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三家分晋 导论
- [1.2.1]智伯的覆亡
- [1.3.1]智伯的覆亡讨论
- [2.1.1]魏文侯治国
- [2.2.1]战国前期的政治 吴起的悲剧
- [2.3.1]魏文侯治国讨论
- [2.4.1]吴起的悲剧讨论
- [3.1.1]商鞅变法 背景
- [3.2.1]过程
- [3.3.1]商鞅之死
- [3.4.1]评论与比较
- [3.5.1]商鞅变法讨论
- [4.1.1]秦国的外交 南取巴蜀
- [4.2.1]远交近攻
- [4.3.1]逐客风波
- [4.4.1]破坏人才
- [4.5.1]秦国的外交讨论
- [5.1.1]千古一帝 奇货可居(上)
- [5.2.1]--奇货可居(下)
- [5.3.1]--茅焦之谏
- [5.4.1]始皇功过
- [5.5.1]讨论:吕不韦
- [5.6.1]讨论:李斯
- [5.7.1]讨论:赢政
- [6.1.1]楚汉争雄(上):高祖起兵
- [6.2.1]楚汉争雄(上):先入关中
- [6.3.1]楚汉争雄(上):鸿门宴
- [6.4.1]楚汉争雄(上)三人行
- [7.1.1]楚汉之争(下):汉王拜将
- [7.2.1]楚汉之争(下):陈平献计
- [7.3.1]楚汉之争(下):韩信将兵
- [7.4.1]楚汉之争(下):垓下之围
- [8.1.1]汉高祖的家国传承:汉承秦制
- [8.2.1]汉高祖的家国传承:兔死狗烹
- [8.3.1]汉高祖的家国传承:鸟尽弓藏
- [8.4.1]汉高祖的家国传承:诸吕之乱
- [8.5.1]汉高祖的家国传承:文景之治
- [8.6.1]汉高祖的家国传承:三人行
- [9.1.1]汉武大帝:金屋藏娇
- [9.2.1]汉武大帝:汉家故事
- [9.3.1]汉武大帝:武帝功过
- [9.4.1]汉武大帝:巫蛊之祸
- [9.5.1]汉武大帝:三人行
- [10.1.1]昭宣中兴:霍光辅政
- [10.2.1]昭宣中兴:宣帝即位
- [10.3.1]昭宣中兴:霍光之死
- [10.4.1]昭宣中兴:祸萌骖乘
- [10.5.1]昭宣中兴:三人行
- [11.1.1]王莽始末:纯儒起家
- [11.2.1]王莽始末:万人拥戴
- [11.3.1]王莽始末:新莽建国
- [11.4.1]王莽始末:王莽末路
- [12.1.1]光武中兴:少年大志
- [12.2.1]光武中兴:榻中之对
- [12.3.1]光武中兴:争雄天下
- [12.4.1]光武中兴:刘秀治国
- [13.1.1]曹魏国运:曹丕为帝
- [12.5.1]光武中兴:光武之道
- [13.3.1]曹魏国运:曹魏之弊
- [13.2.1]曹魏国运:格局有别
- [13.4.1]曹魏国运:明帝托孤
- [13.5.1]曹魏国运:司马篡权
- [14.1.1]西晋风云:三分归晋
- [14.2.1]西晋风云:继位风波
- [14.3.1]西晋风云:八王之乱
- [15.1.1]隋唐霸业:北朝政局
- [15.2.1]隋唐霸业:杨隋代周
- [15.3.1]隋唐霸业:罢黜高熲
- [15.4.1]隋唐霸业:废勇立广
- [15.5.1]隋唐霸业:二李得失
- [15.6.1]隋唐霸业:天下归唐
- 【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多元的古代社会】1.1导言
- 【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多元的古代社会】1.1导言
- 1.2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1
- 1.2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2
- 1.2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3
- 1.3商代青铜文化1
- 1.3商代青铜文化2
- 1.4西周礼乐文明1
- 1.4西周礼乐文明2
- 1.5夏商周之关系
-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2.1经济井田→小农1
- 2.1经济井田→小农2
- 2.2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1
- 2.2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2
- 2.3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1
- 2.3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2
- 2.4学术贵族→民间
- 2.5社会世袭→流动
- 【秦始皇及其遗产】3.1“虎狼之秦”:法家思想与秦军国主义发展特色(上)
- 3.2“虎狼之秦”:法家思想与秦军国主义发展特色(下)
- 3.3“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的统一事业
- 3.4“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帝制之创建(上)
- 3.5“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帝制之创建(下)
- 3.6“天下苦秦”:秦国的暴政和速亡
- 3.7“天下之势,方病大瘇”:汉初王国问题(上)
- 3.8“天下之势,方病大瘇”:汉初王国问题(下)
- 【西汉从无为走向全盛】4.1从无为到全盛1
- 4.1从无为到全盛2
- 4.1从无为到全盛3
- 4.1从无为到全盛4
- 4.1从无为到全盛5
- 4.2儒表法里统治思想之确立
- 4.3东汉政治与豪强士族1
- 4.3东汉政治与豪强士族2
- 4.3东汉政治与豪强士族3
- 【从统一到分裂】5.1豪强士族与中央集权政府之矛盾1
- 5.1豪强士族与中央集权政府之矛盾2
- 5.2东汉的瓦解和三国鼎立1
- 5.2东汉的瓦解和三国鼎立2
- 5.3秦汉以来的民族问题
- 5.4西晋的短暂统一1
- 5.4西晋的短暂统一2
- 【门阀社会及其解体】6.1南北政治大势1
- 6.1南北政治大势2
- 6.2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1
- 6.2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2
- 6.2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3
- 6.2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4
- 6.3胡化汉化与北朝主流论1
- 6.3胡化汉化与北朝主流论2
- 6.3胡化汉化与北朝主流论3
- 6.3胡化汉化与北朝主流论4
- 【回归大一统:承上启下的隋唐时代】7.1新统一之重建1
- 7.1新统一之重建2
- 7.2唐代政治大势1
- 7.2唐代政治大势2
- 7.2唐代政治大势3
- 7.2唐代政治大势4
- 7.3承上启下的隋唐制度1
- 7.3承上启下的隋唐制度2
- 7.3承上启下的隋唐制度3
- 7.3承上启下的隋唐制度4
- 7.3承上启下的隋唐制度5
- 【唐代文化交流与汉字文化圈的形成】8.1唐代经济的发展与繁荣1
- 8.1唐代经济的发展与繁荣2
- 8.2唐代文化在东亚之影响1
- 8.2唐代文化在东亚之影响2
- 8.2唐代文化在东亚之影响3
- 8.3唐代文化之西传1
- 8.3唐代文化之西传2
- 8.4唐代的外来文明1
- 8.4唐代的外来文明2
- 【“祖宗之法”与宋朝制度】9.1五代十国与北宋的建立1
- 9.1五代十国与北宋的建立2
- 9.2“祖宗之法”与宋朝“防弊”之制1
- 9.2“祖宗之法”与宋朝“防弊”之制2
- 9.2“祖宗之法”与宋朝“防弊”之制3
- 9.2“祖宗之法”与宋朝“防弊”之制4
- 9.2“祖宗之法”与宋朝“防弊”之制5
- 9.3从学校、科举看宋代士大夫政治之发展1
- 9.3从学校、科举看宋代士大夫政治之发展2
- 9.3从学校、科举看宋代士大夫政治之发展3
- 【骑马民族国家:辽、金、元】10.1辽代的二元体制1
- 10.1辽代的二元体制2
- 10.1辽代的二元体制3
- 10.2金之入主中原1
- 10.2金之入主中原2
- 10.2金之入主中原3
- 10.3元朝汉化的迟滞与早衰1
- 10.3元朝汉化的迟滞与早衰2
- 10.3元朝汉化的迟滞与早衰3
- 10.3元朝汉化的迟滞与早衰4
- 10.3元朝汉化的迟滞与早衰5
- 【明代的政治与制度】11.1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1
- 11.1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2
- 11.1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3
- 11.1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4
- 11.1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5
- 11.2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1
- 11.2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2
- 11.2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3
- 11.3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1
- 11.3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2
- 【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之形成】12.1满族之崛起与清朝的建立
- 12.2完成统一的过程1
- 12.2完成统一的过程2
- 12.2完成统一的过程3
- 12.2完成统一的过程4
- 12.2完成统一的过程5
- 12.2完成统一的过程6
- 12.3巩固统一的民族政策
- 【专制文明之巅】13.1君主集权的发展1
- 13.1君主集权的发展2
- 13.1君主集权的发展3
- 13.1君主集权的发展4
- 13.1君主集权的发展5
- 13.1君主集权的发展6
- 13.2汉化与民族特色1
- 13.2汉化与民族特色2
- 13.3盛世隐忧1
- 13.3盛世隐忧2
- 【阎步克】第1讲 中国民族的古老起源(1)
- 【阎步克】第1讲 中国民族的古老起源(1)
- 第2讲 中国民族的古老起源(2)
- 第3讲 中国民族的古老起源(3)
- 第4讲 中国民族的古老起源(4)
- 第5讲 周代政治社会制度(1)
- 第6讲 周代政治社会制度(2)
- 第7讲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 第8讲 战国的到来
- 第9讲 战国变法运动(1)
- 第10讲 战国变法运动(2)
- 第11讲 战国士人与百家争鸣(1)
- 第12讲 战国士人与百家争鸣(2)
- 第13讲 战国士人与百家争鸣(3)
- 第14讲 战国士人与百家争鸣(4)
- 第15讲 秦帝国的灭亡(1)
- 第16讲 秦帝国的灭亡(2)
- 第17讲 秦帝国的灭亡(3)
- 第18讲 西汉布衣将相和汉初军功受益阶层
- 第19讲 全盛与转向(1)
- 第20讲 全盛与转向(2)
- 第21讲 王莽变法(1)
- 第22讲 王莽变法(2)
- 第23讲 东汉初年专制强化和皇权旁落(1)
- 第24讲 东汉初年专制强化和皇权旁落(2)
- 第25讲 清议与党锢(1)
- 第26讲 清议与党锢(2)
- 第27讲 民族与边疆(1)
- 第28讲 民族与边疆(2)
- 第29讲 三国:帝国的分裂和脆弱的统一(1)
- 第30讲 三国:帝国的分裂和脆弱的统一(2)
- 第31讲 江左士族门阀政治(1)
- 第32讲 江左士族门阀政治(2)
- 第33讲 南朝皇权复兴与政治僵局(1)
- 第34讲 南朝皇权复兴与政治僵局(2)
- 第35讲 民族冲突中的十六国更迭(1)
- 第36讲 民族冲突中的十六国更迭(2)
- 第37讲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制(1)
- 第38讲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制(2)
- 第39讲 胡化与汉化:北齐和北周(1)
- 第40讲 胡化与汉化:北齐和北周(2)
- 2《中国古代史》阎步克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酒爵大小与人之尊卑》北大 阎步克
- 《帝国官贵的等级管理》北大 阎步克
- 01 从氏族到国家
- 02 周代政治社会制度
- 03 战国变法运动
- 04 秦帝国的兴亡
- 05 黄老政治与削抑藩国
- 06 全盛与转向
- 07 奉天法古:新莽改制
- 08 专制强化与皇权旁落
- 09 士林清议与士族崛起
- 10 三国分裂与西晋短期统一
- 11 江左士族门阀
- 12 皇权复兴与政治僵局
- 13 从“五胡乱华”到孝文改制
- 14 胡化汉化:北齐北周
- 15 玄学思潮与名士风度
- 【邓小南】01 隋朝:大一统帝国的重建(一)
- 02 隋朝:大一统帝国的重建(二)
- 03 隋朝:大一统帝国的重建(三)
- 04 隋朝: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四)
- 05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
- 06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二)
- 07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三)
- 08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四)
- 09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一)
- 10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二)
- 11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三)
- 12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四)
- 13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五)
- 14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六)
- 15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七)
- 16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八)
- 17 唐代的开放态势(一)
- 18 唐代的开放态势(二)
- 19 唐代的开放态势(三)
- 20 唐代的开放态势(四)
- 21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一)
- 22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二)
- 23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三)
- 24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四)
- 25 两宋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一)
- 26 两宋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二)
- 27 两宋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三)
- 28 两宋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四)
- 29 契丹王朝的兴衰与宋辽关系(一)
- 30 契丹王朝的兴衰与宋辽关系(二)
- 31 契丹王朝的兴衰与宋辽关系(三)
- 32 契丹王朝的兴衰与宋辽关系(四)
- 33 “祖宗之法”与宋朝制度(一)
- 34 “祖宗之法”与宋朝制度(二)
- 35 “祖宗之法”与宋朝制度(三)
- 36 “祖宗之法”与宋朝制度(四)
- 37 “祖宗之法”与宋朝制度(五)
- 38 “祖宗之法”与宋朝制度(六)
- 39 “祖宗之法”与宋朝制度(七)
- 40 “祖宗之法”与宋朝制度(八)
- 41 “祖宗之法”与宋朝制度(九)
- 42 “祖宗之法”与宋朝制度(十)
- 43 北宋中期的内外形势与改革运动(一)
- 44 北宋中期的内外形势与改革运动(二)
- 45 北宋中期的内外形势与改革运动(三)
- 46 北宋中期的内外形势与改革运动(四)
- 47 北宋中期的内外形势与改革运动(五)
- 48 金王朝的盛衰与宋金关系(一)
- 49 金王朝的盛衰与宋金关系(二)
- 50 金王朝的盛衰与宋金关系(三)
- 51 金王朝的盛衰与宋金关系(四)
- 52 金王朝的盛衰与宋金关系(五)
- 53 经济发展与都市繁荣(一)
- 54 经济发展与都市繁荣(二)
- 55 经济发展与都市繁荣(三)
- 56 经济发展与都市繁荣(四)
- 57 经济发展与都市繁荣(五)
- 58 学术发展的新趋势(一)
- 59 学术发展的新趋势(二)
- 60 学术发展的新趋势(三)
- 61 学术发展的新趋势(四)
- 62 学术发展的新趋势(五)
- 63 辉煌的科技文艺成就(一)
- 64 辉煌的科技文艺成就(二)
- 65 辉煌的科技文艺成就(三)
- 66 辉煌的科技文艺成就(四)
- 67 辉煌的科技文艺成就(五)
- 1.1从大蒙古国到元王朝
- 1.1从大蒙古国到元王朝
- 1.2从大蒙古国到元王朝
- 1.3从大蒙古国到元王朝
- 1.4从大蒙古国到元王朝
- 1.5从大蒙古国到元王朝
- 2.1元朝政治概况
- 2.2元朝政治概况
- 2.3元朝政治概况
- 2.4元朝政治概况
- 2.5元朝政治概况
- 3.1元朝经济、社会与文化
- 3.2元朝经济、社会与文化
- 3.3元朝经济、社会与文化
- 3.4元朝经济、社会与文化
- 3.5元朝经济、社会与文化
- 4.1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 4.2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 4.3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 4.4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 4.5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 5.1明朝中后期政治
- 5.2明朝中后期政治
- 5.3明朝中后期政治
- 5.4明朝中后期政治
- 5.5明朝中后期政治
- 5.6明朝中后期政治
- 5.7明朝中后期政治
- 5.8明朝中后期政治
- 5.9明朝中后期政治
- 5.10明朝中后期政治
- 6.1明朝边防与对外关系
- 6.2明朝边防与对外关系
- 6.3明朝边防与对外关系
- 6.4明朝边防与对外关系
- 6.5明朝边防与对外关系
- 7.1满族崛起与明清易代
- 7.2满族崛起与明清易代
- 7.3满族崛起与明清易代
- 7.4满族崛起与明清易代
- 7.5满族崛起与明清易代
- 8.1清朝前期政治
- 8.2清朝前期政治
- 8.3清朝前期政治
- 8.4清朝前期政治
- 8.5清朝前期政治
- 8.6清朝前期政治
- 8.7清朝前期政治
- 8.8清朝前期政治
- 8.9清朝前期政治
- 8.10清朝前期政治
- 9.1明清制度
- 9.2明清制度
- 9.3明清制度
- 9.4明清制度
- 9.5明清制度
- 10.1明清经济与社会
- 10.2明清经济与社会
- 10.3明清经济与社会
- 10.4明清经济与社会
- 10.5明清经济与社会
- 11.1明清学术与文化
- 11.2明清学术与文化
- 11.3明清学术与文化
- 11.4明清学术与文化
- 11.5明清学术与文化
- 《如何看待元朝》
- 《从文化史角度看元朝统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北大张帆教授推荐历史系必读书籍 》
- [第1集] 远古社会
- [第1集] 远古社会
- [第2集] 夏——文明曙光
- [第3集] 以神为本的商朝
- [第4集] 西周的建立和巩固
- [第5集] 社会变革的时代——春秋
- [第6集] 战国的变法与改革
- [第7集] 七国争雄与秦的统一
- [第8集] 秦帝国的兴与亡
- [第9集] 黄老之术与文景之治
- [第10集] 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
- [第11集] 光武中兴
- [第12集] 东汉后期的黑暗统治
- [第13集] 司马氏与西晋兴亡
- [第14集] 东晋、南朝的政局
- [1.1.1]--导言部分
- [1.1.1]--导言部分
- [1.2.1]--隋统一与政治制度创置
- [1.2.2]--隋朝的社会经济
- [1.3.1]--唐前期的政治与政治制度
- [1.3.2]--唐前期的经济制度
- [1.3.3]--唐前期经济的繁荣
- [1.4.1]--唐中后期田制与军制的变化
- [1.4.2]--唐玄宗末朝政腐败
- [1.4.3]--安史之乱
- [1.4.4]--藩镇割据与宦官专权
- [1.4.5]--牛李党争与两税法
- [1.4.6]--经济重心的南移
- [1.6.1]--唐代的文化
- [1.6.2]--唐代的社会结构与生活习俗
- [2.1.1]--五代、辽、宋、西夏、金、元引言
- [2.1.2]--五代十国各国概况和政治发展
- [2.1.3]--五代十国兴亡和南北方政治经济的异同
- [2.1.4]--契丹及辽概况
- [2.1.5]--契丹的兴起
- [2.1.6]--契丹国—辽对中原政局的影响
- [2.1.7]--辽朝政治与经济制度
- [2.2.1]--北宋概况、北宋的建立
- [2.2.2]--宋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一
- [2.2.3]--宋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二
- [2.2.4]--北宋与辽的对峙
- [2.3.1]--西夏的兴起及北宋与西夏的对峙
- [2.3.2]--西夏制度文化。边疆各族政权
- [2.4.1]--北宋中叶的社会危机
- [2.5.2]--北宋经济发展二。金朝概况
- [2.6.1]--女真兴起和金国建立
- [2.6.2]--金国灭辽灭宋
- [2.6.3]--南宋建立
- [2.6.4]--宋金对峙
- [2.7.1]--元朝概况与蒙古崛起
- [2.7.2]--大蒙古国的建立和对外征服
- [2.7.3]--元朝大统一
- [2.7.4]--元朝统治制度
- [2.7.5]--元朝社会经济Ⅰ
- [2.7.6]--元朝社会经济Ⅱ
- [2.7.7]--元朝文化。元朝的灭亡。
- [3.1.1]--明清引言,明王朝概况1
- [3.1.2]--明王朝概况2,明前期君主集权的强化1
- [3.1.3]--明前期君主集权的强化2
- [3.1.5]--靖难之役和永乐政局
- [3.1.6]--郑和下西洋及其评述
- [3.2.1]--明前期经济的发展,明中期政治弊端和边疆问题
- [3.2.2]--土木之变、张居正改革和一条鞭法
- [3.2.3]--明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 [3.2.4]--明中期社会风气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明倭患问题
- [3.3.1]--明代女真与满族的兴起
- [3.4.1]--明末农民大起义
- [3.5.1]--清朝概况,清军入关和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
- [3.5.2]--清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二
- [3.5.3]--清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三
- [3.6.1]--清前期经济和明清文化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第一节(史前时期1)
- 第二章第二节(史前时期2)
- 第三章第一节(夏商周政权的更替1)
- 第三章第一节(夏商周政权的更替2)
- 第三章第一节(夏商周政权的更替3)
- 第三章第二节(甲骨文和金文)
- 第三章第三节(商周的政治结构1)
- 第三章第三节(商周的政治结构2)
- 第三章第四节(周代的几种制度1)
- 第三章第四节(周代的几种制度2)
- 第三章第五节(夏商周三代关系)
- 第四章第一节(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1)
- 第四章第一节(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2)
- 第四章第一节(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3)
- 第四章第二节(春秋战国之际的历史变革1)
- 第四章第二节(春秋战国之际的历史变革2)
- 第四章第三节(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1)
- 第四章第三节(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2)
- 第四章第四节(秦国的统一道路1)
- 第四章第四节(秦国的统一道路2)
- 第四章第五节(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建立1)
- 第四章第五节(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建立2)
- 第四章第六节(汉初到武帝时期的帝国重建1)
- 第四章第六节(汉初到武帝时期的帝国重建2)
- 第四章第七节(汉承秦制与汉承楚制)
- 第五章第一节(武帝以后西汉中晚期的政局)
- 第五章第二节(豪族的崛升与东汉的政治危机1)
- 第五章第二节(豪族的崛升与东汉的政治危机2)
- 第五章第三节(秦汉帝国的疆域)
- 第五章第四节(秦汉帝国的政治制度1)
- 第五章第四节(秦汉帝国的政治制度2)
- 第五章第四节(秦汉帝国的政治制度3)
- 第五章第五节(两汉时期的经学)
- 第六章第一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第六章第二节(曹操与曹魏政治)
- 第六章第三节(诸葛亮及其治蜀)
- 第六章第四节(孙吴的政治和经济)
- 第七章第一节(西晋的建立及其统一)
- 第七章第二节(西晋的政治制度:继承与创新)
- 第七章第三节(西晋的经济制度)
- 第七章第四节(西晋的统治危机及其覆亡)
- 第八章第一节(南北大族的联合与东晋政权的建立)
- 第八章第二节(王与马共天下——东晋门阀政治的极盛)
- 第八章第三节(北方流民的南下与东晋政府的对策)
- 第八章第四节(东晋偏安江左的对外方略)
- 第八章第五节(东晋南朝政权的更替)
- 第八章第六节(南朝寒人的兴起与门阀的衰落)
- 第八章第七节(东晋南朝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 第九章第一节(十六国政权的建立及其统治)
- 第九章第二节(北方流民与“乞活”及坞堡组织)
- 第九章第三节(北朝的政治与经济1)
- 第九章第三节(北朝的政治与经济2)
- 第九章第三节(北朝的政治与经济3)
- 第十章第一节(玄学)
- 第十章第二节(宗教及其民间信仰1)
- 第十章第二节(宗教及其民间信仰2)
- 第十章第三节(少数民族文化的传入与民族观念的变化)
- 第十章第四节(南北学风与文化的差异)
- 第十章第五节(南北家庭规模、风俗、礼仪的差异)
- 第十一章第一节(隋朝的建立及其统一)
- 第十一章第二节(承前启后的隋朝制度)
- 第十一章第三节(隋朝的社会经济政策)
- 第十二章第一节(唐朝的建立及其统一)
- 第十二章第二节(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 第十二章第三节(一代女皇武则天及其统治)
- 第十二章第四节(唐玄宗与开元之治)
- 第十三章第一节(政治制度)
- 第十三章第二节(法律制度)
- 第十三章第三节(职官制度)
- 第十三章第四节(教育与选举制度)
- 第十三章第五节(军事制度)
- 第十三章第六节(经济制度)
- 第十四章第一节(安史之乱与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 第十四章第二节(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 第十四章第三节(唐朝后期的财政困境与两税法的产生)
- 第十四章第四节(唐朝后期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 第十五章第一节(家庭规模与社会组织)
- 第十五章第二节(衣食住行)
- 第十五章第三节(社会风俗)
- 第十六章第一节(隋唐时期周边民族概况)
- 第十六章第二节(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 第十七章第一节(对外政策与中外交通)
- 第十七章第二节(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及其特点)
- 第十八章第一节(经学1)
- 第十八章第一节(经学2)
- 第十八章第二节(宗教1)
- 第十八章第二节(宗教2)
- 第十八章第三节(史学)
- 第十八章第四节(文学)
- 第十九章第一节(五代十国历史线索与特点)
- 第十九章第二节(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
- 第二十章第一节(辽宋夏金历史线索与历史特点1)
- 第二十章第一节(辽宋夏金历史线索与历史特点2)
- 第二十章第二节(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1)
- 第二十章第二节(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2)
- 第二十章第二节(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3)
- 第二十章第三节(北宋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发展1)
- 第二十章第三节(北宋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发展2)
- 第二十章第三节(北宋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发展3)
- 第二十章第四节(辽朝的政治与经济宋辽关系1)
- 第二十章第四节(辽朝的政治与经济宋辽关系2)
- 第二十章第五节(西夏的政治与经济宋夏关系1)
- 第二十章第五节(西夏的政治与经济宋夏关系2)
- 第二十章第六节(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 第二十一章第一节(金朝历史线索与历史特点)
- 第二十一章第二节(金朝政治与文化)
- 第二十一章第三节(宋金关系1)
- 第二十一章第三节(宋金关系2)
- 第二十一章第四节(南宋与金的经济)
- 第二十二章第一节(蒙元史的基本问题)
- 第二十二章第二节(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帝国的建立)
- 第二十二章第三节(成吉思汗的征伐与蒙古草原官制)
- 第二十二章第四节(从窝阔台到蒙哥时期的蒙古帝国)
- 第二十三章第三节(忽必烈时期元朝的统一与政治1)
- 第二十三章第三节(忽必烈时期元朝的统一与政治2)
- 第二十三章第一节(忽必烈及其对汉地的经营)
- 第二十三章第二节(忽必烈时期大元帝国的构建)
- 第二十四章第一节(从“惟和”到“维新”:成宗到武宗的历史演进)
- 第二十四章第二节(元仁宗与“廷祐复科”)
- 第二十四章第三节(从英宗新政到文宗的“文治”)
- 第二十四章第四节(元顺帝与元朝的灭亡)
- 第二十五章第一节(元朝的政治与军事制度)
- 第二十五章第二节(元朝的经济统治与地方社会)
- 第二十六章第一节(明史的基本问题)
- 第二十六章第二节(明初的政治与社会1)
- 第二十六章第二节(明初的政治与社会2)
- 第二十六章第二节(明初的政治与社会3)
- 第二十六章第三节(明初的经济)
- 第二十七章第一节(明建文帝短暂统治)
- 第二十七章第二节(明成祖的统治))
- 第二十七章第三节(明仁宗和宣宗的统治)
- 第二十八章第一节(明英宗、景帝时代)
- 第二十八章第二节(明宪宗、孝宗时代)
- 第二十八章第三节(荒淫的明武宗)
- 第二十八章第四节(明世宗、穆宗时代)
- 第二十九章第一节(张居正改革——帝国晚期耀眼的暮光)
- 第二十九章第二节(万历年间的政治与社会)
- 第二十九章第三节(明末的统治状况及其灭亡)
- 第三十章第一节(明朝皇帝、贵族制度)
- 第三十章第二节(明朝的文官制度)
- 第三十章第三节(明朝的内阁制度)
- 第三十章第四节(明朝的军事制度)
- 第三十章第五节(明朝的监察制度)
- 第三十一章第一节(清朝前期的政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1)
- 第三十一章第一节(清朝前期的政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2)
- 第三十一章第一节(清朝前期的政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3)
- 第三十一章第一节(清朝前期的政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4)
- 第三十一章第一节(清朝前期的政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5)
- 第三十一章第一节(清朝前期的政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6)
- 第三十一章第二节(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
- 第三十一章第二节(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2)
- 第三十一章第三节(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
- 第三十一章第四节(嘉道年间社会矛盾的激化与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
- 第三十二章第一节(精彩纷呈的思想界)
- 第三十二章第二节(五代宋元明清的史学)
- 第三十二章第三节(文学艺术)
- 第三十二章第四节(科技和建筑)
- 1.1中国古代史绪论
- 1.1中国古代史绪论
- 1.2中国古代史绪论
- 2.1文献介绍
- 2.2文献介绍
- 2.3文献介绍
- 2.4文献介绍
- 2.5文献介绍
- 3.1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 3.2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 3.3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 4.1中国文明的起源
- 4.2中国文明的起源
- 4.3中国文明的起源
- 4.4中国文明的起源
- 4.5中国文明的起源
- 4.6中国文明的起源
- 4.7中国文明的起源
- 4.8中国文明的起源
- 4.9中国文明的起源
- 4.10中国文明的起源
- 4.11中国文明的起源
- 4.12中国文明的起源
- 4.13中国文明的起源
- 5.1夏商周历史
- 5.2夏商周历史
- 5.3夏商周历史
- 5.4夏商周历史
- 5.5夏商周历史
- 5.6夏商周历史
- 5.7夏商周历史
- 5.8夏商周历史
- 5.9夏商周历史
- 5.10夏商周历史
- 6.1夏商西周历史:周朝
- 6.2夏商西周历史:周朝
- 6.3夏商西周历史:周朝
- 7.1春秋
- 7.2春秋
- 7.3春秋
- 8.1战国历史
- 8.2战国历史
- 8.3战国历史
- 8.4战国历史
- 9.1战国
- 10.1秦朝历史
- 10.2秦朝历史
- 10.3秦朝历史
- 10.4秦朝历史
- 11.1西汉历史
- 11.2西汉历史
- 11.3西汉历史
- 11.4西汉历史
- 11.5西汉历史
- 11.6西汉历史
- 11.7西汉历史
- 11.8西汉历史
- 11.9西汉历史
- 11.10西汉历史
- 11.11西汉历史
- 11.12西汉历史
- 12.1东汉历史
- 12.2东汉历史
- 12.3东汉历史
- 13.1魏晋南北朝
- 13.2魏晋南北朝
- 13.3魏晋南北朝
- 13.4魏晋南北朝
- 13.5魏晋南北朝
- 13.6魏晋南北朝
- 13.7魏晋南北朝
- 13.8魏晋南北朝
- 13.9魏晋南北朝
- 13.10魏晋南北朝
- 13.11魏晋南北朝
- 13.12魏晋南北朝
- 13.13魏晋南北朝
- 13.14魏晋南北朝
- 导论1
- 导论1
- 导论2
- 远古时代
- 三代时期
- 春秋战国1
- 春秋战国2
- 秦汉1
- 秦汉2
- 秦汉3
- 秦汉3
- 秦汉4
- 秦汉5
- 秦汉6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4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5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6
- 隋唐五代1
- 隋唐五代2
- 隋唐五代3
- 隋唐五代4
- 隋唐五代5
- 隋唐五代6
- 宋辽夏金1
- 宋辽夏金2
- 宋辽夏金3
- 宋辽夏金4
- 元1
- 元2
- 明1
- 明2
- 明3
- 清1
- 清2
- 清3
- [1.1.1]--本章导学
- [1.1.1]--本章导学
- [1.1.2]--原始社会的形成
- [1.2.1]--原始社会的发展
- [2.1.1]--本章导学
- [2.1.2]--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 [2.2.1]--商代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 [3.1.1]--本章导学
- [3.1.2]--西周的强盛与衰落
- [3.2.1]--西周的经济和文化
- [4.1.1]--本章导学
- [4.1.2]--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
- [4.2.1]--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 [4.3.1]--春秋时期的文化
- [5.1.1]--本章导学
- [5.1.2]--各国的变法运动
- [5.2.1]--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 [5.3.1]--各国的兼并战争与秦的统一
- [5.4.1]--战国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 [6.1.1]--本章导学
- [6.1.2]--秦帝国的建立
- [6.2.1]--秦末农民战争
- [7.1.1]--本章导学
- [7.1.2]--西汉的建立与巩固
- [7.2.1]--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 [7.3.1]--西汉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 [7.4.1]--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起义
- [7.5.1]--西汉时期的文化生活
- [8.1.1]--本章导学
- [8.1.2]--东汉前期的政治
- [8.2.1]--东汉的社会经济
- [8.3.1]--东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 [8.4.1]--东汉中后期的腐朽统治和黄巾大起义
- [8.5.1]--东汉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 [9.1.1]--本章导学
- [9.1.2]--三国鼎立
- [9.2.1]--西晋的短期统一
- [9.3.1]--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南北对峙
- [9.4.1]--南朝的嬗变与江南的开发
- [9.5.1]--北朝的演进与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 [9.6.1]--魏晋南北朝文化生活
- [10.1.1]--本章导学
- [10.1.2]--隋朝建立与统一
- [10.2.1]--隋朝经济的高速发展
- [10.3.1]--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
- [10.4.1]--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灭亡
- [11.1.1]--本章导学
- [11.1.2]--唐朝的建立与强盛1
- [11.1.3]--唐朝的建立与强盛2
- [11.2.1]--唐朝由盛到衰的转变
- [11.3.1]--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 [11.4.1]--唐代的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
- [11.5.1]--黄巢起义与唐朝的灭亡
- [11.6.1]--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化
- [12.1.1]--本章导学
- [12.1.2]--五代十国的演变
- [12.2.1]--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的加强
- [12.3.1]--北宋与辽、夏等边疆各族的关系
- [12.4.1]--王安石变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
- [12.5.1]--北宋时期的经济状况
- [12.6.1]--辽与北宋的灭亡
- [12.7.1]--南宋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
- [12.8.1]--宋金对峙时期的社会经济
- [12.9.1]--蒙古的兴起与南宋的灭亡
- [12.10.1]--五代宋辽夏金时期的文化生活
- [12.11.1]--五代两宋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 [13.1.1]--本章导学
- [13.1.2]--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 [13.2.1]--元朝的政治格局
- [13.3.1]--元朝的社会经济
- [13.4.1]--元朝的衰落和灭亡
- [13.5.1]--元朝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 [14.1.1]--本章导学
- [14.1.2]--明代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 [14.2.1]--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状况
- [14.3.1]--明代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 [14.4.1]--明末农民战争与明朝的灭亡
- [14.5.1]--明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 [14.6.1]--明代中外关系和中西文化交流
- [15.1.1]--本章导学
- [15.1.2]--清军入关与各地的抗清斗争
- [15.2.1]--清朝前期强化专治统治的措施
- [15.3.1]--统一形势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 [15.4.1]--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 [15.5.1]--清代中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 [15.6.1]--中国人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
- [15.7.1]--清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 第一讲导论:“中华民族历史”的特点
- 第一讲导论:“中华民族历史”的特点
- 第二讲先秦:政权的建设与“华夏”民族的整合
- 第三讲秦汉:一统化的王朝与中华主体民族的形成
- 第四讲魏晋南北朝:胡汉多民族的融结
- 第五讲隋唐:多民族共同推动和缔造的盛世(上)
- 第六讲隋唐:多民族共同推动和缔造的盛世(下)
- 第七讲辽宋金夏:多元民族文化碰撞交融
- 第八讲元朝: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 第九讲明代:中华民族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 第十讲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第十一讲近现代时期: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上)
- 第十二讲近现代时期: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下)
- 1.1统一的汉文化的起源
- 1.1统一的汉文化的起源
- 1.2历法的形成
- 1.3统一族群的凝聚
- 1.4主体族群的演变
- 1.5不同族群的代兴
- 1.6西周的建立与分封制的产生
- 1.7民族的拆立与分封制的确立
- 1.8民族文化的融合
- 1.9血缘连结与民族融合
- 1.10华夏意识的形成
- 1.11礼乐文明的兴起
- 1.12礼乐文明的内容
- 1.13礼乐文明的内涵
- 1.14礼乐的类别之军礼
- 1.15礼乐的类别之大蒐礼
- 1.16礼乐文明的传承与影响
- 2.1国人的范畴与作用
- 2.2国人地位的变迁
- 2.3国人经济基础的变化
- 2.4诸子百家思潮的冲击
- 2.5大同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 2.6天下观念和天人合一
- 2.7天人合一的追求
- 2.8儒家思想与社会变革
- 2.9孔子思想中的“仁”
- 2.10“仁”的内在要求
- 2.11儒家的教化论
- 2.12儒家的性善论
- 3.1教化论与古代政治
- 3.2王朝的法度
- 3.3人性论对政治的影响
- 3.4老子思想与黄老思想
- 3.5君主的无为和有为
- 3.6无限的政治权力与有限的政治权力
- 3.7重农主义与封建制度
- 3.8封建制与郡县制
- 3.9文治政府
- 3.10汉朝的官僚制度
- 3.11唐宋时期的官僚制度
《资治通鉴》导读是国家精品课程,主讲为张国刚教授。本课程共15章,以现代思维总结历代治理模式、民生休戚的经验教训,侧重分析修身齐家、治国思想的现实意义。通过老师导读,同学们可深入这一经典文本内部,得以纵览千年历史,提升国学素养,体味人生智慧。


课程目录:
0 导论
1.1 三家分晋-智伯的覆亡
1.2 三家分晋-智伯悲剧的反思
2 魏文侯治国
3.1 商鞅变法-背景
3.2 商鞅变法-过程
3.3 商鞅变法-商鞅之死
3.4 商鞅变法-评价与比较
3.5 商鞅变法-讨论
4.1 秦国的外交-南取巴蜀
4.2 秦国的外交-远交近攻
4.3 秦国的外交-逐客风波
4.4 秦国的外交-破坏人才
4.5 秦国的外交-讨论
5.1 千古一帝-奇货可居1
5.2 千古一帝-奇货可居2
5.3 千古一帝-茅焦之谏
5.4 千古一帝-始皇功过
5.5 千古一帝-讨论1 吕不韦
5.6 千古一帝-讨论2 李斯
5.7 千古一帝-讨论3 嬴政
6.1 楚汉之争(上)-高祖起兵
6.2 楚汉之争(上)-先入关中
6.3 楚汉之争(上)-鸿门宴
6.4 楚汉之争(上)-讨论
7.1 楚汉之争(下)-汉王拜将
7.2 楚汉之争(下)-陈平献计
7.3 楚汉之争(下)-韩信将兵
7.4 楚汉之争(下)-垓下之围
8.1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汉承秦制
8.2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兔死狗烹
8.3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鸟尽弓藏
8.4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诸吕之乱
8.5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文景之治
8.6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讨论
9.1 汉武大帝-金屋藏娇
9.2 汉武大帝-汉家故事
9.3 汉武大帝-武帝功过
9.4 汉武大帝-巫蛊之祸
9.5 汉武大帝-讨论
10.1 昭宣中兴-霍光辅政
10.2 昭宣中兴-宣帝即位
10.3 昭宣中兴-霍光之死
10.4 昭宣中兴-祸萌骖乘
10.5 昭宣中兴-讨论
11.1 王莽始末-纯儒起家
11.2 王莽始末-万人拥戴
11.3 王莽始末-新莽建国
11.4 王莽始末-王莽末路
11.5 王莽始末-讨论
12.1 光武中兴-少年大志
12.2 光武中兴-榻中之对
12.3 光武中兴-争雄天下
12.4 光武中兴-刘秀治国
12.5 光武中兴-光武之道
12.6 光武中兴-讨论
13.1 曹魏国运-曹丕为帝
13.2 曹魏国运-格局有别
13.3 曹魏国运-曹魏之弊
13.4 曹魏国运-明帝托孤
13.5 曹魏国运-司马篡权
13.6 曹魏国运-讨论
14.1 西晋风云-三分归晋
14.2 西晋风云-继位风波
14.3 西晋风云-八王之乱
14.4 西晋风云-讨论
15.1 隋唐霸业-北朝政局
15.2 隋唐霸业-杨隋代周
15.3 隋唐霸业-罢黜高熲
15.4 隋唐霸业-废勇立广
15.5 隋唐霸业-二李得失
15.6 隋唐霸业-天下归唐
15.7 隋唐霸业-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