传物质252
- [4.6.1]基因的转移和重组253
- [4.7.1]细菌的耐药机制261
- [5.1.1]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 [5.2.1]细菌感染概述
- [5.3.1]细菌的侵袭力
- [5.4.1].细菌的毒力
- [5.5.1]细菌的感染类型
- [5.6.1]抗感染免疫
- [5.7.1]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 [5.8.1]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
- [5.9.1]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 [6.1.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 [6.2.1]链球菌的分类
- [6.3.1]A群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 [6.4.1]其他的致病性球菌
- [6.5.1]肠杆菌科的共同特征
- [6.6.1]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 [6.7.1]志贺菌属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 [6.8.1]沙门菌属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 [7.1.1]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
- [7.2.1]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 [7.3.1]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 [7.4.1]幽门螺杆菌概述
- [7.5.1]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机制
- [7.6.1]破伤风梭菌的防治
- [7.7.1]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 [7.8.1]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及感染
- [7.9.1]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性
- [7.10.1]结核菌素试验
- [7.11.1]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添加教学内容
- [8.1.1]炭疽芽孢杆菌概述
- [8.2.1]鼠疫耶尔森菌概述
- [8.3.1]白喉棒状杆菌概述
- [8.4.1]铜绿假单胞菌概述
- [8.5.1]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
- [8.6.1]肺炎支原体
- [8.7.1]立克次体概述
- [8.8.1]衣原体概述
- [8.9.1]梅毒螺旋体
- [8.10.1]钩端螺旋体
- [9.1.1]病毒的基本特征
- [9.2.1]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及功能
- [9.3.1]病毒的复制周期
- [9.4.1]病毒的异常增殖及干扰现象
- [9.5.1]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 [9.6.1]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 [9.7.1]病毒的传播方式
- [9.8.1]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 [9.9.1]病毒的感染类型
- [9.10.1]干扰素
- [9.11.1]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10.1.1]呼吸道病毒概述
- [10.2.1]流感病毒的结构
- [10.3.1]流感病毒的分型和变异
- [10.4.1]流感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 [10.5.1]副粘病毒
- [10.6.1]SARS冠状病毒
- [10.7.1]风疹病毒
- [10.8.1]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
- [10.9.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机制
- [10.10.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预防
- [10.11.1]其他肠道病毒
- [10.12.1]轮状病毒的主要特性
- [11.1.1]肝炎病毒概述
- [11.2.1]甲型肝炎病毒
- [11.3.1]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
- [11.4.1]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结构
- [11.5.1]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 [11.6.1]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
- [11.7.1]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 [11.12.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 [12.1.1]汉坦病毒
- [12.2.1]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特点
- [12.4.1]HIV的传播
- [12.5.1]HIV的微生物学检查原则
- [13.1.1]人乳头瘤病毒生物学特性
- [13.2.1]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 [13.3.1]朊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 [13.4.1]真菌的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
- [13.5.1]真菌的致病性
- [13.6.1]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性
- [13.8.1]白假丝酵母菌的致病性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它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以及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措施等。
这门课程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为后续的临床课程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提供了必要的微生物学知识基础,帮助学生理解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同时,也为从事医学科研、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各类医学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等)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特点、遗传变异规律等基本生物学特性。
熟悉常见医学微生物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包括致病机制、感染类型、免疫应答等。
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生态作用。
知晓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新出现的病原微生物和相关疾病。
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并进行基本的微生物学实验操作,如细菌的培养、分离、鉴定等。
具备分析和解决与医学微生物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思路、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等。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医学微生物学方面的文献检索、资料整理和学术交流。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医学微生物学在保障人类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任务。
三、课程内容
微生物学总论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结构、生长繁殖、代谢等。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转移等。
微生物的分布与生态,包括在自然界和人体中的分布。
消毒与灭菌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包括感染的类型、免疫应答等。
细菌学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包括细菌的形态、大小、结构、生长繁殖等。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包括质粒、转座子等遗传物质的特点和作用。
细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包括致病因素、感染类型、免疫机制等。
细菌的感染与防治,包括细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常见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防治原则,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
病毒学
病毒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复制周期等。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包括病毒感染的类型、免疫机制等。
病毒的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包括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损伤、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等。
常见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防治原则,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真菌学
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真菌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等。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包括真菌引起的疾病类型、免疫机制等。
常见真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防治原则,如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
其他微生物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其他医学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