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15
- 16. 子贡问学
- 17. 子夏问学
- 18. 之路之志
- 19. 颜回之志
- 20. 孔子之志
- 21. 仁爱的基础:恻隐之心
- 22. 仁爱的根本:孝悌之心
- 23 仁与诚
- 24. 仁道的推致
- 25. 忠恕之道
- 26. 立
- 27. 达
- 28. 恕
- 29.絜矩之道
- 30. 儒家对仁爱之道的阐释
- 31宋明理学对仁道的哲学阐释
- 32. 仁道的修养(一)
- 33.仁道的修养(二)
- 34. 仁者之境界
- 35. 孝
- 36. 以孝治国
- 37. 双向伦理观
- 38.孝以化民
- 39. 礼与情,孝与礼
- 40. 风俗·礼法·情感
- 41. 孝道
- 42. 孝与诚敬
- 43. 礼的训诂
- 44. 礼与原始宗教
- 45. 礼的异化
- 46. 礼的精神:正名
- 47.礼的精神:协调
- 48. 礼的精神:仁爱
- 49. 礼作为生活
- 50 礼作为修身
- 51 礼作为治国
- 52. 侍坐篇解读(一)
- 53. 侍坐篇解读(二)
- 54 侍坐篇解读(三)
- 55. 知与物
- 56. 知与人
- 57. 知与鬼神
- 58. 知与学、知与古
- 59. 知与义
- 60. 知与命
- 61. 知与无知
- 62.智者与仁者
- 63. 从知到仁
- 64. 勇士之勇与侠士之勇
- 65 何为勇
- 66. 勇而无礼则乱
- 67. 勇与义、勇与真
- 68. 勇与仁
- 69. 儒者之勇
- 70. 《礼记&8226;儒行》解读
- 71. 孔子心中的唯一:颜回
- 72. 颜回与孔子的生死告白
- 73. 颜回之死
- 74. 子贡的风云纵横
- 75. 骄傲的子贡
- 76. 好学的子贡
- 77. 朋友之道
- 78.儒家的群己观
- 79. “士”的标准
- 80. 从儒家对管仲的评价看其历史观的变化
- 81 子贡的智慧
- 82. 贴心的子贡
- 83. 子路与颜回
- 84 君子之风
- 85. 子路的大义(一)
- 86. 子路的大义(二)
- 87 子路与冉有
- 88. 子路之死
- 89. 最后的陪伴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北京师范大学孟琢老师剥丝抽茧,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追溯《大学》之路,与我们一起看纲常伦理,学为人处世,解治国大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大学》提出了一个政治哲学纲领。《大学》以不长的篇幅使儒家思想理论化、通俗化,便于学者学习掌握,而儒家思想为封建王朝的稳固提供了保障。
(2)《大学》可以作为科学启蒙第一书,它提出的“诚意正心”是必备的科研心态、“格物致知”是认知的唯一途径、“止于至善”是追求臻美境界,“日日新”是强烈的创新意识。
(3)《大学》虽然充满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但是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提出的“治本”,认知到治国的规律。
(4)《大学》作为“四书”之首,是儒学重要的思想载体。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依据,在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大学》提出的经济思想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最为有利的文化根基。如提出的“德本财末思想”、“财聚民散思想”、“生众用舒思想”,“先义后利思想”。
(6)《大学》提出的诚信思想对当代探讨诚信缺失的社会根源以及创建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7)《大学》是讲学习法则的著作,影响着学风。
(8)《大学》提出了“做人”法则。
(9)《大学》是国学经典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