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教学视频-东北师范大学

  • 名称:世界古代史教学视频-东北师
  • 分类:文化历史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20/6/14 15:47:09

世界古代史教学视频-东北师范大学

本课程含世界上古史、世界中世纪史两部分,着重介绍距今三百万年前到公元1640年的世界历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系统介绍世界主要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和特点,使学生了解和把握世界历史的基本线索、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为以后进一步的深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世界中世纪史(公元5世纪-16世纪)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学科。中世纪是封建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司法制度、思想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时期。现代社会与中世纪有着密切的历史继承关系:当今世界的政治地理基本上是在中世纪形成的;现代社会的政权机构、经济组织、司法体系等可以在中世纪找到渊源。学习和研究中世纪历史有助于理解当前的社会,尤其是对于一个遗留有大量封建因素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世界通史的构成部分之一。时间上,自公元5世纪延续至16世纪;空间上,涵括欧亚大陆的主要地区。本课程通过对中世纪各地区历史的叙述,勾勒历史延续发展的大致轮廓,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观察文明演变的轨迹。我们将分析和讨论那些重大或者并不重大的事件、人物,制度与精神,提出或解释历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因此,这里既有历史文献的阅读理解,也有观念理论的讨论分析。在阅读和讨论中,希望大家对中古史能够产生某些兴趣,关注某些问题,了解某些学术态势,并进而有某些研究的思考。通过本课程教学,加深学生对世界中世纪历史的理解,扩大知识面,尤其是加强对历史事实细节的了解。通过本课程教学,指导学生阅读原始资料,为学生提供初步接触英文原始资料的机会,并初步掌握阅读英文原始资料的能力。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阐述历史、对历史现象加以解释的能力,从而提高史学研究能力,为深入研究世界历史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世纪史学著述的特点,了解中世纪史学著述流派。

第一章:  


史前时代  


第一节:婚姻形态和社会组织的演变  


第二节:社会大分工  


第三节: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  


第四节:原始文化  


一、学习重点:  


1、原始社会婚姻形态和社会组织的演变,从杂婚到班辈婚、族外群婚,对偶婚,最后发展到一夫一妻制。原始社会第一个社会组织为“血缘家族”,后来出现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农村公社,史前时代末期出现国家萌芽。  


2、社会分工:史前时代有两次大的社会分工:第一次指游牧部落同其余野蛮人群的分离。第二次是指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二、学习难点:  


史前时代婚姻形态的演变是学习的难点,要认真分析婚姻形态由毫无限制的杂交性关系、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发展为专偶婚的变化;社会组织由血缘家族、氏族、农村公社发展为国家。社会大分工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增多,商品生产的出现,个体劳动取代集体劳动,这些因素综合利用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而国家则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史前人类不仅创造了一定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诸如、文字、艺术、地理、医药、宗教等原始的精神文明,了解学习这些文明文化是有重大意义,他们为人类全部文明发展奠定了根基。  


三、 参考文献书目:  


1、 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第1章。  


2、 周启迪:《世界上古史》第1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四、 思考题:  


1、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2、 父系氏族为什么能取代母系氏族?  


第二章  


初始文明  


第一节:文明产生的标志  


第二节:埃及文明  


第三节:苏美尔文明  


第四节:哈拉巴文明  


第五节:爱琴文明  


第六节:意大利半岛文明  


二、学习重点:  


1、“文明”的定义及产生的标志,需正确理解。  


2、掌握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巴文明、爱琴文明、意大利半岛文明的内容及特征。  


三、学习难点:  


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而初始文明则是指史前时代结束后的最初的阶级社会,是创立的过程是由血缘家族、氏族、军事民主制过渡到国家后过程,初始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多源于大河流域,文明产生的标志按荷兰学者,鲁克荷恩的判断方法,其标准是在三个基本条件中只要具备两个,便可称之为“文明”,一是在一定区域的聚落中已经有好几个互相联系的、人口至少在5000以上的城镇,集镇或城市。二是已有独立创造的文字体系。三是已有纪念性的建筑遗迹和进行仪典活动的中心场所,埃及文明始于公元前4500年,可分为巴达里文化、涅伽达文化1和涅伽达文化2三个阶段,即前五朝文明,BC2500年左右,埃及形成了许多早期国家,苏美尔于公元前5000年代后期,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分为三个文化期,埃利都、欧贝特文化期,乌鲁克文化期和捷姆地特、那色文化期,BC3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的南部建立了20多个小国寡民的城市国家,哈拉巴文明主要遗址在印度次大陆区域,创造者一般认为是达罗毗荼人,于公元前2500年至前1750年期间存在,由于雅利安人入侵BC1750年走向衰落。爱琴文明指爱琴海地区的青铜文明,以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为代表,意大利文明是伊达里亚人创造的。  


一、 参考书目: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科学学院出版1999年版。  


2、[苏]阿甫基耶夫《古代东方史》三联书店1956年版  


四、思考题:  


1、何谓“文明”?如何认识理解文明产生的标志?  


2、哈拉巴文化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如何?  


第三章  


第一节:古代埃及的君主专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古代埃及文化  


第三节:苏美尔城邦  


第四节:两河流域区域性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学习重点:  


1、古代埃及君主专制的确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古代埃及的灿烂文化  


3、乌鲁卡吉那改革  


4、阿卡德王国的兴衰  


二、学习难点:  


埃及自古王国开始,便进入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时期,成为上古世界各国同类政体中最为典型的。首先,法老的意志就是法律,第二,法老独揽全国的一切行政大权。第三,在法理上,法老拥有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第四,法老是军队的最高统帅。第五,王权神化现象。第六,金字塔的修建,由于国家统一,埃及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苏美尔城邦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有城邦的神庙,神庙是城邦的经济中心,城邦首领称 恩,恩西,有各城市大家庭的长老组成的贵族会议,人民大会,社会结构分为贵族、平民、依附民、奴隶,城邦之间也发生了争霸战争,公元前2378-2371年执政的乌鲁卡吉那进行了社会改革,两河流域的萨尔贡创立了阿卡德王国,第一次正式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公元前2191年,阿卡德王国灭亡,库提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实行统治,后来乌尔强盛,重新统一了巴比伦民亚,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此时中央集权制得以确立和加强,该王朝的国王们已集军、政、司法大权于一身,乌尔纳姆制定了迄今所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乌尔纳姆法典》,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经济上最突出的特点是王室经济空前发展。王室占有全 国3/5的土地,建立和经营大规模的农庄、手工业作坊和牧场,约公元前2006年,乌尔第三王朝遂亡。  


三、参考书目:  


1、蒋忠新译:《摩奴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2、[英]汤因比著,刘兆成,郭小凌译:《历史研究》。  


四、思考题:  


1、古代埃及君主专制制度产生的原因、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是什么?  


2、概述古王国时期至新王国时期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第四章  


上古区域性国家(上)  


第一节:亚述帝国  


第二节:古巴比伦王国  


第三节:新巴比伦王国  


第四节: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  


第五节:赫梯、腓尼基和巴勒斯坦  


一、学习重点:  


1、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以及汉谟拉比在治国方面的政绩,制定的世界历史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2、亚述帝国的建立及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的改革。  


3、“巴比伦之囚”的来龙去脉。  


4、铁列平改革,腓尼基的经济状况及文化成就。  


5、以色列犹太人的起源,犹太教的形成及概况。  


6、古代两河流域创造了哪些光辉灿烂的文化。  


二、学习难点:  


古巴比伦王国重新统一巴比伦尼亚并最后基本统一两河水流域,约公元前1894年,建立到汉谟拉比时期强大起来,使用武力和外交手腕统一了两河流域,而且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在治国上最突出的政绩是制定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即《汉谟拉比法典》政包括282条,内容包括对诬告、作伪证、偷盗、助奴逃跑、窝藏逃奴等罪行的惩罚规定;对军人,对佃耕、借贷及房屋租赁买卖等方面的规定等,展示了古巴比伦复杂的社会情况,反映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亚述帝国(约前9世纪——前7世纪)是通过不断的军事征服逐渐形成的,创建者是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他执政时进行了许多改革,公元前625年灭亡,迦勒底人于公元前626年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的业绩较大,建造了“空中花园”,经济也比以前更为发展。  


三、参考资料  


1、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杨炽译:《汉谟拉比法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四、思考题:  


1、试论《汉谟拉比法典》及其所反映的古巴比伦社会经济状况。  


2、亚述帝国是怎么形成的?  


3、犹太教是怎样产生的?其主要教义有哪些?  


第五章:  


上古区域性国家(上)  


第一节:印度的吠陀时代  


第二节:印度列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和早期佛教  


第三节:摩揭陀国家  


第四节:贵霜帝国  


第五节:古代印度文化  


一、学习重点:  


1、重点学习印度的种姓制度以及维护高级种姓利益的宗教——婆罗门教。  


2、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统治时期的状况。  


3、贵霜帝国建立的意义。打开了南亚通向中国的屏障,佛教开始东传中国,以后又通过中国传到朝鲜、日本,使佛教最终发展成东亚地区最主要的宗教。  


二、学习难点:  


首先,需要深刻理解的是印度的吠陀时代,这是大约从公元前1500——前600年的印度历史,在后期吠陀时代少数先进的雅利安部落进入文明和国家的时代,也是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形成的时代,第一等级婆罗门是掌握神权的祭司贵族集团,第二等级刹帝利是掌握军权和政权的世俗贵族集团,是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统治者。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平民,从事农、牧、商诸业,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是社会地位低下的被统治者,大多为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没有宗教信仰。婆罗门教是在雅利安人原始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形成的,把梵天当作最高神,教义被高度概括为“梵我一致”和“业报轮回”说。婆罗门教是维护高级种姓和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早期佛教的产生是个难点。它产生于列国时代,基本教义是四谛说、十二因缘说、五蕴说和因果报应说等。大月氏人建立了贵霜帝国,它的统治对印度大乘佛教的发展和传播曾起过重大作用。另外,古代印度文化成就巨大,在文学、建立、艺术、天文、数学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三、参考书目:  


1、刘欣如:《印度古代社会史》第2-6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崔连仲:《从佛陀到阿育王》,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四、思考题:  


1、古印度种姓制度述论。  


2、试论早期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基本教义并分析其进步性和实质。  


   


第六章  


上古区域性国家(下)  


第一节:希腊的荷马时代  


第二节:希腊城邦的产生与海外殖民  


第三节:斯巴达城邦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雅典民主制共和国的形成  


一、学习重点:  


1、《荷马史诗》所反映的社会状况、阶级分化出现,奴隶制已经产生,在父系部落普遍有三种社会管理机构:(1)军事首领(2)议事会(3)民众会。  


2、希腊城邦的产生:可分3类,一类是早期移民和后来大殖民运动中建立的城邦。一类是氏族制度解体并征服其他居民的过程中建立的城邦,另一类是自身民族制度解体和阶级分化的基础上通过“改革”产生的城邦,如雅典。  


3、斯巴达城邦的主要特征,重点是其三个阶层,即斯巴达人、皮里阿西人、希洛人。  


4、雅典民主共和国的形成中校伦改革的重要内容:校伦主张以法治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改革法令,对旧的氏族贵族的打击和对血缘关系的破坏,恩格斯称之为一场“政治革命”。  


二、学习难点:  


首先,要深入探讨学习荷马时代与迈锡民时代相比较,为何说是一种倒退,又有哪些进步之处。荷马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已从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手工业已脱离农业。阶级分化出现,另一个难点是希腊的“大殖民运动”,大殖民运动的基本动因是过剩人口对生产力的压力,迫使在本邦走投无路的人们到外乡寻求生存空间,殖民运动相当于一次地理发现,极大拓展了希腊世界的范围,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第三个难点雅典民主共和国的形成,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提修斯改革,雅典国家诞生。第二,阶级和等级的划分使平民与贵族 矛盾激化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使贵族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备。第三,庇西特提图实行僭主政治,巩固并发展了梭伦改革的成果。第四,克里斯提民改革,彻底清除了氏族制残余,完善了雅典国家机器,确立了民主政体。  


三、参考书目:  


1、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四、思考题:  


1、略论荷马时代希腊的政治、经济制度。  


2、概论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希腊海外殖民的背景范围及影响。  


3、试论雅典国家的产生及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第七章  


上古区域性国家(下)  


第一节:希腊波斯战争  


第二节:希波战争后希腊的奴隶制经济  


第三节:雅典民主政治的繁盛  


第四节:伯罗奔民撒战争与马其顿的征服  


一、学习重点:  


1、重点掌握希波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历史意义,希波战争是世界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由波斯帝国的西进扩张所引发,历经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产生了极深远影响。  


2、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奴隶制经济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公元前5世纪,希腊奴隶制度也发展到全盛阶段,分为斯巴达型和雅典型,斯巴达型以农业为主,工商业不发达,使用国有的农业奴隶。雅典型虽以农业为基础,但工商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也卷入商品经济,雅典型奴隶制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奴隶人数剧增。  


3、雅典民主政治在公元前5世纪和40年代至30年代伯里克利统治时期达到极盛,要重点掌握这一时期的盛况。  


二、本部分难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繁盛是该部分学习的难点,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系列历史渐变和突变过程的产物,其起点是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此次改革构建了民主体制的基本框架和社会基础,为雅典政体向充分民主的方向发展准备了条件;公元前560——前527年的庇西特拉图家族僭主政治承认并巩固了梭伦改革的成果,公元前509年的克里斯提民改革基本完成了贵族制向充分民主制的过渡;其后的厄菲阿尔特宪政改革剥夺了贵族会议否定公民大会决议和控制公职人员行动的权力,使其失去了政治意义,从而形成了充分的民主政体;到公元前5世纪40年代至30年代伯里克利统治时期雅典心政体臻于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