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货币经济学】
- 2.1.1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现象-01
- 3.1.1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现象02
- 4.1.1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现象03
- 5.1.2货币理论发展脉络01
- 6.1.2货币理论发展脉络02
- 7.1.2货币理论发展脉络03
- 8.1.3货币经济学课程框架
- 9.2.1货币范畴
- 10.2.2货币职能01
- 11.2.2货币职能02
- 12.2.3货币形态
- 13.2.4货币层次
- 14.2.5货币总量统计
- 15.中-3.1货币供给系统01
- 16.中-3.1货币供给系统02
- 17.中-3.2多倍存款创造01
- 18.中-3.2多倍存款创造02
- 19.中-3.2多倍存款创造03
- 20.中-3.2多倍存款创造04
- 21.中-3.3基础货币模型01
- 22.中-3.3基础货币模型02
- 23.中-3.3基础货币模型03
- 24.中-3.4货币供给的资金流量模型
- 25.中-4.1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
- 26.中-4.2基础货币变动的影响因素和政府预算赤字与基础货币变动
- 27.中-4.3外汇市场干预与基础货币变动01
- 28.中-4.3外汇市场干预与基础货币变动02
- 29.中-4.3外汇市场干预与基础货币变动03
- 30.中-4.4基础货币变动的影响因素的美国事例01
- 31.中-4.4基础货币变动的影响因素的美国事例02
- 32.中-4.5银行资产转换行为与货币供给
- 33.中-4.6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与货币供给和多资产货币供给模型
- 34.中-5.1货币交易方程
- 35.中-5.2现金余额货币数量理论和货币需求动机
- 36.中-5.3流动性偏好理论与货币需求
- 37.中-5.4利率与交易性货币需求
- 38.中-5.5不确定性与预防性货币需求
- 39.中-5.6资产组合行为与投机性货币需求(上)
- 40.中-5.6资产组合行为与投机性货币需求(下)
- 41.中-5.7现代货币数量理论
- 42.中-5.8基于微观交易行为的货币需求理论
- 43.中-6.1检验货币需求时碰到的问题(上)
- 44.中-6.1检验货币需求时碰到的问题(下)
- 45.中-6.2对20世纪70年代以前货币需求的实证检验
- 46.中-6.3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货币需求的实证检验
- 47.中-6.4货币替代、缓冲存货模型和对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的怀疑
- 48.中-6.4货币替代、缓冲存货模型和对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的怀疑
- 49.中-7.0引言
- 50.中-7.1信用工具类型和到期收益率
- 51.中-7.2测算利率的其他方法
- 52.中-7.3利率的多样性和流动性偏好理论
- 53.中-7.4可贷资金理论
- 54.中-7.5实际经济中的利率变动
- 55.中-7.6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上)
- 56.中-7.6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下)
- 57.中-7.7利率政策与利率市场化
- 58.中-8.1汇率与经济运行
- 59.中-8.2汇率的长期变动
- 60.中-8.3汇率的短期变动
- 61.下-9.1利率调整与总需求变动
- 62.下-9.1利率调整与总需求变动(上
- 63.下-9.2货币供应量调整与总需求变动(上)
- 64.下-9.2货币供应量调整与总需求变动(下)
- 65.下-9.3IS-LM模型(上)
- 66.下-9.3IS-LM模型(下)
- 67.下-9.4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管理的有效性比较(上)
- 68.下-9.4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管理的有效性比较(下)
- 69.下-9.5长期中的IS-LM模型
- 70.下-9.6总需求
- 71.下-10.1菲律普斯曲线
- 72.下-10.2总供给-720P
- 73.下-10.3经济均衡与总产出-720P
- 74.下-10.4通货膨胀-720P
- 75.下-10.5为什么会出现引发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720P
- 76.下-10.6就业压力与政策干预-720P
- 77.下-10.7理性预期与卢卡斯批判-720P
- 78.下-10.8预期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上)-720P
- 79.下-10.8预期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下)-720P
- 80.下-11.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720P
- 81.下-11.2货币政策实施战略-720P
- 82.下-11.3货币市场调控机制-720P
- 83.下-11.4公开市场操作-720P
- 84.下-11.5贴现政策-720P
- 85.下-11.6存款准备金管理-720P
- 86.下-12.1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供给机制-720P
- 87.下-12.2固定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720P
- 88.下-12.3汇率目标区管理与货币政策-720P
- 89.下-12.4浮动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720P
- 90.下-12.5改进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实施效率的建议
- 91.下-12.6总结-720P
- 92.下-13.1货币政策规则的发展-720P
- 93.下-13.2货币政策规则的一般设计-720P
- 94.下-13.3货币政策工具规则(上)-720P
- 95.下-13.3货币政策工具规则(下)-720P
- 96.下-13.4货币政策目标规则(上)-720P
- 97.下-13.4货币政策目标规则(下)-720P
《货币经济学》课程简介
一、课程背景与重要性
货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货币在经济运行中所起作用以及货币与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货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交易的媒介,更是影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水平和国际收支等重要经济变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学习经济学的学生以及从事经济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深入理解货币经济学的原理和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几个主要目标:
掌握货币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包括货币的定义、形式、职能等。
理解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决定因素,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影响货币市场的均衡。
学习货币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如货币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利率之间的关联。
熟悉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和传导机制,能够分析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培养运用货币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货币的定义和演变:从商品货币到法定货币,以及数字货币的出现。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货币的度量:M0、M1、M2 等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含义和计算。
例如,在古代,贝壳曾作为货币用于交换,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金属货币如金币、银币逐渐成为主流。而如今,我们主要使用的是由政府发行的法定纸币,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货币也开始崭露头角。
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的类型:金本位制、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信用货币制度等。
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等的特点和演变。
货币发行制度: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机制和货币供应量的调控。
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例,它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这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国际货币秩序,但最终由于美国经济的变化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而崩溃。
货币需求理论
传统货币数量论: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强调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不仅是为了交易和预防,还会出于投机动机,即在预期利率变动时调整货币与债券的持有比例。
货币供给理论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基础货币的构成和货币乘数的计算。
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过程:存款派生机制和影响因素。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和模型。
假设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注入一定量的基础货币,通过存款派生机制,最终会创造出数倍于基础货币的货币供应量。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和衡量指标:如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等。
通货膨胀的成因: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结构性因素等。
通货紧缩的特点和影响。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例如,当经济中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总供给,就可能导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成本因素则可能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
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操作等。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利率渠道、信贷渠道、资产价格渠道等。
央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规模,从而调控货币供应量。
货币与经济周期
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
货币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对繁荣和衰退阶段的影响。
一些理论认为在长期中货币是中性的,即只会影响价格水平,而不会影响实际经济变量;但在短期内,货币非中性,能够对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
国际货币与汇率制度
外汇与汇率:汇率的标价方法、汇率的决定理论。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和分析。
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比较。
例如,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