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梁书》卷五十〈文学列传下·刘勰〉(一)
- 02. 《梁书》卷五十〈文学列传下·刘勰〉(二)
- 03. 《梁书》卷五十〈文学列传下·刘勰〉(三)
- 04. 《梁书》卷五十〈文学列传下·刘勰〉(四)
- 05. 《梁书》卷五十〈文学列传下·刘勰〉(五)
- 06. 《梁书》卷五十〈文学列传下·刘勰〉(六)&第五十〈序志〉(一)
- 07. 第五十〈序志〉(二)
- 08. 第五十〈序志〉(三)
- 09. 第五十〈序志〉(四)
- 10. 第五十〈序志〉(五)
- 11. 第五十〈序志〉(六)
- 12. 第五十〈序志〉(七)
- 13. 第五十〈序志〉(八)
- 14. 第五十〈序志〉(九)&第四四〈总术〉(一)
- 15. 第四四〈总术〉(二)&第四五〈时序〉(一)
- 16. 第四五〈时序〉(二)
- 17. 第四五〈时序〉(三)
- 18. 第一〈原道〉(三)
- 19. 第一〈原道〉(五)
- 20. 第一〈原道〉(六)
- 21. 第一〈原道〉(七)
- 22. 第三一〈情采〉(一)
- 23. 第三一〈情采〉(二)
- 24. 第三一〈情采〉(五)
- 26. 第二〈征圣〉(二)
- 27. 第二〈征圣〉(三)
- 28. 第二〈征圣〉(四)
- 29. 第三〈宗经〉(一)
- 30. 第三〈宗经〉(二)
- 31. 第三〈宗经〉(三)
- 32. 第三〈宗经〉(四)
- 33. 第三〈宗经〉(五)
- 34. 第三〈宗经〉(六)
- 35. 第三〈宗经〉(七)
- 36. 第五〈辩骚〉(一)
- 37. 第五〈辩骚〉(二)
- 38. 第五〈辩骚〉(三)
- 39. 第五〈辩骚〉(四)
- 40. 第五〈辩骚〉(五)
- 41. 第五〈辩骚〉(六)
- 42. 第五〈辩骚〉(七)
- 43. 第五〈辩骚〉(八)
- 44. 第五〈辩骚〉(九)&第二七〈体性〉(一)
- 45. 第二七〈体性〉(二)
- 46. 第二七〈体性〉(三)
- 47. 第二七〈体性〉(四)
- 48. 第二七〈体性〉(五)
- 49. 第三十〈定势〉(一)
- 50. 第三十〈定势〉(二)
- 51. 第三十〈定势〉(三)
- 52. 第三十〈定势〉(四)
- 53. 第二九〈通变〉(一)
- 54. 第二九〈通变〉(二)
- 55. 第二九〈通变〉(三)
- 56. 第二九〈通变〉(四)
- 57. 第二八〈风骨〉(一)
- 58. 第二八〈风骨〉(二)
- 59. 第二八〈风骨〉(三)
- 60. 第四二〈养气〉(一)
- 61. 第四二〈养气〉(二)
- 62. 第四二〈养气〉(三)
- 63. 第四八〈知音〉(一)
- 64. 第四八〈知音〉(二)
- 65. 第四八〈知音〉(三)
- 66. 第四八〈知音〉(四)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如“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如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的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他要求作家大胆地创新,认为只有不断地创新,文学创作才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但他又强调任何“变”或创新都离不开“通”——继承。因此,只有将“通”与“变”、“因”与“革很好地结合统一起来,文学创作才有可能获得长足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