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课程

  • 名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政治与文
  • 分类:文化历史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19/5/17 8:27:39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是近几年国内政治学界和历史学界出现的新的研究热点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学界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许多成果,但尚未形成规模和系统,许多重要问题还有待深入开拓。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凝聚着人文学科的传统积累与学术生长点。课程强调基础,突出前沿,不求对中国古代史作面面俱到的讲述,而是侧重政治与文化两条线索,力图从宏观的、长时段的角度,使选课的同学对中国古代史有基本的把握。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当今史学界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导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剖析;使非历史专业的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从中体味学术研究的规范与魅力。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课程

一、何谓“政治文化”

·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国民性格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

·G.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心理三个方面。

·阎步克:

·政治文化常常用来指称“礼治”、“法治”等内容,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结晶物。

·刘泽华:

·人文与崇圣、理想国、君主专制主义“是诸子争鸣在政治思想方面最主要的收获和结晶,并构成中国古代稳定的政治文化观念。”

·我们要探讨的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政治生活的软环境,以及这种软环境对实际政治生活的影响。具体内容将涉及政治史、思想史、制度史、风俗史等不同领域,特别是政治史和政治思想史。

·这些都是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所用的材料和方法不太一样,所以人们常常把它们分开来进行研究。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结合起来,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特别是要对它们相互交叉的部分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会使我们看到一些在单纯的政治史、思想史、制度史研究中看不到或看不清的问题。

·一种政治思想通常要在被人们普遍理解和接受从而形成某种政治文化之后,才能对实际政治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所以政治文化是介于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之间的中间环节。

二、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是存在着相互依存的两种精神,即“仁”的精神和“礼”的精神。

·礼:政统(政治系统)、亲统(亲缘系统)、道统(文化系统)·俗——礼——法

·俗:原生形态的部落习俗或乡俗。

·法:文明国家的法律。

·仁:尊尊、亲亲、贤贤。

·德——仁——理·德:族的特性。·仁:人的特性。

·理:万物的精神本体。

·仁和礼的关系: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礼的发展趋向:具体化、规范化、法典化。·仁的发展趋向:抽象化、心性化、玄学化。

·仁是礼的精神,礼是仁的体现。

·中国古代社会,一方面是千差万别的原生乡俗,另一方面是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在两者的夹缝中,“仁”和“礼”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体系,是惟一可行的政治文化模式,“自然无为”和

“法治主义”只能是它的补充。

三、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核心问题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发展的特点: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核心问题,而这些核心问题往往就是各个时代的政治家和学者们所关心所研究的共同母题。

·德、道、义、理

·四个核心问题一环扣一环地相继出现,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第一阶段:上古到西周。

·主要特点:在部落联盟制的基础上,“德”

成为当时政治生活的最高原则,代表着各部落或封国对最高统治者的角色期待。

·第二阶段:春秋到新莽。

·主要特点:以中原、关中和南方地区的政治统一和文化整合为目的,“道”即拨乱反正、重建太平的治国方略,成为人们最为关切的问题,从而产生了种种学说,并影响了当时的政治。

·第三阶段:东汉到中唐。

·主要特点:“义”取代“道”成为新的核心问题。汉代公羊学派反对礼治主义,主张通过永无止境的道德教化去实现太平理想。他们要求统治者“以义正我”,认为统治者若能用“义”的原则约束自我,百姓一定会主动效法,社会自然就会太平。

·儒家讲礼法,是学术思想的主流。

·玄学和南方佛学、道教讲心性,是支流。

·第四阶段:唐后期到明清。

·主要特点:儒家以礼学为基础,吸收了佛道义理之学的研究成果,使“义”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深入到“理”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