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1五帝本纪 尧 舜(试听)
- 002太史公自序 1
- 003太史公自序 2
- 004太史公自序 3
- 005太史公自序 4
- 006太史公自序 5
- 007五帝本纪 1
- 008五帝本纪 2
- 009五帝本纪 3
- 010夏本纪 1
- 011夏本纪 2
- 012夏本纪 3
- 013殷本纪 1
- 014殷本纪 2
- 015周本纪 1
- 016周本纪2(视频图片为“禹贡九州”的大致范围)
- 017周本纪 3
- 019周本纪 3 重录
- 019周本纪 4
- 020周本纪 5
- 021周本纪 6
- 022秦本纪 1
- 023秦本纪 2
- 024秦本纪 3
- 025秦本纪 4
- 026秦本纪 5
- 028秦始皇本纪 1
- 028秦始皇本纪 2
- 029秦始皇本纪 3
- 030秦始皇本纪 4
- 031秦始皇本纪 5
- 032秦始皇本纪 6
- 033秦始皇本纪 7
- 034项羽本纪 1
- 035项羽本纪 2
- 036项羽本纪 3
- 037项羽本纪 4
- 038项羽本纪 5
- 039项羽本纪 6
- 040高祖本纪 1
- 041高祖本纪 2
- 042高祖本纪 3
- 043高祖本纪 4
- 044高祖本纪 5
- 045高祖本纪 6
- 046吕太后本纪 1
- 047吕太后本纪 2
- 048孝文本纪 1
- 049孝文本纪 2
- 050孝景帝本纪
- 051孝武本纪 1
- 052孝武本纪 2
- 053孝武本纪 3
- 054孝武本纪 4
- 055吴太伯世家 1
- 056吴太伯世家 2
- 057吴太伯世家 3
- 058齐太公世家 1
- 059齐太公世家 2
- 060齐太公世家 3
- 061齐太公世家 4
- 062齐太公世家 5
- 063鲁周公世家 1
- 064鲁周公世家 2
- 065鲁周公世家 3
- 066鲁周公世家 4
- 067燕召公世家1
- 068燕召公世家2
- 069管蔡世家 1
- 070管蔡世家 2
- 071陈杞世家 1
- 072陈杞世家 2
- 073卫康叔世家 1
- 074卫康叔世家 2
- 075卫康叔世家 3
- 076宋微子世家 1
- 077宋微子世家 2
- 078宋微子世家 3
- 079晋世家 1
- 080晋世家 2
- 081晋世家 3
- 082晋世家 4
- 083晋世家 5
- 084晋世家 6
- 085晋世家 7
- 086晋世家 8
- 087楚世家 1
- 088楚世家 2
- 089楚世家 3
- 090楚世家 4
- 091楚世家 5
- 092楚世家6
- 093楚世家 7 結尾
- 094越王勾践世家 1
- 095越王勾践世家 2
- 096越王勾践世家 3
- 097郑世家 1
- 098郑世家 2
- 099郑世家 3
- 0100郑世家 4
- 101赵世家 1
- 102赵世家 2
- 103赵世家 3
- 104赵世家 4
- 105赵世家 5
- 106赵世家 6
- 107魏世家 1
- 108魏世家 2
- 109魏世家 3
- 110韩世家 1
- 111韩世家 2
- 112田敬仲完世家 1
- 113田敬仲完世家 2
- 114田敬仲完世家 3
- 115田敬仲完世家 4
- 116孔子世家 1
- 117孔子世家 2
- 118孔子世家 3
- 119孔子世家 4
- 120孔子世家 5
- 121陈涉世家 1
- 122陈涉世家 2
- 123外戚世家 1
- 124外戚世家 2
- 125楚元王世家
- 126荊燕世家
- 127齐悼惠王世家 1
- 128齐悼惠王世家 2
- 129萧相国世家
- 130曹相国世家
- 131留侯世家 1
- 132留侯世家 2
- 133留侯世家 3
- 134陈丞相世家 1
- 135陈丞相世家 2
- 136绛jiàng侯周勃世家 1
- 137绛侯周勃世家 2
- 138梁孝王世家 1
- 139梁孝王世家 2
- 140五宗世家 1
- 141五宗世家 2
- 142三王世家 1
- 143三王世家 2(144集伯夷列传在合集最末尾补上了)
- 145管晏列传
- 146老子韩非列传 1(老子,庄子,申不害部分)
- 147老子韩非列传 2
- 148司马穰苴列传
- 149孙子吴起列传 1(孙武 孙膑部分)
- 150孙子吴起列传 2(吴起部分)
- 151伍子胥列传 1
- 152伍子胥列传 2
- 153仲尼弟子列传 1
- 154仲尼弟子列传 2子贡部分
- 155仲尼弟子列传 3
- 156仲尼弟子列传 4
- 157商君列传 1
- 158商君列传 2
- 159苏秦列传 1
- 160苏秦列传 2(游说韩王,魏王,齐王,楚王部分)
- 161苏秦列传 3
- 162苏秦列传 4
- 163苏秦列传 5
- 164张仪列传 1
- 165张仪列传 2
- 166张仪列传 3
- 167张仪列传 4
- 168樗chū里子甘茂列传 1
- 169樗里子甘茂列传 2
- 170穰rǎng侯列传
- 171王翦白起列传
- 172孟子荀卿列传
- 173孟尝君列传 1
- 174孟尝君列传 2
- 175平原君虞卿列传 1
- 176平原君虞卿列传 2
- 177魏公子列传 1
- 178魏公子列传 2
- 179春申君列传 1
- 180春申君列传 2
- 181范雎蔡泽列传 1
- 182范雎蔡泽列传 2
- 183范雎蔡泽列传 3
- 184范雎蔡泽列传 4
- 185乐毅列传
- 186廉颇蔺相如列传 1
- 187廉颇蔺相如列传 2
- 188田单列传
- 189鲁仲连邹阳列传 1
- 190鲁仲连邹阳列传 2
- 191鲁仲连邹阳列传 3
- 192屈原贾生列传 1
- 193屈原贾生列传 2
- 194吕不韦列传
- 195刺客列传 1
- 196刺客列传 2
- 197刺客列传 3
- 198李斯列传 1
- 199李斯列传 2
- 200李斯列传3
- 201李斯列传 4
- 202蒙恬列传
- 203张耳陈余列传 1
- 204张耳陈余列传 2
- 205魏豹彭越列传
- 206黥布列传
- 207淮阴侯列传 1
- 208淮阴侯列传 2
- 209淮阴侯列传 3
- 210淮阴侯列传 4
- 211韩信卢绾列传 1
- 212韩信卢绾列传 2
- 213田儋列传
- 214樊郦滕灌列传 1
- 215樊郦滕灌列传 2
- 216张丞相列传 1
- 217张丞相列传 2
- 218郦生陆贾列传 1
- 219郦生陆贾列传 2
- 220傅靳蒯成列传
- 221刘敬叔孙通列传 1
- 222刘敬叔孙通列传 2
- 223季布栾布列传
- 224袁盎晁错列传 1
- 225袁盎晁错列传 2
- 226张释之冯唐列传
- 227万石张叔列传
- 228田叔列传
- 229扁鹊仓公列传 1
- 230扁鹊仓公列传 2
- 231扁鹊仓公列传 3
- 232扁鹊仓公列传 4
- 233吴王濞列传 1
- 234吴王濞列传 2
- 235魏其候武安侯列传 1
- 236魏其候武安侯列传 2
- 237韩长孺列传
- 238李将军列传 1
- 239李将军列传 2
- 240匈奴列传 1
- 241匈奴列传 2
- 242匈奴列传 3
- 243匈奴列传 4
- 244匈奴列传 5
- 245卫将军骠骑列传 1
- 246卫将军骠骑列传 2
- 247卫将军骠骑列传 3
- 248平津侯主父列传 1
- 249平津侯主父列传 2
- 250平津侯主父列传 3
- 251南越列传 1
- 252南越列传 2
- 253东越列传
- 254朝鲜列传
- 255西南夷列传
- 256司马相如列传 1
- 257司马相如列传 2
- 258司马相如列传 3
- 259司马相如列传 4
- 260淮南衡山王列传 1
- 261淮南衡山王列传 2
- 262淮南衡山王列传 3
- 263循吏列传
- 264汲郑列传 1
- 265汲郑列传 2
- 266儒林列传 1
- 267儒林列传 2
- 268酷吏列传 1
- 269酷吏列传 2
- 270酷吏列传 3
- 271大宛yuān列传 1
- 272大宛列传 2
- 273大宛列传 3
- 274游侠列传
- 275佞幸列传
- 276滑gǔ稽列传 1
- 277滑稽列传 2
- 278滑稽列传 3
- 279日者列传
- 280龟策列传 1
- 281龟策列传 2
- 282龟策列传 3
- 283龟策列传 4
- 284龟策列传 5
- 285货殖列传 1
- 286货殖列传 2
- 287货殖列传 3
- 288三代世表
- 289十二诸侯年表
- 290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
- 291六国年表
- 292秦楚之际月表
- 293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 294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 295惠景间侯者年表
- 296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 297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 298礼书 1
- 299礼书 2
- 300乐书 1
- 301乐书2
- 302乐书 3
- 303乐书 4
- 304乐书 5
- 补史记:三皇本纪_唐司马贞著 白云出岫老师播讲
- 补充144伯夷列传(伯夷叔齐故事)
但这样千年才出一部的杰作,却因为文言文的晦涩难懂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首先,《史记》是本“大块头”的书,包含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其实列传等共130篇,全书526500余字,似乎怎么也读不完;
其次,《史记》的文言文对今天的普通阅读者来说,略显晦涩,难以理解;
更难把握的是,书中众多人物的复杂关系,经常读到后面就忘了前面。
课程介绍参见:
课程介绍|《史记》精讲
有研究者指出,《史记》是先秦古学和今学的分界线。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史记·太史公自序》),致力于总结古学,甚至发展古学。故欲理解先秦学术,必以此为阶梯之一。
《史记》拟经(效法《春秋》),又具有子书的特征,后世看作史著(“二十四史”之首),唐宋八大家以之为古文模范。《史记》沟通四部(经史子集),是划时代的集大成著作。
《史记》至少有三种读法,即哲学(经、子)、史学(史)、文学(集)。本课程以哲学的读法为主,史学和文学的读法为辅。课后设置配套作业,引导同学们在思想和写作上有真实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