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1)
- 2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2)
- 3第二章 鲁迅(1)
- 4第二章 鲁迅(2)
- 5第二章 鲁迅(3)
- 6第二章 鲁迅(4)
- 7第二章 鲁迅(5)
- 8第二章 鲁迅(6)
- 9鲁迅经典作品文本片段的再解读——以《阿Q正传》为例(上)
- 10鲁迅经典作品文本片段的再解读——以《阿Q正传》为例(下)
- 11第三章 第一个十年的小说(1)
- 12第三章 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作(2)
- 13第三章 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作(3)
- 14第三章 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作(4)
- 15第四章 通俗小说
- 16第五章 郭沫若(1)
- 17第五章 郭沫若(2)
- 18第五章 郭沫若(3)
- 19第六章 新诗(1)
- 20第六章 新诗(2)
- 21第六章 新诗(3)
- 22第六章 新诗(4)
- 23第六章 新诗(5)
- 24第七章 散文(1)
- 25第七章 散文(2)
- 26第八章 戏剧
- 27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二)(1)
- 28文学思潮与运动(二)(2)
- 29茅盾创作(1)
- 30第十章 茅盾(2)
- 31第十章 茅盾(3)
- 32第十一章 老舍(1)
- 33第十一章 老舍(2)
- 34第十一章 老舍(3)
- 35第十二章 巴金(1)
- 36第十二章 巴金(2)
- 37第十二章 巴金(3)
- 38第十三章 沈从文(1)
- 39第十三章 沈从文(2)
- 40第十三章 沈从文(3)
- 41第十四章小说(二)(1)
- 42第十四章 小说(二)(2)
- 43第十四章 小说(二)(3)
- 44第十四章 小说(二)(4)
- 45第十四章 小说(二)(5)
- 46第十四章 小说(二)(6)
- 47第十五章 通俗小说(二)(1)
- 48第十五章 通俗小说(二)(2)
- 49第十六章 新诗 (二)(1)
- 50第十六章 新诗(二)(2)
- 51第十七章 鲁迅(二)(1)
- 52第十七章 鲁迅(二)(2)
- 53第十八章 散文 (二)
- 54第十九章 曹禺(1)
- 55第十九章 曹禺(2)
- 56第十九章 曹禺(3)
- 57第二十章 戏剧(二)
- 58第二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1)
- 59第二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2)
- 60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1)
- 61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2)
- 62第二十三章 第三个十年的小说创作(1)
- 63第三个十年的小说创作(2)
- 64第二十三章 第三个十年小说创作(3)
- 65第二十三章 第三个十年的小说创作(4)
- 66第二十三章 第三个十年小说(5)
- 67第三个十年的小说创作(6)
- 68第三个十年的小说创作(7)
- 69第三个十年的小说创作(8)
- 70第二十四章 戏剧(三)
- 71第二十五章 艾青(1)
- 72第二十五章 艾青(2)
- 73第二十六章 第三个十年的诗歌创作(1)
- 74第二十六章 第三个十年的诗歌创作(2)
- 75第二十六章 第三个十年的诗歌创作(3)
- 76第二十六章 第三个十年的诗歌创作(4)
- 77第二十六章 第三个十年的诗歌创作(5)
- 78第二十六章 第三个十年的诗歌创作(6)
- 79第二十六章 第三个十年的诗歌创作(7)
- 80第二十七章 绪论(1)
- 84第二十七章 绪论(5)
- 85第二十八章 文艺运动与文艺思潮述评(1)
- 87第二十九章 当代小说(上)(1)
- 88第二十九章 当代小说(上)(2)
- 89第二十九章 当代小说(上)(3)
- 90第二十九章 当代小说(上)(4)
- 91第二十九章 当代小说(上)(5)
- 92第二十九章 当代小说(上)(6)
- 93第二十九章 当代小说(上)(7)
- 94第二十九章 当代小说(上)(8)
- 95第二十九章 当代小说(上)(9)
- 96第二十九章 当代小说(上)(10)
- 97第二十九章 当代小说(上)(11)
- 98第二十九章 当代小说(上)(12)
- 99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1)
- 100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2)
- 101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3)
- 102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4)
- 103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5)
- 104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6)
- 105第三十章 当代文学(下)(7)
- 106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8)
- 107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9)
- 108-学生作品-话剧演出《绝对信号》
- 109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10)
- 110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11)
- 111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12)
- 112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13)
- 113-教学案例-课堂视频1
- 114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14)
- 115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15)
- 116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16)
- 117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17)
- 118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18)
- 119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19)
- 120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20)
- 121贾平凹的文学地理(上)
- 122贾平凹的文学地理(下)
- 123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21)
- 124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22)
- 125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23)
- 126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24)
- 127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25)
- 128中国当代新历史小说(上)
- 129中国当代新历史小说(下)
- 130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26)
- 131第三十章 当代小说(下)(27)
- 132《白鹿原》:文化“挽歌”与“恋歌”(上)
- 133《白鹿原》:文化“挽歌”与“恋歌”(下)
- 134新世纪底层文学思潮(上)
- 135新世纪底层文学思潮(下)
- 136第三十一章 当代诗歌创作(1)
- 138-学生作品-“青春诗梦”诗歌朗诵会视频
- 139第三十一章 当代诗歌创作(3)
- 140第三十一章 当代诗歌创作(4)
- 141第三十一章 当代诗歌创作(5)
- 142第三十一章 当代诗歌创作(6)
- 143第三十一章 当代诗歌创作(7)
- 144第三十一章 当代诗歌创作(8)
- 145第三十一章 当代诗歌创作(9)
- 146第三十一章 当代诗歌创作(10)
- 147第三十一章 当代诗歌创作(11)
- 148第三十一章 当代诗歌创作(12)
- 149第三十一章 当代诗歌创作(13)
- 150第三十二章 当代话剧(1)
- 151第三十二章 当代话剧(2)
- 152第三十二章 当代话剧(3)
- 153第三十二章 当代话剧(4)
- 154第三十二章 当代话剧(5)
- 155第三十二章 当代话剧(6)
- 156第三十二章 当代话剧(7)
- 157第三十二章 当代话剧(8)
- 158第三十二章 当代话剧(9)
- 159第三十三章 当代散文创作(1)
- 160第三十三章 当代散文创作(2)
- 161第三十三章 当代散文创作(3)
- 162第三十三章当代散文创作(4)
中国现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基本内容是从1917年到1949年大约30年的中国文学史。这段文学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917年至1927年为第一阶段,1927年至1937年为第二阶段,1937年至1949年为第三阶段。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它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现实生活为土壤的,与 时代紧密相连。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我国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借 鉴、吸取了世界文学潮流中的丰富营养,在中外文学的交融中,以现实主义为主 流,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进一步走向民族化、大众化,走向更高、更完善的艺术境 界。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文学史知识,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熟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增进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化品位和现代审美情趣,运用所学的文学理论知识对作家、作品进行评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评论现代作家作品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