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中国古代史课程

  • 名称:【武汉大学】中国古代史课程
  • 分类:文化历史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20/1/28 18:50:13

《春秋战国史》讲述春秋初期的郑庄公,使学生了解郑庄公的事迹及其成为春秋小霸的历史背景;讲述春秋中期的“五霸”,使学生了解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的事迹及其称霸的历史背景并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讲述春秋末期的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使学生了解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的事迹及其称霸的历史背景并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讲述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战国四公子、吕不韦以及荆轲的事迹,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总体精神风貌,正确认识这种精神风貌并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

第 2 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

【学习目标】

1.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

出现的史实。

2.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背景下儒、墨、道、法各家的出现及其主张著,

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3.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观测、水利工程和传统医学等取得较大

成就,感受我国早期科技发展的水平。

【新课导入】

直接导入:西周后期, 随着周王室所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 地方上诸侯的实力越来越强。 诸侯开始不听命于天子, 维护周天子统治的国家制度崩坏, 王室衰微。国家发展日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 我们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这节课,我们来一同学习这一时期社会的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新课讲授】

一、社会巨变

1. 讲述西周末年平王迁都的史实, 学生理解周王权势下落的原因。 西周末年,镐京被西北少数民族犬戎攻破,幽王被杀。新王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因为新的都城洛邑在原来都城的东边,历史上就把从公元前770 年开始的这一个新的时期称为东周时期。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王直接管辖的地区缩小,财源、兵源大大的减少,趋于枯竭,再没有力量支持原有的威风与尊严。诸侯的势力却越来越强大。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下,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开启了东周诸侯纷争的历史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2. 展示“春秋形势图”。讲述前后出现了“春秋五霸”。重点介绍第一个霸王

齐桓公。他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改革,使齐国迅速富强了起来。同时,提出“尊王

攘夷”的口号,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用“攘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获得诸侯国的支持,增强齐国的号召力。 “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是齐桓公成

功的对外政策,也是他争霸的有力手段。

3. 战国形势图,讲述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经过春秋时期咄咄逼人的争霸战争, 大部分小国被兼并。 到春秋末期, 诸侯国的数量由一百多个锐减到二十几个了。 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对峙的局面, 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讲述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战争的不同,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相比的一特点是变争霸战争为兼并战争。 原来国家弱小还可以苟延残喘, 战国时期, 弱小就意味着被消灭。因此,各都开始推行变法改革,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学生记忆七国名称和位置。

4. 乱世中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变法。 

主要介绍商鞅其人,商鞅原名卫鞅,是卫国国君后裔,到他这一代已经衰落了,他精通法家学说,在魏国不受重用的情况下,被小人迫害下逃到秦国,想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商鞅的变法得到了当时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但是守旧群臣仍然反对商鞅变法,商鞅用“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道理舌战保守群臣。同时立信于秦国,为变法铺平了道路。引导学生思考商鞅会采取什么变法措施。为解决将士、农民的后顾之忧,土地的归属问题自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秦国奖励耕织和军功,人们生产、战斗的激情、积极性会大增,秦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实力自然也就会增强。这些获得土地、爵位的人,依然担心自己垦的私田是否合法化。那该如何解决这样农民、将士的后顾之忧呢?承认开垦私田的合法化。如何强兵呢,如何激励将士们上场杀敌呢?奖励,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若贵及其后代没有军功, 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商鞅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编制户口、加强刑罚。他的改革增加了国家的财富积累,激起了农民生产热情和士兵的杀敌热情,促进了国富

兵强,加强了中央集权。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但却触犯了旧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旧奴隶主、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通过“你认为商鞅变法成功与否”的提问指导学生正确的评价方法,掌握评价历史人物要放在该时代评价的方法。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命运,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其影响是否延续下去。商鞅虽死,但是其变法内容却一直在秦国沿用, 也帮助秦国进一步发展,为秦国的兼并战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百家争鸣

1. 知道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获得政治上的

霸主地位,不断进行军事战争,而且战争愈演愈烈,到了战国时期军事上的战争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兼并性质。乱世之中思想文化的火花不断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理解社会巨变与各个思想学派相继出现的因果关系。 理解何为“百家争鸣”(百为虚指)。

2. 介绍孔子和其“仁”“礼”的思想主张。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

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有人际关系就会有各种矛盾。 怎么调节呢?就要靠“仁”。按孔子的话来说,他这一个“仁”字可以解决所有的人际关系问题。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爱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 “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也就是理解、体贴、宽容他人。“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他把“仁”置于至高位置。另外,统治者采用两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一种是暴力形式的军队、刑法,另外一种就是礼仪教化,不同级别的贵族都有自己那一级别该做的事, 谁都不要越级。孔子说“克己复礼”也是“仁”。礼也就是孔子的另一个思想主张。那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孔子被称作“万世师表”,是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孔子开办了私学,打破了原来只能有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我们看一下孔子的讲学图。观察他的学生,教育对象上有什么特点?有教无类,认为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颜回家很贫穷;子贡家是平民;子路性格粗野等,孔子都收为自己的弟子。他们将孔子的言论整理成了《论语》 ,这也使得孔子的思想得到了传承。通过故事让学生理解学说内涵。介绍孔子作为老师的教育观。

3. 介绍道家创始人老子及其思想主张。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是有本源的,“道”就是世界的本源,回归自然,清静无为就能找到“道”。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比如有高下、长短、前后、美丑等,对立的双方还可以相互转化,祸福相依,相互转化。看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在2000 多年前难能可贵。

4. 通过战国“稷下学宫”的讲述,学生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春秋末期思想领域活跃, 到了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胜利, 

竞相招贤纳士。再加上大量私学的开办,更多的人接受了教育。所以不同观点的派别,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政,各派相互辩论相互发展,形成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通过填写表格形式掌握儒法道墨家的基本主张:儒家认为礼乐要以

“仁爱”为道德基础;道家认为应该忘却礼乐,忘却仁义,这样才能超越现实;由于墨家的主要学徒是下层人民, 所以墨家反对繁杂的礼乐, 走简朴道路;法家重法轻礼,

主张以法治国。

5. 能力拓展:设置情境,学生结合现实情况加深对儒法道三家思想的理解。

历史兴趣小组根据上述三种思想的看法, 就学生上课迟到的现象如何解决问题给学校写的三份建议书。请你根据本课所学,指出其中各属于哪家学派思想。

①强调班规的重要性,所以体现了法家思想;

②提出用仁慈的说教的方式来劝说同学,体现的是儒家思想;

③强调让学生自行改正,不横加干涉,体现了道家思想。

三、科技成就

1. 天文成就——《甘石星经》 :作者及内容、地位

古代,农业生产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受气候的影响。古代人预测气候的方式很原始, 是通过观测天象来 “敬授民时”。因此,战国中期,楚人甘德和魏人石申通过测定恒星来观测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的运行。他们的作品合集被称为《甘石星经》 ,里面记载有世界最早的恒星表。

2. 水利成就——都江堰:主持修建者李冰父子、构造、功能、地位

古人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比较有名的是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号称“天府之国 ”的成都平原, 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 “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国势日盛,他们认识到巴、蜀地区在统一全国过程中特殊的战略地位, 于是决定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 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要部分组成, 这三个部分分别发挥分水、拦沙、截留的作用,它们相互依赖, 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3. 医学成就——名医扁鹊“四诊法” ,《黄帝内经》内容、地位。

传说中医起源于黄帝时代。 战国时期,扁鹊是民间有名的医生, 他精通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医术, 采用望色、闻声、问疾和切脉的 “四诊法 ”为人诊病。据说,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 遇到虢国太子去世,扁鹊了解了太子死亡的原因和时间后,在太子头部、 胸部和四肢扎了几针。 没过多久,太子慢慢苏醒。 人们盛赞扁鹊 “起死回生 ”。他的“四诊法”也成为我国中医学的传统诊病方法。除了扁鹊等名医的出现, 这一时期还开始进行医学理论集大成之作 《黄帝内经》的编撰,总结前人的医学成果,这是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传统中医的发展结晶,它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

4. 学生理解科技成就与人们的农业生产与生活密不可分,

有需求就有发展、有创新。一系列的科技成就都是为了古代人民的的生产生活服务,这就暗示了我国古代的实用性发明创造较多,而理论性成就较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