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家训全集

  • 名称:中华家训全集
  • 分类:家庭教育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21/10/27 8:35:39

 中国人自古就热情好客,爱交朋友。孔子曾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于个人来说,人生在世,有三五个能推心置腹、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十分幸运的事。在人类的情感中,友情是一种最普通、最平凡的情感。人一旦没有了友情,生活就失去了许多光彩。但是如何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复旦大学韩昇教授讲述《中华家训》第十六集。(《百家讲坛》 20170203 中华家训(16)择友的标准)

 在中国历代家训中,都将“谦逊”作为培养后代,如何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自古以来,历史上不乏因待人处世谦逊有礼、心胸宽广而名垂青史的榜样,也不乏因傲慢自大、气量狭小而一败涂地的教训。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虽然是个人修养的体现,却也关乎着自身的得失,甚至影响着国家的命运。那么,怎样才能算是待人谦和、处事大度,在讲求团队合作的现代社会,怀有一颗谦逊之心对我们又有何益处,复旦大学韩昇教授讲述《中华家训》第十五集。(《百家讲坛》 20170202 中华家训(15)谦逊待人)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特别强调做人的重要。事实上,历代家训满篇累牍的文字归纳起来也不过就是两个字“做人”。《论语》中孔子反复教诲弟子的大部分内容都与做人有关,就连中国古代的经典中,反复讲述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仍然是做人。可见做人乃是安身立命之根本,不会做人就无法融入社会,无法和周围人打交道。很多人事业的成功也多半是做人的成功。如何做人,这个看似“古老”的话题,依然有它很强烈的现实意义。那么,经典家训中是如何教导子女做人的呢?(《百家讲坛》 20170201 中华家训(14)做人的本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中国人历来重视读书,正所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古以来,国人就有着非常浓郁的书香情结,所以古人向来尊敬读书人,推崇读书人。但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也是大家热议的问题,实用和功利的读书,势必会使社会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真正的读书是无用之书,而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百家讲坛》 20170131 中华家训(13)读书的境界)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腹有诗书气自华”,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知道读书与人修养的关系,中国人把读书视为增长知识的有效途径,读书不仅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还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即便是衣着平凡,也掩盖不住读书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传统家训中记录了大量的关于读书的内容。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古人是如何认识到读书的作用的呢?(《百家讲坛》 20170130 中华家训(12)读书改变气质)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每个孩子都听说过《狼来了》的故事,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诚实守信,撒谎骗人的后果往往是自食其果,但是在中华文化数千年的积淀中,对于“诚”的理解并不单单只有“诚实”这一项含义,从诸葛亮的“开诚心,布公道”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个简单的“诚”字透出了古代先贤虚怀若谷的大气,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至真至纯的人格。(《百家讲坛》 20170129 中华家训(11)诚者自成)

 程门立雪是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尊师重道的千古佳话,一直用来赞扬那些诚心求学,尊重老师的学子们。但这个故事背后,还有更深刻的寓意,如果没有领会到这个层面,就不能准确地理解中华文化。无独有偶,高山流水的故事,也有其更深的内涵。那么这些故事到底传达了什么精神,历代家训中有没有涉及这一内容,复旦大学韩昇教授继续讲述《中华家训》第十集。(《百家讲坛》 20170128 中华家训(10)心存敬畏)

 在中国历代的家训中,有一项内容几乎是所有家训都绕不开的,那就是宽容。中国人把宽容视作最为重要的美德。历史上不乏宽容大度的人,他们的事迹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视宽容,宽容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力量,宽容会如何改变事情的进展,复旦大学韩昇教授为您讲述《中华家训》第九集。(《百家讲坛》 20170127 中华家训(9)宽容的力量)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为国家大义挺身而出的股肱之臣,也有圆滑而不失原则的政治良才,就是他们共同撑起了历史的天空,让历史变得鲜活。这些人成长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励志的故事,他们的教育成长有着哪些故事呢?真正的强者,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遇事宠辱不惊,处在高处,就举目远眺;跌落低处,也能静心欣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染和影响着家人或后来者,这种来自父母榜样的力量不可低估。(《百家讲坛》 20170126 中华家训(8)强者的意志)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在中国历史上,关于德与才的论争最有名的莫过于曹操的“唯才是举”了。汉朝末年,举孝廉是当时人为官的敲门砖,也是朝廷选拔官吏最重要的方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选官制度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曹操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唯才是举”。唐太宗时期,太宗对人的考察不是“唯才是举”,他强调用人要德大于才,对官员的选拔最重要的是考察他的德行。那么关于德与才,历代的家训是如何取舍的呢?取德舍才和取才舍德各会造成什么结果呢?(《百家讲坛》 20170125 中华家训(7)取舍德与才)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智慧超群,但是宋朝的苏东坡却大唱反调,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太聪明。无独有偶,历史上还有许多有见识的人,他们也和苏东坡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愚钝些,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本期节目韩昇教授从杨修、孔融、荀彧三位历史名人的角度,解读被误读的聪明。(《百家讲坛》 20170124 中华家训(6)误读的聪明)

 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出现过无数的贤君良臣与英才豪杰,细细品读他们的人生,不难发现,这些人杰在初期,大多都有着艰难困苦的经历。春秋时期的百里奚之所以能够成为秦穆公倚重的客卿,正是因为他在心志和筋骨上受到了极大的磨炼,所以才养成了良好的心性。也正是有了这些磨难的砥砺,他们才能够脱颖而出,建功立业。(《百家讲坛》 20170123 中华家训(5)咬得菜根苦)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我国古代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有很多,包括散文、诗歌、格言等等,这些通常称为“家训”。家训虽然是一个家族制定的内部规范,但其本质还是对子女的教育。他们用历史或者自身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的这些智慧,希望后世的子孙们少走弯路。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理解了汉字就理解了中华文化。古人在教孩子认字的同时,大量的文化信息也就传达出去了。因此孩子在识字的过程中也在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百家讲坛》 20170122 中华家训(4)儿童的识字)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说起弘农杨家,那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家族,被誉为“关西孔子”的杨震就是这个家族的代表。西晋以后,后面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以娶杨家女为荣,都在杨家挑选自己的皇后。那么弘农杨氏是如何起家的,他们家族的品格是什么,这个家族得以延续的秘诀又是什么。复旦大学韩昇教授为您讲述《中华家训》第三集。(《百家讲坛》 20170121 中华家训(3)杨家的传承)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霍去病英年早逝后,汉武帝爱屋及乌,把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带在身边,并托孤于他。霍光也不负汉武帝的期望,他扶持了汉朝两代帝王,前后执掌朝政达20年。霍光在位时,他的子弟和宗族也都高官显赫、风光一时。绚丽极顶的背后紧跟的就是盛极转衰,这个家族仅仅两代以后就盛极而衰,原因是什么?霍家的巨大反差引起了后人无尽的思考,当时显赫一时的霍家迅速崛起又倏然败亡?它最终又是因何走向了衰败的呢?(《百家讲坛》 20170120 中华家训(2)霍家的兴衰)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秦朝末年,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贱视文化、鄙视文人的思潮,置身其中的刘邦自然不能幸免,在那股强大的思潮下,刘邦整天游手好闲、混吃混喝,命运丝毫没有被改变的迹象。但是当秦的暴政惹得天怒人怨的时候,刘邦被裹挟着走上反秦之路,就是在这个反秦的道路上,刘邦认识到了文化对于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的重要。而正是因为刘邦逐渐认识到文人的重要性,认识到文化对社会发展与稳定起到的作用,所以知错善改知人善用的刘邦,从普通的起义军首领,逐步发展为诸侯王,最终成就汉家帝业。(《百家讲坛》 20170119 中华家训(1)刘邦的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