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1-20节全)

  • 名称:《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 分类:心理学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23/7/30 16:36:11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原文作者:罗杰.霍克

译者:白学军等

第一章:生物学人类行为

01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一个人的大脑由两个小脑(左脑和右脑)组成,左脑和右脑之间通过胼胝体(pian zhi)连接,如果切断胼胝体会对人有什么影响呢?

实验对象:因为某种疾病,需要切除胼胝体的人;

实验过程:探究切除胼胝体的人的视觉、听觉、触觉是否和正常人不同;

实验结论:右手(左脑)控制着语言能力,包括写作、数字运算和阅读;

左手(右脑)控制着分析能力、包括空间感受、艺术活动和符号推理等;

拓展:有时候我们有某种情绪,愉快或悲伤,但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是因为右脑感受到了情绪,但是左脑没有以语言组织它,所以表达不出来。

02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

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贫乏或者丰富,会对我们的大脑发育有影响吗?

实验对象:一胞所生的老鼠;

实验过程:正常环境:足够大的空间、适量水和食物;

丰富环境:老鼠的迪士尼乐园,不仅有丰富的食物和水,还有较大的空间和玩具;

贫乏环境:单独隔离的小笼子,适量的水和食物;

实验结论:经过解剖发现,丰富环境下的老鼠脑部化学物质的活动水平更高;

拓展:即使是在贫乏环境下长大的成年动物,成年后在生长在丰富环境中,大脑发育很快;

经常用脑和思考的人,大脑更不容易老化,所以要保持好奇心,多思考。

03你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经验?

实验对象:被不同家庭收养的同卵双胞胎;在相同家庭中长大的同卵双胞胎;

实验过程:通过问卷测量双胞胎的人格的人格特质、职业倾向、智力水平等;

实验结论:人的特征差异大多都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的影响大于环境的影响;

拓展:相较于环境影响人,人的特性更会影响环境,人的遗传特征塑造着周围环境,

比如有些情感丰富的孩子,人们可能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有更慈爱的父母,可如果“情感丰富”是由遗传决定的,所以有些孩子一出生就比其他孩子情感更丰富,更容易对父母的爱做出反映,孩子的反映也强化了父母的行为。

04小心视崖!

用视觉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深度视觉)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

实验对象:6-14个月的婴儿、小鸡、小海龟、小山羊、小猪、小狗等;

实验过程:检测实验对象是否越过视崖装置(一个四英尺高的桌子,顶部为玻璃);

实验结论:是天生的,如果通过尝试错误来习得这种能力的话,很可能会丧命;

拓展:深度知觉能力可能在婴儿一出生就具备了,但是害怕跌落和避免危险是婴儿到了能够爬行的年龄并遇到危险后,通过经验习得的。

第二章:知觉与意识

05所见即所学

1.感觉与知觉:

由于知觉的作用,感觉世界(视、听、触、味、嗅)以一种组织好的形式出现在你面前,感觉为知觉提供原材料,知觉处理大量的感觉信息并赋予其意义,比如我们看书,视觉看到的只不过是白纸和黑字,但是你的知觉通过注意它们、组织他们、理解它们,使它们成为有意义的次和句子。

2.知觉恒常性:指当我们的感觉发生巨大变化时,我们知道物体的特性仍保持不变;

3.大小恒常性:不管物体离你有多远,大小恒常性都能使你知觉出熟悉物体的真实大小。

实验目的:探究以上的知觉,使先天形成还是后天经验形成的;

实验对象:从未走出丛林,看到过远方风景的部落原住民;

实验结果:原住民看到远处的野牛以为是昆虫,即知觉恒常性是通过后天经验习得的。

06.睡眠,毫无以为会做梦

1.REM睡眠:快速眼动睡眠,根据测试,被试在做梦时总出现快速眼动;

2.NREM睡眠:非快速眼动睡眠。

实验目的:如果做梦的权力被剥夺,人在生理或者心理上会有怎样的反应?

实验过程:在被试睡眠出现快速眼动时,叫醒被试,组织其做梦;

实验结论:

1.REM反弹在经历了梦被剥夺后,被试做梦的次数明显增多;

2.人需要梦,倘若不允许人们做梦,会增加人们做梦的压力。

07梦,并不浪漫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们潜意识中表达那些在清醒状态无法实现的愿望。

而霍布森和麦卡利认为:在REM睡眠阶段,大脑变得活跃起来并自动产生一些信息,,然后大脑将信息与已存储的记忆相比较,以便把它们综合到各种形式的梦境中去。

霍布森和麦卡利提出的激活—整合模型:

1. 做梦的原动力来源于生理而不是心理,因为做梦的出现和持续时间都是相当固定的;

2. 做梦的过程是脑干的内部自我激活过程,不包含任何的思想和情感,只是简单的电能;

3. 进入梦的随机信号的详细阐述睡觉哦一种构建和整合的过程;

4. 对于梦的遗忘是因为梦的内容是压抑的,让人心神不宁,所以人们就会遗忘它。

08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般

关于催眠你都知道什么?

催眠数中的两个关键因素:

一是被试把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是有别的什么东西引起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引发的,这样就使某些动作看起来并不随意;

二是催眠的形式让被试产生了一种期望,这种期望促使被试以与期望相一致的方式表现某种行为。

第三章:学习和条件反射

09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

闻到消毒水味道你是否会头疼?听到国歌你是否会感到激动?那么你听说过条件反射吗?

1. 无条件反射:先天和自动的,无需学习,如灯光熄灭后瞳孔会放大等等,

2. 条件发射:通过经验或学习获得的,在同一物种的不同成员之间可能会有不同反应。

实验:巴甫洛夫探究狗的唾液分泌与刺激的关系

实验目的:条件发射是怎么获得的?

实验对象:狗,在狗的面颊上切一个小口用导管相连来收集唾液;

实验过程及结果:

第一步:事物——唾液分布

第二步:脚步声+事物——唾液分布

多次重复第二步

第三步:脚步声——唾液分布

进一步解释:经典条件反射关注反射行为,这些行为不为意识所控制,任何一种中性刺激都可能形成条件反射。如现在让你放大瞳孔你无法做到,但是进入黑暗环境后你会主动放大瞳孔;如果在实验室 “响铃+关灯+开灯,响铃、关灯、开灯……”,重复这一过程,即你确定响铃后会出现黑暗,即使响铃后灯光没发生变化,你听到铃声后瞳孔还是会发大,此时铃声成了条件刺激,瞳孔放大成了条件反射。

010情绪化的小阿尔伯特

你知道你的情绪是怎么来的吗?华生认为情绪反应是我们对环境种某种特定条件刺激的条件反射。

实验假设:如果某种刺激使你产生特定的情绪反应比如恐惧,倘若这种恐惧每次重复时都伴随着其他食物,如一只白鼠,那么白鼠就可能在你的大脑种与恐惧建立联系,你会终身害怕白鼠,但实际上你害怕的不是白鼠,而是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害怕。

实验对象:一个九个月大的孤儿小阿尔伯特

研究方法和结果:

确定中性刺激,白鼠或者其他有毛的物品,小阿尔伯特并不害怕;

巨大的声响会使小阿尔伯特感到恐惧并大哭;

白鼠+巨大的声响,同时出现,重复这个过程;

单独给小阿尔伯特看白鼠,表现出害怕并大哭;

泛化:即使没有做过专门的条件反射训练,小阿尔伯特还是对于类似白鼠的东西感到害怕;

011迷信的鸽子

你是否忌讳踩到裂缝,携带护身幸运币等东西,你是否因为迷信而做过一些事情?

斯金纳理论:

1. 强化:在一特定情况下,你的行为都可能伴随着某种后果,比如获得赞扬、报酬、满足感,这些后果使得你在情况类似的情况下很可能会重复行为,这些后果成为强化物;

2. 惩罚:的行为伴随着疼痛或者尴尬,那么在今后相似的情况下你可能会减少重复这一行为。

3.消退:一种行为被强化后,强化物若不在出现,那么这一行为再发生的可能性将慢慢减弱直至完全消失。

实验假设:人们迷信是因为他们相信迷信行为与某些强化性结果之间存在联系,虽然二者实际并不相关,人们相信这种联系是因为这种行为偶然被强化了一次,即非关联性,即你偶然掷出了一个好点数,虽然这与迷信行为无关,但是你却相信这种因果关系确实存在。

实验方法:斯金纳箱

斯金纳箱由一个空的笼子和一个放食物的托盘组成,食物每隔15秒自动落下,每次将处于饥饿状态的各自放进笼子里面几分钟,不限制鸽子的行为,观察鸽子的行为。

实验结果:8只鸽子中的6只产生了迷信行为,如转圈,跳舞、摇摆、伸头等;

拓展:为了消退这种行为,不再给予鸽子食物奖励,迷信行为逐渐消失,最后完全消失。

012观察到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

我们的攻击行为是怎么产生的,儿童会模仿成人的攻击行为吗?

实验目的:检测儿童是否会模仿承认的攻击行为;

实验过程:儿童接触有攻击行为和无攻击性行为的成人后,记录儿童的行为;

实验结果:

1.成人的暴力行为向儿童传递了暴力是可以的信息,削弱了儿童会攻击行为的压抑,在之后遇到挫折时,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2.攻击性男性榜样对男孩的影响明显大于女性榜样对女孩的影响;

拓展:

1. 真人暴力榜样、电影暴力榜样、动画片暴力榜样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依次减弱;

2. 当儿童观察到暴力榜样遭到惩罚后会减少模仿暴力行为;

第四章:智力、认知和记忆

013所想即所得

皮革马利翁效应:在希腊神话中,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他的雕塑,赋予雕像全部的爱和精力,最后感动了爱神赐予雕像生命,让他们结为夫妻。即如果我们预期某一件事以某种方式发生,我们的期望就会倾向于让它变为现实。

实验目的:探究现实情景中是否存在期望效应;

实验过程:随机给一个小学老师一份写有20%学生的IQ测试成绩名单,学期结束后检测学生的IQ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低年级的实验组同学进步明显,证明了期望效应的存在。

014你在哪方面更聪明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测试:人类的大脑在不同区域负责着智力的不同方面,也就是不同的智力。

加德纳制定的八项界定智力的标准:

1. 大脑损伤证明智能具有潜在独立性;

2. 低能特才者、神童以及天才的存在都与独立智能有关系;

3. 智能应该有一个独特的发育历史和发展到高级专业水平的潜能;

4. 智能应该与一个清晰的信息加工(思维)过程相联系;

5. 智能的逐步发展有据可依;

6. 智能可以用心理学实验进行研究;

7. 智能可以采用现存的标准化测验来测量;

8. 智能的各个类型都可能用一个符号代表。

八种智能及其核心操作

1. 语言智能:句法学、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

2. 音乐智能:音调、节奏、音色

3. 逻辑-数学:数学、数量、范畴、因果关系

4. 空间:敏锐的视觉、表象旋转和转换

5. 肢体-运动: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对物体的控制

6. 人际:对他人的感受、感情、目标、动机的知觉

7. 自我内省:对自身的感受、感情、目标的知觉

8. 自然观察:对自然环境中的事物的认知和分类,对自然世界的敏感

拓展:多元智能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的聪明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比如成绩不好的人可能其他方面比较优秀。

015心中的地图

爱德华.托尔曼认为人们的心中存在一个认知地图,知道我们要去的目的地和路线。

实验目的:在老鼠走迷宫中因为出口的奖励老鼠走的越来越快除了刺激-反应之外,老鼠的内部心理也发生了变化;

实验过程:设置三个实验组,第一组在迷宫出口处给予老鼠食物奖励,第二组不给予任何奖励,第三组延迟奖励,开始无食物,之后给予食物奖励;

实验结果:延迟奖励组老鼠在三天内就学会了走迷宫,说明它们在之前学到的东西比他们表现出来的多。

016感谢记忆!

我们的回忆真的准确吗,回忆是准确的再现一件事吗?华盛顿大学的罗夫特殊斯认为回忆实际上是一种对实际发生事情的重构,用新信息和现存信息去填补你回忆中某种经历中的遗漏部分。

实验假设:对目击者的回忆提问中如果包含错误的假设,那么这些错误的信息可能会混入 目击者对这件事的记忆并出现在其之后对记忆的论述中;

实验方法和结果:一共做了四次类似的实现,在被试看完短片后询问被试有关短片中还有错误信息的问题,从统计学的角度上说,被试都显著的使用错误信息重构了自己的记忆。

拓展:“幻想记忆”,即比起现实经历更像是幻想出来的经历,比如被外星人绑架 等,幻想记忆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们大脑创造出实际上从未发生过的事件和记忆。

第五章:人的发展

017爱的发现

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因为母亲能够为婴儿提供母乳,还是其他因素呢?

理论假设:实验者在实验中发现幼猴十分依赖笼子底部的软垫,实验者认为除了最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要。

实验对象:幼年恒河猴;

实验过程:将猴子分成两组,分别由铁丝母猴和绒布母猴(触感更舒服),观察幼猴对不同母猴的依赖程度。

实验结论:母猴是否满足幼猴饥饿等生理需求并不是幼猴依恋母猴的根本原因,接触安慰才是幼猴依赖母猴的根本原因,幼猴遇到害怕的事情会跑向绒布母猴,由绒布母猴喂养的幼猴更健康。

拓展:

1.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安慰比母乳喂养更为重要,

2.虐待儿童问题:实验者使代理母猴喷出气流以驱逐幼猴,幼猴与母猴保持距离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回到母猴的怀抱,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那些被施虐的孩子十分依恋他们的父母。

018眼不见,不一定心不烦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只有认知发展到某个特定的阶段,个体才会有特定的思维和推理水平,否则,无论有多少次练习也不会有这种能力。

理论假设:实验者在一次测验中发现同一年龄段的孩子犯的错误都是一样的,研究者进一步认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使用的认知策略是不一样的。

客体永久性:即使物体不在我们的感知范围内,我们也知道它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别人把你的书拿进另外一个房间,虽然你看不见你的书,但是你知道你的书存在;客体永久性大约从八个月左右开始发展,这种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种能力我们就无法进行问题解决和内部思维。

实验方法:研究者用非结构式评价方法研究了客体永久性这一认知技能的发展过程;

实验结果:

四个认知发展阶段(不同的人也许年龄会有差距但是顺序不会变)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

所有知识都是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获得,思维与身体运动同步进行,客体永久性概念开始形成;

2.前运算阶段:2-7岁

思维与运动分离,能够进行象征性思维,认为所有思维都有思维和感情,自我中心思维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能够推断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逻辑思维拓展到假设概念和抽象概念,能够借用隐喻和类比进行推理,能够思考过去和未来,能够探讨价值观和哲学问题。

019你的品德如何

儿童的道德观是如何形成的?

实验方法:通过给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供道德判断机会来探究儿童的道德形成阶段;

实验对象:10岁、13岁、16岁的来自不同经济条件的72名儿童;

实验结果: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六阶段:

水平一:前道德水平

阶段1:惩罚和服从的定向(行为的后果作为是非的标准);

阶段2:朴素的利己主义者(以个人的需求满足与否决定事情的好坏);

水平二:习俗角色遵从的道德水平

阶段3:好孩子定向(取悦被人就是好的);

阶段4:维护权威定向(维护现有的法律和社会秩序,尽职尽责就是好的);

水平三:自我接受的道德准则的道德水平

阶段5: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

阶段6:个人的良心和原则的定向;

020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这里所说的控制力是指你所拥有的、能够控制你自己的生活和事件的个人力量,当人门面对压力情景时,如果人们相信对这一事件有所控制,那么压力的负面情绪就会减少。

理论假设: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对自身的控制力往往会引起其不快,并危害身体状况,那么提高人的控制力会有相反的结果吗?

实验对象:一个养老院的老人;

实验过程:给予一部分老师装饰房间和照顾植物的控制力,另一部分老人则作为对比;

实验结果:选择的机会和控制力能产生积极的作用,责任感提升的老人感受到更多快乐也更具活力,身体状况也有所提高。

拓展:对于老年人来说,所拥有的控制力越多,其老年化进程就越快乐,越健康,越平稳。

第六章:情绪和动机

021性动机

理论假设:了解人们对于性刺激的反应可以进行心理治疗;

实验方法:在实验室中用仪器记录下性反应的整个过程;

实验结论:

1.人的性反应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分别为兴奋期-持续期-高潮期-消退期;

2.阴茎的大小对于女性的性刺激无足轻重;

3.男性存在一个性不应期,即此期间无论受到的刺激数量和类型如何,身体上都不能经历一次高潮,与之相反,女性能经历多次性高潮;

022 我能读懂你的脸!

如果你想到有趣的事你的脸上会出现什么表情,如果你想到悲伤的事你的脸上又会有什么表情,而且表达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吗?

理论假设:对于基本的情绪表达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吗?

研究方法:使一个与世隔绝的部落人员进行故事和照片中的情绪进行匹配,另外一组作为对比;

研究结果:

1.正确识别照片中的情绪既不存在性别差距也不存在儿童与成年之间的差别,验证了人类的面表情具有普遍性,且不具有文化差异;

2.相对愉快的表情,愤怒的表情更容易被识别;

3.缺少眉毛的眼睛或者表情更难识别;

4.农场动物的健康情况取决于其对周围环境的是哪个程度。

023生活、变化和刺激

请思考以下你最近处于一种令人不快的 、消极情绪体验,你是否考虑过作为一种情绪的极端形式,应激正在威胁着你的健康?

研究方法:根据临床经验,编制一个43项能使人形成应激的生活事件组成的量表,发给394名被试,要求他们给应激事件打分;

研究结果:

1.不同维度的被试的测试结果相似度很高,通过排序发现,配偶的死亡为应激程度最高的事件,轻微触犯法律为应激程度最低的事件;

2.随着应激次数的增加,患病的记率也大大增加。

024认知失调

你是否有过必须说或必须做与你意愿相反的事的经历?然而研究告诉我们,当你的行为与你的态度发生矛盾时,为了与行动一致,你的态度将会有所改变。

认知失调:当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协调的心理过程时,会出现认知失调,导致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和紧张感,这种不适感促使你做出某种改变以使它减弱,在你不能改变你的行为的情况下,你会改变你的态度。

理论假设:如果你相信X,却公开主张非X,那么你将体会到由认知失调所引起的不适感。如果某个人给你一笔钱,让你公开支持某种你原本反对的观点,而且你也同意那么做;假设另外一个人向你提出同样的请求,但只给你一笔小钱,不管怎样你还是答应了,那么在那种情况下你感受到的失调更大呢?

实验方法:共有三组被试,第一组被试因其向后来的被试撒谎而得到20美元,第二组被试因其向后来的被试撒谎而得到1美元,控制组被试没有撒谎;

实验结果:

在钱较少的时候,真正的观点将会有更大的变化,解释与态度不相符的行为的理由不够充足而导致了更大的认知失调,所以观点改变大。

拓展:当你面对自己的言行不一致的机会越多,你所体验的认知失调就越严重,因为你改变自己的行为的动机越强。

第七章:人格

025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

你相信你的行为及后果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吗?即某种好事发生在你身上的时候你认为是实至名归还是运气所致?

外控点人格:把后果归结于运气、命运或是其他人的力量的影响时;

内控点人格:把后果归结于自己的行为和特点。

理论假设:测试出人们的内控或者外控的倾向,并比较不同情景下的内控和外控;

实验方法:从量表中选择更贴合自己情况的陈述性语句;

实验结果:

1.赌博:内控点型个体更倾向于对有把握的事情下赌注,对于小概率事件他们更喜欢中等概率;外控点型个体更愿意在风险较大的赌博上下赌注。

2.劝说:内控型人格更不容易在态度方面受他人影响。

3.吸烟:内控型个体更自律,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更倾向于外控。

4.成就动机:内控型人格更相信自己的行为决定着自己的成就。

5.从众:内控型人格更少的服从大多数人的意见。

拓展:

1.内、外控倾向可能形成的原因:文化差异、社会经济水平和父母教养。

2.具有内控倾向的个体更可能会:更多的从情景中获得信息、更主动的改变生活状况、更看重成就和内在技能、更能抵制他人的影响。

3.具有内控倾向的父母更有爱心,对孩子采取前后奖罚一致约束,而具有外控倾向的孩子的父母更加注意专制和严厉,不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

4.父母的奖罚不一致,会导致孩子具有外控倾向。

026男性化、女性化还是双性化?

有研究者认为,一个更协调的人可以有效的融合男性化和女性化两种行为,比那些性格极度男性化或极度女性化的人更健康。

实验方法:使用BRSI测量量表来进行测量,其中男性化特征是指表现在男性身上会受到赞许的男性化特征,女性化特征是指表现在女性身上会受到赞许的女性化特征。

实验结果:在确定了BRSI测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后发现大多数男性和女性的得分差异很小,即大多数都具有“双性化“的特点。

027和心脏赛跑

人格特质能预测出某人在某一特定情景中的行为,对人格特质的剖面进行分析,可以预测个体现在或在将来的行为结果。研究者发现某种人格特质可以预测你的健康状况,得心脏病的概率。

理论假设:长时间处于疲劳驾车、最后期限、竞争性环境以及经济受挫等压力下的人更可能会患上心脏病;

实验方法:测试两种不同行为模式被试(A型和B型)中的胆固醇水平,通过胆固醇水平来测量被试患病的概率;

A型:一种要达到目的的强烈而持久的内驱力,热衷于竞争的倾向,渴望别人的承认,自我超越的欲望,不断卷入最后期限的事物中,心理和生理上过分敏感,习惯于风风火火干完某件事;

B型:与A型相反的行为模式。

实验结果:A型行为模式患冠心病的概率要大于B型行为模式。

拓展:A型行为模式之所以容易患上冠心病可能是由于,A型人格面对应激事件时,生理上容易变得异常兴奋,这种极端兴奋导致身体产生激素,提高了心率和血压,久而久之,这些压力过度反应会损坏动脉并导致心脏病。

028个体与集体

集体主义文化是指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个体的需求、欲望、成就必须服从他所属的群体或组织的需求、欲望以及目标;

个体注意个体的幸福和成就而不是所属群体的需要和目标。

理论假设:按照个人主义-集体注意模型对文化加以界定和解释时,这一模型能够说明我们所见到的表现在人类行为、社会交往和人格中的大部分差异;

研究方法:问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学生做了三系研究进行调查;

研究结论:美国男性更偏向于个人主义,而年长的日本人更偏向于集体主义;

拓展: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两个社会心理概念可能会对一种特定文化的成员的身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集体主义的父母更会教导孩子的“集体自我”,对群体的权威的服从等,而自我主义的父母会培养孩子的“个人自我”,比如勇敢拒绝等

第八章:精神病理学

029这儿,谁是疯子?

如何区别正常和异常行为?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其他心理治理师拟定的几条标准:

1.行为场合:知道某些行为在特定的场合中是古怪的,比如在草坪浇水很正常,但是暴风 雨中给草坪浇水行为很古怪。

2.行为持续存在:一个人偶尔表现出不正常行为,并不代表他是不正常的。但一个古怪的、反社会的或失控的行为模式持续存在可以成为判别精神疾病的一个标准。

3.社会越轨:一个人的行为严重违反了社会期望和规范,当这种越轨行为非常极端和持久,如幻听和幻视,这就可能是精神疾病的证据。

4.主观痛苦:我们通常知道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它给我们带来的苦楚,比如一个人不敢乘坐电梯,害怕与人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5.心理障碍:当一个人发现由于心理问题他不能满意的生活了,可以被认为患了心理障碍。例如,一个人害怕成果,每一次努力的成果都会被心理障碍所破坏。

6.对功能的影响:一个人的问题行为对其他想要的生活的能力的干扰程度,以及这种问题行为被社会所接受的程度。

实验目的:探究医生是根据病人本身具有的特征还是病人所处的环境或场合进行诊断。

实验过程:8个正常人假装成精神病患者把自己送进精神病医院,看是否能被医生诊断出来。

实验结果:假病人的住院时间从7天到52天不等,没有一个人假病人被医生当场识破;

相对于医生和护士,真病人更容易识别出假病人;

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的交流很少,而且常常是怪怪的。

030 如何克服焦虑?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人格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自我、本我和超我。

1.本我:由基本的生物冲动组成,如饥饿、渴和性的冲动。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动,它要求即刻满足所有欲望,不顾道德、安全、理性等因素;如果你的人格中只有本我,那么你的行为将是不道德的、有严重的偏差或者越轨行为、甚至对自己和别人是致命的。

2.自我:自我按“现实原则”行动,注意现实社会和行为的结果,自我属于意识,其工作是让本我的欲望得到满足,但要用理性的、社会认可的、合理安全的方式完成。

3.超我:自我也受超我的限制,超我实际上要求自我根据已有的一套关于是非对错的标准,保证自我为本我的需求找到满足方案是道德的和合乎伦理的。如果你的行为方式违反了这些准则。你的超我会惩罚你,比如你的内疚和良心。

弗罗伊德的人格观是一个动态的,即自我不断地试图用超我的道德去平衡本我的需求和欲望,以此来决定你的行为。

焦虑的产生:

如果太强烈的本我不被控制而挤进你的意识,并开始击败你的自我,将会经历一种非常不愉快的、被称为焦虑的情况,称之为游离性焦虑,虽然你感到焦虑和害怕,但你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产生焦虑的原因并没有进入意识。

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的目的是阻止本我被禁止的冲动进入意识,如果自我成功,由本我的冲动引起的焦虑和不适将缓解。防御机制通过自我欺骗和歪曲事实而使本我的欲望未能得到承认。

被应用和认可的防御机制:

1.压抑

最基本和常用的防御机制。压抑的作用就是把烦恼冲动挤出意识层,如果成功完成,与“被禁止的”想法相关联的焦虑就可以避免,压抑通常被用来抵御由不可接受的性欲望产生的焦虑。

2.退行

退行是一种自我用来防止焦虑的的防御机制,这种焦虑使人退回发展的早期阶段中那种要求很少和相对安全的行为。比如婚姻出现问题时候,已婚的成年女性可能会搬回家里和妈妈一起住,中年男人害怕老去并死去,为了避免与无意识的恐惧相连的焦虑,开始变得不负责任,开赛车、吃儿童食品退行到青年时期。

3.投射

你的自我正在被本我攻击,你变得非常焦虑,如果你的自我采用投射的方式来消除焦虑,你将开始把你无疑是中的欲望看成是别人的行为,也就是说你把你的冲动投射到别人身上,通过把焦虑外化来减轻焦虑。例如一个丈夫有了对他妻子不忠的想法,为了防止焦虑,丈夫把他的欲望投射给妻子,变得善妒并谴责妻子,即使没有证据支持他的谴责。

4.反向作用

当一个人感受到不可接受的,无意识的“邪恶”冲动,为了避免焦虑,他们常表现出与本我真实欲望相反的行为,这些行为通常是夸大和强迫的,人们采取表面的、完全没有本我真实欲望的态度和行为来减轻焦虑。比如上个例子中的丈夫,他如果是采用反向作用的方式来抵抗焦虑的话,那么他会过度殷勤的对待他的妻子,并送她礼物,宣誓坚贞不移的爱情。

5.升华作用

以上四种机制在心理调试中被认为是心理有问题的指标,而升华机制是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来转化无意识中被禁止的欲望所产生的能量。不同的欲望可用不同方式的升华,比如一个带有色情目光注视人体的男性,可以通过成为一名裸体像画家或雕塑家来升华他的情感。

拓展:防御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焦虑,保持积极形象,但是某些防御机制中包含了自我欺骗和歪曲事实,如压抑、退行等,如果过度使用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031习得性抑郁

大多数的人都会期望行为产生特定的结果,你的预期会使你向着令人满意的一面买进而避免失望的结果,即你的行为至少部分是由你的信念决定的,也就是相信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某种后果,而这种后果是与行为相对应的。

能力与控制的关系:

许多人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并能控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切,因为他们在过去曾对某些情况进行控制并取得成功,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成目标。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缺乏能力和控制力,会产生无力感,不太可能会为改变工作而做出必要的努力。

能力与控制与健康息息相关,如果你发现自己不再有使生活发生改变的能力和控制力,在你发生的事情与你无关,长此以往,你会感受到无望和无助,并且放弃尝试一切,即你会变得抑郁。

习得性抑郁:

我们对能力和控制的知觉是从经验中习得的,当一个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败后,他将停止尝试,如果这种情形出现的太频繁,这个人就会把这种控制缺失的知觉泛化到所有情景中,于是他开始变得无助而抑郁。

拓展:通过赛里格曼的研究,如果个体把自己控制力缺失归因于:永久性而不是暂时性的;自己的内在人格因素;渗透到他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那么个体更有可能变得抑郁。

032拥挤导致行为反常

当你处在拥挤的人群中的时候,你会变得孤单利群,或是想抽身离开,还是变得易激怒和好攻击?

人口密度与拥挤:一个房间里面如果人数过多就会造成房间内人口密度过大,导致拥挤。

实验对象:白鼠;

实验过程:在正常空间内放置白鼠密度两倍的白鼠,观察白鼠在16个月内的行为;

实验结果:在人口密度过大的空间中白鼠的接触机会增加,出现了“行为沦丧”,攻击行为增多、性越轨、雌鼠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养育后代的能力。

拓展:

1. 有研究显示,在拥挤空间中,我们的血压会升高、心率会加快、感觉其他人对你充满敌意,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慢。

2. 雷格兹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家庭人口密度对社会退缩和攻击行为的影响是随着家庭人口增加而降低的,即如果家庭居住条件为5个人,那么居住5个及以下的人攻击行为是降低的,而居住人数超过5个人,那么攻击行为会增加。

第九章 心理治疗

033为自己挑选心理治疗师

心理治疗真的有效吗?

实验过程:史密斯和格拉斯分析了375项研究中833中心理治疗的方法;

实验结论:

1. 发现接受治疗的被试平均回复比没有接受治疗的被试高达75%;

2. 各种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分为行为疗法和非行为疗法两大类,行为疗法包括系统脱敏法、行为矫正法和冲击疗法,其他均为非行为疗法;

034缓解你的恐惧心理

你是否有过在公开演讲或者考试之前紧张的经历,你知道该如何治愈它吗?

恐惧症的三种类型:

1. 单纯性恐惧:对动物不合理的恐惧/对特殊场所,狭小空间/高空(恐高症);

2. 社交恐惧症:与他人交往时不合理的恐惧,如害怕在公开场合说话;

3. 广场恐惧症:对不熟悉的开放的或拥挤空间的不合理恐惧;

治疗方法——系统脱敏法:

因为恐惧症的形成是因为通过条件反射形成了无效的行为(恐惧),所以为了治疗你的恐惧

症,当你面临一个恐怖情景时,你必须经历一种能抑制恐惧或焦虑的反应(放松)。

具体做法:

1. 放松训练:埃德蒙.雅克布森在1938年发明的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通过训练可以得到随时都可以放松的状态;

2. 焦虑层次的建立:由低到高建立不同层次感到焦虑的事情;

3. 脱敏:患者进入深度放松的状态—想象使你感到焦虑的事(从最低级到最高级)——在过程中感到轻微焦虑,就停止——重复上述过程直至面对焦虑事情能完全放松。

最简单的系统脱敏法:如果一个孩子害怕狗,使孩子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买一条狗。

接下来,是两个有趣的心理测试,“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TAT)

          课程目录
课时1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01节
课时2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02节
课时3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03节
课时4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04节
课时5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05节
课时6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06节
课时7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07节
课时8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08节
课时9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09节
课时10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10节
课时11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11节
课时12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12节
课时13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13节
课时14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14节
课时15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15节
课时16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16节
课时17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17节
课时18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18节
课时19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19节
课时20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20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