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智慧的痛苦】课程概述
- 1.2 哲学不是什么(一)
- 1.3 哲学不是什么(二)
- 1.4 哲学是什么
- 1.5 哲学问题的性质
- 1.6 怎么学哲学
- 2.1 【哲学的诞生】希腊文明的历史背景
- 2.2 哲学的诞生
- 2.3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
- 2.4 本体论的转向
- 3.1 【苏格拉底的问题】智者学派
- 3.2 苏格拉底生平
- 3.3 苏格拉底的思想
- 3.4 苏格拉底的论辩方法和历史影响
- 4.1 【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的生平和思想概述
- 4.2 两个世界(一)
- 4.3 两个世界(二)
- 4.4 柏拉图学说的影响
- 5.1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与著作
- 5.2 原因论
- 5.3 形而上学
- 5.4 实体的概念
- 5.5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 6 【晚期希腊哲学】晚期希腊哲学
- 7.1 【信仰的时代】中世纪哲学的历史背景
- 7.2 基督教对哲学的贡献
- 7.3 教父哲学
- 7.4 经院哲学
- 8.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 8.2 近代哲学的曙光
- 9.1 【主体性的觉醒】两希传统碰撞中的近代哲学
- 9.2 笛卡尔与主体性的觉醒
- 9.3 笛卡尔的形而上学
- 10.1 【大陆唯理论】斯宾诺莎的生平与历史地位
- 10.2 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一)
- 10.3 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二)
- 10.4 莱布尼茨
- 11.1 【经验论】洛克(一)
- 11.2 洛克(二)
- 11.3 贝克莱
- 11.4 休谟
- 12.1 【近代哲学的社会政治思想】霍布斯
- 12.2 洛克、孟德斯鸠
- 12.3 卢梭
- 13.1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背景与康德的生平
- 13.2 康德面对的哲学问题
- 13.3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一)
- 13.4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二)
- 13.5 康德的历史影响与地位
- 14.1 【康德哲学】引言
- 14.2 理论理性(一)
- 14.3 理论理性(二)
- 14.4 理论理性(三)
- 14.5 理论理性(四)
- 14.6 实践理性及其与理论理性的关系
- 14.7 康德的主要精神
- 15.1 【黑格尔哲学】黑格尔的生平与著作
- 15.2 黑格尔的思想与历史地位(一)
- 15.3 黑格尔的思想与历史地位(二)
- 16.1 【哲学与人生】哲学回归生活
- 16.2 人生的意义
- 16.3 必然和自由的关系
- 16.4 生死观
- 16.5 人生的境界
- 【德国哲学选读】01 哲学是什么(1)
- 02 哲学是什么(2)
- 03 哲学是什么(3)
- 04 哲学是什么(4)
- 05 康德哲学(1)
- 06 康德哲学(2)
- 07 康德哲学(3)
- 08 康德哲学(4)
- 09 康德哲学(5)
- 10 康德哲学(6)
- 11 康德哲学(7)
- 12 康德哲学(8)
- 13 康德哲学(9)
- 14 康德哲学(10)
- 15 康德哲学之先验辩证论(1)
- 16 康德哲学之先验辩证论(2)
- 17 康德哲学之先验辩证论(3)
- 18 康德哲学之实践理性(1)
- 19 康德哲学之实践理性(2)
- 20 康德哲学之实践理性(3)
- 21 康德哲学之实践理性(4)
- 22 康德哲学之判断力批判(1)
- 23 康德哲学之判断力批判(2)
- 24 费希特哲学
- 25 谢林哲学
- 26 黑格尔哲学(1)
- 27 黑格尔哲学(2)
- 28 黑格尔哲学(3)
- 29 黑格尔哲学(4)
- 30 黑格尔哲学(5)
- 31 黑格尔哲学(6)
- 32 黑格尔哲学(7)
- 33 黑格尔哲学(8)
- 34 黑格尔哲学(9)
- 35 黑格尔哲学(10)
- 36 黑格尔哲学(11)
- 37 黑格尔哲学(12)
- 38 黑格尔哲学(13)
- 39 维特根斯坦哲学(1)
- 40 维特根斯坦哲学(2)
- 41 维特根斯坦哲学(3)
- 42 维特根斯坦哲学(4)
- 43 胡塞尔哲学(1)
- 44 胡塞尔哲学(2)
- 45 胡塞尔哲学(3)
- 46 海德格尔哲学(1)
- 47 海德格尔哲学(2)
- 48 海德格尔哲学(3)
- 49 海德格尔哲学(4)
- 50 海德格尔哲学(5)
- 51 海德格尔哲学(6)
- 52 海德格尔哲学(7)
- 53 海德格尔哲学(8)
- 54 海德格尔哲学(9)
- 55 海德格尔哲学(10)
- 56 海德格尔哲学(11)
- 57 海德格尔哲学(12)
西方哲学是哲学门类中的二级学科,是哲学系的一门主干基础课。主要揭示西方哲学从古希腊自然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各种哲学基本概念、范畴、命题、思想观点和体系的本质以及一般发展规律,探索各流派哲学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并评价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及其价值。通过对本课程的教与学,使学员能初步的了解与掌握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培养他们的哲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并给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知识视域,对增进理解和诠释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意义。本课程属于人文素养类课程,内容涉及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个西方哲学史。选用的教材是【美】罗伯特•所罗门著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是国际上大学哲学系开设"西方哲学"类课程的传统教材。
